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成长 |
正文 | 故事梗概: 在鄂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尽管命运年崎岖坎坷,但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不屈儿童的顽强生命。从小他就过着同年人无法想像的生活,没有丰衣足食,没有爱和温暖,过着担惊受怕、食不果腹的生活。在众人面前,从来都是被非议的对象。自卑、倔强、不屈和顽强成了他的代名词。关于90后,被社会普遍认为是垮掉的一代,那么在他的身上,我们又能读懂些90后的什么呢? (一) 清贫的农家生活 九十年代初期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一个贫寒的农家迎来了第六个孩子,却迎来了一场剧烈的家庭争斗。父亲看了看襁褓中的婴儿,坚定地对母亲说:“孩子他妈,这个孩子我们不要了吧!”他夺过母亲手中的婴儿向厕所走去。“你放开他!”母亲狂吼,健步如飞地追了出去,抢回了父亲手中的孩子。就这样,关于这个孩子是去是留在中父母一直存在着争议。因为母亲的倔强,父亲从来不管这个孩子的死活。 与其说父亲是不想管,还不如说是父亲没能力管。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靠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但他还是存在着农民固有的封建思想:多子多福。但是,五个孩子对他来说可能已经是生命承受的极限了。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也一天天的懂事起来。虽然黯昧世事,却也表现出成年人特有的早熟。在家里,哥哥、姐姐都不怎么理他,他是他们没有必要当担的负担,就像安徒生童话里说的丑小鸭那般,爸爸、哥哥、姐姐都不理他,只有妈妈不离不弃地宠着他。他没有童年人那般丰衣足食、也没有童年人那般有美妙的梦想。对他而言,只要能填肚子就是他惟一的奢望! 为了能留下他小小、脆弱的生命,母亲想尽了一切办法,吃尽了一切苦头。多少个漆黑的夜晚,母亲背着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走村窜户的借口粮;多少个风霜雪雨中,他陪伴着母亲在田间地头劳作;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独自在家做母亲给他的家务······尽管这样,他还是很难填饱肚子,但他在母亲面前从未提起。因为,他知道母亲比他更难,母亲肩上承受得更多。 那年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主义百废待新、百业待举。而计划生育也是那一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然,他们家是重点整治的对象。前面五个孩子的出生,就让他家背负了沉重的“惩罚”,凡是家里能变卖的东西,统统都被管理计划生育的人强行抢走了。他的到来,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们家的出境跟你更加举步维艰。 破旧的土板房中几乎没有任何的东西,哪怕是吃一顿饭的东西。一大家子人,天天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自家圈养的年猪。在他们那里,无论怎样,过年的时候都要宰上一头猪,这也是所有穷苦人的盼头。然而,对他们来说,这个小小的奢望都无法满足。所有的东西都被管计划生育的人抢走了。 在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五岁那年,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大群陌生人,他们气势冲冲地奔进了家里,厉声吓问:“你的父母呢,让他们赶紧滚出来?”他吓得藏在了墙角里,早已泣不成声。那群人大概是一无所获,恼怒成羞地夺过他手中钥匙,直奔猪圈。他们要赶走家中唯一一头年猪,他奋不顾身地冲了出去,扑在猪身上肆意地嚎啕大哭。或许是他的哭声让那群人很是恼火,亦或许是他们一无所获地愤慨,其中有一个人走上来狠狠地一脚将他踢飞在地,大摇大摆地走了。在他的心里,他永远忘不了那奋力疾飞的一脚,永远也忘不了那收获胜利后的得意的背影。 那年大年三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里,应该是合家团圆、举杯同庆的日子。对他们家而言,真可谓是“三杯两盏淡酒”。没有米、没有肉、没有鞭炮、没有压岁钱,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地过了一个年。 父亲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他毅然出去打工赚钱。父亲的离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归期。因为父亲老实忠厚,他在外面辛苦工作了一年多,最后包工头悄无声息的走了,一分钱也没给。举国他乡,父亲欲哭无泪,却想一死了之,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又回归到了庄家人的正常生活。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日子却一天比一天更加艰难。几个哥哥、姐姐相继失学,只有他还在艰难上学。每天早晨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也没间断过。当别的同学在吃父母买的零食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墙角里啃早晨从家里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冰冷的芋头,渴了就喝从家里捎来的白开水。 或许是艰难的环境让他从小就学会懂事,他从来不开口向父母要零花钱,要新衣服穿,因为他知道,这样只能加重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不喜欢他呢”,这个偏见持续到他的童年结束。在他的记忆里,他都是穿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这或许也是许都农村多孩子家庭普遍的命运吧,至少在他们家是这样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也不假。