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忘不了粗茶淡饭
正文

忘不了粗茶淡饭

不知道那首歌有这样一句词,“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我就是粗茶淡饭养大的。

人越老越觉得粗茶淡饭有味道。那味道绝不仅仅是茶饭的味道香,令人难忘的是那种情和根。宋代词人黄庭坚在《四休导士诗序》中写道:“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迈入老境,方才体会到,这是当初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粗茶淡饭容易让人满足。记得家乡有句粗话,说“吃饱穿暖,啥事甭管”。啥叫“三平二满”呢,就是说生活过得去就行了。不贪不妒是人之向善。现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粗茶淡饭并非是各种粗粮和素食,而应当理解为食物的合理搭配。从这种意义上讲,粗茶淡饭是一种落后,一种过去。但它确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农民,而且世上多少达官贵人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就说这粗茶吧。我们那儿农村人平时是不喝茶的。各家各户一年四季在锅台上放着“喝的(开水)罐子”。婆娘家做饭,先烧喝的,倒进罐子里晾着随时好喝。那罐儿是泥烧的,据说可以透气,装水不馊。夏天,农人下地,提个小瓦罐,放在地头,待渴了着,回过头去,逮住罐子,叽咕叽咕几口,然后嘴一抹,“哈”的一声,那滋润劲舒坦劲是无可比拟的。小孩子家玩疯了,渴了,栽头栽脑地闯进厨房,搬住喝的罐子,也是那么着叽咕叽咕一阵猛喝,矿泉水绝喝不出那味道。所以农村人不喝茶。偶尔有客人来,去大户人家要点茶叶来,客人和主家都没有不好意思的感觉,大家都是这样的过日子。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农村人常给开水里泡一种叫做花杏的叶子,说是能防暑降温,喝起来也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我们那儿的井水是咸的,人老几辈,满口黄牙。人们不觉“氟害”之苦,自得其乐。距我们村一二里路的南塬就是甜水,熬起苞谷糁来,口感油香油香,我们村人却说喝着有种寡味。常言道,美不美,泉中水。家乡的水就是家乡的泉。如同儿不嫌母丑一样,家乡人永不说自家的水不好。不是说水充满着激情,凝聚着万物,孕育着生灵,源远流长吗?啊,一方水养一方人的个中道理实在是很深奥的。我们家乡人常年吃着自己的咸水,却满足于那种自自然然清清淡淡的生活以及简单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心态。用现代人的健康意识去说,心态决定健康,我记得我们那儿人很少得病,头疼脑热,躺上几天,抗一抗就过去了。那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短,那是与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医疗水平有关,粗茶淡饭还是养人。

我们家乡地处关中东北部,有着富庶太平之美称,但说老实话,自然条件却不甚好,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年秋、麦两料庄稼,常常是怯收的结果。夏粮以小麦为主,却有顺口溜说,借的吃,打着还,跟上碌碡过个年。秋粮收成更薄,多是糜子、谷子和一些豆类。苞谷是大跃进那阵才有的。所以农人很少吃麦面馍,家家户户常年吃的是豆面馍、糜面馍,好点的是黑麦面馍。馍饭馍饭,农村人说,有馍就是饭。吃饭也是吃馍,只是配着喝些稀饭,也是杂粮者居多,比如,豆面沫糊、豌豆面油粉、豇豆沫糊、红豆稀饭等等。下午饭才吃点面食,也是以杂粮为主,如搅团、麦饭(菜拌面蒸成的)、大麦面片片等等,偶尔擀顿面条,也是菜菜合合汤汤水水。干调面那是一种奢侈一种向往一种财东家人的生活。

