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家常饭
正文

走遍天南地北,家常饭最长久;吃遍山珍海味,家常饭最养人。家常饭养育了我,我几乎顿顿离不开家常饭!

糊糊,我们叫“粘粥”,几乎是我家每天早晚必须喝的。制作很简单,原材料:小米面或者玉米面、水。碗里小米面适量,加一点水调和,水烧开,将调和好的小米面倒入水中,一个方向搅匀。继续加热烧开后,再搅。小火慢慢熬,不时搅动一下,避免糊锅,直到熬到粘稠闻到米香为止。

而菜粘粥则是“进取版”的了,粘粥快熬好时,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加一小把切成寸段的白菜叶,或者菠菜叶、芹菜叶、莴苣叶都成。即使是青萝卜丝、扁豆丝,也是别具风味呢!

不要小看这碗粘粥,在青黄不接的年代里,如果母亲没有奶水,只要把小米粘粥一勺一勺喂到新生儿的嘴里,婴儿也不会饿死;如果粘粥里面再加上煮熟的鸡蛋黄,那小家伙一定会健壮得如同小牛犊一般!

我家先生常常出差,进门吃饭唯一要求就是:做粘粥吧!

馒头,我们叫馍馍,如今是北方的城市农村很普遍的主食。但最好吃的还是自己蒸的手工馍馍。用引酵发面而不用干酵母,撮成面剂子,一个一个揉好,稍微醒一会儿,放笼屉里先用小火,热气上来后大火,蒸20分钟即可。打开锅盖,小麦香扑面而来,吃一口松软还劲道,略微有点引酵的酸头最好。

有意思的是,凉馍馍另有一种香气!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谁家“老了”人(过世),治丧事宜由乡亲们操办,父亲也去帮忙。三天丧结束后,帮忙的一人分得2个馍馍,那是去世的人的女儿的奠礼,也就比乒乓球大不了一点。那时实在没有什么再好的东西了,祭奠结束后就分给帮忙的乡亲们。父亲从来没有吃过,带回家分给最小的我和哥哥。我拿着那个雪白的馍馍,真舍不得吃啊!一点一点品着吃,太好吃啦!不像窝窝头那样剌嗓子,不好下咽。现在,我仍然喜欢吃凉馍馍,还是那样不直接咬,一点一点撕着吃,品着那股麦香,那份童年的味道!

饼,有油饼,单饼、菜饼,火烧。

油饼,不仅仅是葱油饼。放葱花是葱油饼,也可以放香椿芽,我认为放花椒芽的油饼最好吃。四五月份,花椒树冒出了嫩嫩的叶片,油亮亮的。掐一片揉一下,放在鼻尖,一股清香幽然而来。掐上一小把,洗过了,细细切了,加油盐拌匀,均匀铺在面片上,慢慢卷起,两头往中间压,擀面杖擀开。铁鏊子或者大铁锅,低下柴火慢火烧着,一面烙成黄色,再翻过来烙另一面。待麦香和花椒叶的香味弥漫开来,饼就好了。外酥里嫩,香气外溢,那味道,太馋人啦!

如果花椒叶长大了,就不好吃了,可以摘那嫩嫩的鲜花椒,味道一样的。鲜花椒成熟了,压碎了,仍然可以,味道已比不上前两者鲜美了。

单饼,就是面粉和好了,擀成薄饼,有两毫米厚罢。在鏊子或铁锅上急火正反面烙熟,饼本身很筋道,单纯的麦香。但要是卷上咸鸭蛋或者咸鸡蛋,那种混合的香,啧啧!这是麦收时节壮劳力的最爱,口感妙,顶时候。中午吃上几张卷着咸鸭蛋的单饼,浑身都是劲儿,下午地里的活干到黑天是没问题的。

菜饼,也叫盒子饼。就是两张单饼中间夹上菜馅,周围一圈压实,烙熟。味道没地说。那是单饼的升级版了!

蒸包,大包子。我们老家叫“馅馍馍”,顾名思义就是“加了馅的馍馍”的意思。大类有肉包子素包子大包子小包子之分。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青萝卜红萝卜野菜等等都的很好的馅料。最绝的还是老家婶子包的包子,是在大铁锅里蒸的,锅下是烧柴火的。一个包子直径十几公分,沉甸甸的,两只手捧着吃。我尽最大努力只能吃下一个,感觉已非常撑啦!味道那没地说!大馅大肉块,嘿嘿过瘾!我们山东的“胶东大包”也是地方名吃了。

至于水饺,以前是过年过节才吃,不算家常饭。要是算的话,也是奢侈版的了。现在当然几乎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家起码是每周末都做。家中老人更是把它作为节日万能美食,春节不必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甚至家人生日,主食都是水饺。就是清明忌日上坟,祭品中必不可少的是半碗带着汤的水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常饭把我们养大,家常饭里有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对于游子来说,可能还有幽幽的回忆,淡淡的乡愁罢!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