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教育管理感悟三:不要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正文

以前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说法:天才和人才的区别,就是天才的“天”是人上添“二”,而人才的“人”是人上添“一”,所以天才和人才的区别就在于,天才都有点二,人才都是一根筋。

网友们的说文解字和调侃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细细一想还真是有这样。“二”其实是一种鄙俗的说法,换一个角度说,应该是指人的个性和特有品质。天才的诞生和出现,往往是张扬个性,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发挥特长,挖掘自身潜能的结果。天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往往会让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而现实中一些所谓的人才,虽然接受了长期的学校教育,学历水平高知识积累多,但由于中国教育过分倡导中规中矩,不偏不倚,所以这些人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想问题一根筋,办事情一条道儿走到黑,也就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德国的高斯上小学时就运用数列对自然数求和,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质能关系”,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中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的猜想等等,都是因为他们能张扬个性,具备敏锐观察能力大胆创新精神,所以才取得惊人的成就,被冠以“天才”之誉。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模式的陈旧,一定程度上印制了人的个性张扬,束缚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个性和特有品质一点一点的被抹杀,不同个体的棱角在教育大潮中被打磨殆尽,最后的结果是,这些人进入社会后都循规蹈矩,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虽被贴上了“好人”和“道德楷模”的标签,但却在促进精神成果的转化、生产力发展上却毫无建树。

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同时,经过调查他们还发现,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据此,有人质疑,恢复高考三十余年来,在我们社会中所谓的“顶尖人才”行列中,很难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也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其实,袁教授的观点也有失偏颇,不是学校教育培养不出人的创新意识,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太死板,过分压抑学生的个性,根本没有科学育人的创新目标和方式。

不可否认,经过几番改革,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现行的中小学教材课程增加了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倡导尊重个性开展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意识,向着转变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学校和教师,在唯分数论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依然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子装老酒,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方法陈旧,一些学校取消了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增加高考科目的教学课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束缚了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大大削弱了新课程的创新教育功能。

影响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品质形成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方面方式的落后和陈旧,相比之下,僵化和死板的教育管理的制约和影响应该更为严重和深刻。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教书育人的双种功能,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健全人格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受巨大的教育功利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一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过于苛刻、严厉、死板和僵化,有些学校甚至实行几近于奴性化的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冲淡了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成果,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连自己生活都不会打点的“学霸”、“乖孩子”、“好人”。

在中国,这样的学校教育管理比比皆是,似乎成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和法宝。据调查,有“高考工厂”之誉的全国高考名校——河北的衡水中学、安徽的茅坦中学等都是实行极其严格地军事化封闭式管理。茅坦中学实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方式”,衡水中学实行衡水中学“没有死角”的管理,时间作息制度都极其严苛,学生的一天24小时被一张作息表严丝合缝地分解掉:早上6时10分进班早读,直到晚上10时50分下晚自习,休息时间只包括:午饭、晚饭各半小时,午休1小时。有的班主任甚至还要求“统一上厕所”,即规定时间、次数,统一去办理。连上厕所都这样要求,其他方面的就可想而知。试想,在这样紧张的节奏和严格的监控中,学生除了按部就班,以固定的格式学习生活外,还能有时间和空间想别的问题,还能激发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吗?

名校模式一走红,其他学校便纷纷效颦,如法炮制,把僵化和死板的管理渗透进了教育系统的所有毛细血管。我们教育学生学生时用的最多的,是“不准”,“不许”,“不能”,“不要”——上课不许“乱说话”,大人场合不能“乱插嘴”等等。久而久之,老师和家长的选择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代替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老师和家长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们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主张。在一些农村中学,学校制定的学生规范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头发的长度范围、衣裤长短宽窄的标准,要求学生着装统一,走路统一,说话语调统一。学生上课都得坐得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每节课都有被班主任或者德育管理人员从门缝或门玻璃处窥视,学生上课打个盹、做点小动作,稍有不慎,就会抓个现行,扣掉班级量化考核分不说,就会引来一顿暴打或者被罚打扫卫生几周。每隔两三周学校德育处的管理人员就会假检查班容班貌之名进教室检查学生头发、服装,甚至拿尺子两学生头发长度和衣裤的宽窄,验证学生头发颜色到底是不是烫染的。某农村中学一学生头发有些太长,班主任责令其去修理,结果连续修剪了三次班主任还是不满意,该生一气之下干脆理了个光头,班主任一见勃然大怒,最后叫来家长,让学生做检查、承诺打扫几周卫生才了事。这样的学生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一个规格,一个标准,一个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都是整齐划一的合格学生,他们的丧失了个性和独立人格,失去了创新意识,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吗?

所以,就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动力的激发而言,用政治化、军事化、科学化、企业化、成人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来管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是有失偏颇的,那种“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方式”的管理模式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中小学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富于幻想,渴望尊重和独立,拥有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人生话题和宇宙奥秘。因此,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就应该摆脱唯分数论的束缚,走出学生管理的误区,以赏识态度对待学生,以创新的理念教育管理学生,鼓励他们合理想象,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这才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和真谛之所在。

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让“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缺乏创新理念的问题。其实,要培养杰出人才、创造发明的人才,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大学办学模式,而且更需要转变和创新中小学教育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张扬个性,在独立思考和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做出发明和创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这使得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变得日益必要和紧迫。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请不要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我们的天才!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6: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