标题 | 诸葛亮的抉择 |
正文 |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许多有识之士的人生哲学。但其实君臣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所以“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那么诸葛亮是怎么选择刘备的?刘备又怎么独钟诸葛亮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诸葛亮的童年时期是在黄巾之乱、董卓进京、诸侯混战等应接不暇的乱局中渡过的。所以他在读书之余对自己的前途有着美好的规划。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他当时太年轻,还不是出山的时候,你想想,官渡之战那一年(公元200年)他也只有二十岁。他是在二十七岁应刘备邀请出山的,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出山见识下世面积累经验呢?笔者认为,诸葛亮有自己的想法。他可以选择提前出山,第一个可考虑的服务对象肯定是曹操,因为曹操在许都,离他躬耕的南阳距离不远,而且曹操广纳天下贤才,是个明主。但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都是海内知名的谋士,作为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在他们面前肯定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未必能够让曹操重视自己的意见。换言之,投靠曹操有可能就像杨修一样当个行军主簿之类的闲官,那还如何建功立业,所以曹操不是合适的选择。除了曹操,就是袁绍了,因为当时就这两大集团最有实力。如果选择袁绍,同样会碰到这种尴尬的局面,田丰、沮授、审配等都是河北名士,而且袁绍手下谋士间互相拆台是家常便饭,年轻的孔明不会讨到便宜。所以干脆先采取观望的态势再等时机。??在躬耕的大部分时间里,诸葛亮对时局变化是十分关注的。他在隆中对时就从董卓作乱分析到官渡之战,从侧面说明他在这个时期自己都拿捏不定要跟谁。选择刘备,绝非偶然,刘备的出现,正好符合他的择主要求。刘备身边没有谋士,刘备因为没有谋士屡战屡败,刘备急需一个帮得上忙的谋士。替这样的主人当军师,自己会有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因为自己可以是决策者,不必看其他人眼色。但先决条件就是刘备必须敬重他,依赖他,对他言听计从,让刘备觉得没有诸葛亮没法打天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诸葛亮其实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首先是制造舆论,司马徽告诉刘备“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一下子帮诸葛亮抬高了身价。其实他自比于管、乐,当时的人都不认同,正所谓“时人莫之许也”。唯独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说明只有两个好朋友看好他,这两个朋友也大力替他宣传。徐庶离开刘备之前专门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初顾茅庐时也邂逅崔州平,听了他的高见,更加渴望一睹孔明风采。所以还没见到诸葛亮,刘备已经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诸葛亮故意让刘备两次来隆中拜访都扑了空,吊足了刘备胃口,到第三次才真的和刘备会面,刘备惊喜之余,再听了他的隆中对策,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令人惊叹,刘备完全被诸葛亮所折服了。诸葛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刘备第一次来了就见到诸葛亮,一出口邀请就答应出山,则不会给刘备留下深刻印象,未必以后会觉得“如鱼得水”。??现在刘备经过千辛万苦才邀得孔明出山,会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必然重用诸葛亮。而诸葛亮先取荆州后取川的政治策略最后让刘备咸鱼翻身,刘备再也无法离开诸葛亮了。这样君臣之间合作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诸葛亮的抉择使他一举成为三国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超过了其他集团任何谋士,所以说“诸葛一生唯谨慎”真是不差,由于他的谨慎,才选对了主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