我们那儿人好像生就的吃粗粮的命。记得小时候谁家婆娘坐月子没奶,孩子嗷嗷待哺,咋弄?那个时候也没有代乳粉之类的东西。我们那儿有一种叫麨(chao)的东西,把问题彻底解决了。也不知道大麦、豌豆、黄豆、扁豆甚至糜子谷子这些杂粮有啥特殊营养,麨就是用这些东西做的。取一两样,比如大麦,或者大麦和黄豆,炒熟,磨成粉即成。吃的时候,用煎开水一泼,或稀或稠,根据所需。有一种吃法叫柿子拌麨,调得很稠,吃起来爨爨的甜甜的绵绵的,口感很舒服,也很耐饥,大人小孩都喜欢。喂月娃子时,麨调得很稀,一勺一勺喂。我亲眼见过,孩子吃麨,嘴不停的吧嗒吧嗒响,看起来好像比吃他妈的奶还香。说来也怪,麨喂大的孩子长得就是结实。我家邻居的孩子就是用麨喂大的,长得黑胖黑胖,他大抱着在人前夸,说你看我这没奶的娃,黑蛋么……他于是给孩子起名叫结实,真有意思。小时候,我爱吃麨面沫糊,爱吃糜面馍和豆面馍。有一年,我家为了倒茬,种了二亩糜子。这年秋收,外婆来我家住了几天。她那烙糜面坨的手艺我至今难忘。我爱吃糜面馍从此改成了爱吃米面坨。那坨味道酥、甜、香,吃了一个想第二个。烙坨的窍道在发面上,事先将糜子面用煎水汤上,晾凉后用普通的酵面和面,里头另加苏打粉和一些黑糖,发的时间也较长,要等酵面完全起了泡沫,然后才续一点麦面。烙的时候,面要软,丸成拳头大的面团,两手一压即成。文火烙烤,那坨儿黄亮黄亮,外焦里软,很是好吃。我小时候长得胖墩墩的,像个水缸,人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瓮。这会我回家乡去,年长的人还说,瓮回来了。所以我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家乡的粗茶淡饭。

农家过红白大事的时候讲究吃白蛋蛋馍和豆芽菜,其实只是馍蒸得圆点、小点,里头也夹杂着黑面和粗粮面,后来有了白玉米面,过事蒸白蛋蛋馍常是麦面和玉米面两搅,看起来白,吃起来不酥、不爨、不筋。就这,农村人很稀罕的把过事吃饭叫吃汤水,大人常趁此机会给自家小孩夹个白馍回去。我大经常赶集卖菜,有时省两钱,给我买个白蒸馍回来,所以白蒸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它是那样的令人神往,成了我们家乡人祖祖辈辈的盼望。有一回我大竟然给我买回一块白锅盔,那更是人们垂涎欲滴的食物了,农村人说,“文魁武魁,不及半块锅盔。”我当时不懂得这话的意思,后来感到很心酸。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们那儿的农家妇女却因“无米”而成为巧妇。那些粗粮让她们耍尽了手段,长进了本事。小时候我最爱吃母亲蒸的豆面馍或者夹合馍(扁豆面中夹杂着小麦面蒸的馍)。一般说来,豆面馍不虚,口感有点柴。我母亲不知使了啥手段,她蒸的那豆面馍吃起来特别爨,冷吃时,一块一块的掰着往嘴了塞,也没了豆面馍那种硬邦邦的劲儿,成了绵爨的口味。后来玉米多了,豆类少了,农村人主要吃苞谷馍。那馍看着就是瓷的,吃到嘴里跟渣一样,吃多了心口泛酸水。我们那儿农家妇女想了好多办法吃包谷,有口歌说:“早上黄金龙(包谷面馍),中午钢丝绳(包谷面餄络),下午水围城(包谷面搅团)。有人用发酵的办法蒸包谷面塔塔(即发糕),吃起来又酥又甜,口感带点甜绵。后来,我上了师范学校,再没吃过这些饭食。家乡人都说我有福。

50多年了,再没吃过所谓的粗茶淡饭,却常常想起那一段艰苦的人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人老几辈吃粗粮的生活。那回回去,和一些年岁大的人谈起粗茶淡饭,竟有“麦面馍把人吃的厌厌的了”的感慨。我笑说,“真是拿福烧的来”;有人接着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过去在咱这儿,哪听过?还是粗米淡饭养人!”其实,那是因为农村人过去因为常吃杂粮而很少吃菜的不良习惯。只有从根本上告别粗茶淡饭,形成现代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健康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但是我又希望粗茶淡饭不要绝迹,偶尔吃吃也许有益健康呢!

(2013年12月15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