他要考虑的不是明天该穿什么衣服、周末该去哪里玩······更多的是帮助父母想明天一大家人该吃什么、怎样才能让一大家人都能填饱肚子,他常常为这个问题急得焦头烂额。他跟着母亲帮人家干过农活,上山挖过野菜,四处借过粮食,求别人宽恕两天缓还粮食······ 尽管生活艰辛,但并未能阻止他求知的脚步,在班上尽管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他,但他的学习成绩却是最好的,让所有的同学都很记恨他。尽管他很自卑,但这一点却是他自豪的,也是他最大的动力,这也成了他母亲最大的慰藉和希望。每天晚上,他都要学习到很晚的时间。家里的煤油灯是他学习照明时才能使用的,每天吃过晚饭,母亲总是很严厉地命令他的哥哥、姐姐睡了。这样家里唯一的一盏煤油灯就成了他最奢侈的学习工具了,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二)艰辛的求学路 在家里,他是懂事乖巧的好孩子,在学校里,他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出身和家庭的卑微让他自卑却不自弃,相反让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宽容。在他心里,因为他知道:他是他们家唯一的希望,也是父母毕生的心血,任重而道远。在学习上,他从不敢懈怠。他并不是那种天生聪慧的人,反而显得有几分迟钝和老实。笨鸟先飞,他一直铭记着老师的这一忠告,默默的奉行着。 或许是他的真诚和努力,他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渐渐地,他成了班里的主心骨,同学们默默地接受了他,并选他当了班长。在他看来,这不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除了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他还要管理好班级的事物,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 每天他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室,为同学们开门,擦桌子。放学后,他总要检查门窗关好没、清洁做好没,然会最后一个离开。同学生病了,他不忘在课余或放学后去看望一下,虽然每次都没有带什么东西,但他总是说看到同学没来心里不放心。但是,当天老师讲的笔记、重点,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给同学听,直到那同学听懂为止。当同学家烧好晚饭,叫他一起吃的时候,他总是默默走开了。 有一天晚上,他又一次为一个生病的同学补习完功课回家的时候,外面却下着倾盆大雨。在泥泞的山路上,他抹黑前行着。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漆黑的夜空中,雷雨电闪。他吓得嚎啕大哭,他呼喊着“妈妈”、“妈妈”,慌忙地奔跑着,这时根本看不清路面,他脚下滑了一跤。 第二天,他醒来却躺在母亲的怀里,脸上却裹着母亲自制的草药。后来他才知道,当父亲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地躺在血泊中了。经过母亲的细心照料,她总算恢复如初了,唯一遗憾的是额头上留下了几厘米长的疤痕,所幸的是他还活着,并且顽强的活着。 以后,他更加小心自己的行动了,因为他不想让母亲为他操更多的心,他只想让母亲快快乐乐的为她高兴,分享他的成功。他不负母亲的希望,中考时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在高中期间,他的家庭状况有所改善,但相比其他人而言还是差远了,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他还是一直努力地学习,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做了一份兼职,补贴生活费。在班上,他的成绩一直都靠前的,班主任总是喜欢表扬他,说他踏实、肯干。而他,还是默默地学习着、生活着、工作着。 每次放假,他总是抽空回家帮着年迈的父母做一些体力活。每一次离别,母亲总是含泪将他送走,并叮嘱他不要牵挂,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有她和他父亲就足够了。 而每次离家出走,他总是在想一定要衣锦还乡,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在高中期间,他被选为文学社负责人,多次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好评。班主任告诉他,只要继续保持,上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的。在最后冲刺阶段,州质检中,他的成绩让班主任很是满意。 在艰辛求学中,他总是以勤勉、务实的态度前行着,在同学眼中,他总是那么一丝不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三)成长中的徘徊 随着高考越来越近,他开始失眠了。尽管母亲一再慰藉他不害怕,以平常心对待,沉着、冷静应对。可是,他一想到母亲殷切期盼的眼神,就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向他扑来,让他彻夜难眠。他开始心急如焚,坐立难安。坐在教室里,他无法安心下来听老师的讲解,他甚至烦躁。班主任和母亲对此找他谈话,但他始终不能进入到最佳状态,就连考试的前两天还这样。 高考的结果跟他预知的一样糟糕,他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一度时期,他总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肯见任何人。任凭母亲怎么呼唤,他都不理睬。他听着门外远去的脚步声,不争气的泪水再次滑落。他一遍一遍地拷问自己,曾经那个壮志满怀的少年哪里去了,难道就要这样消沉下去么。想到这儿时,他不由地打了个寒颤。不可以,绝对不可以,他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最终在母亲的劝说和家人的帮助下,他去了一所专科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 (四)从新定位,回归自我 进入大学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还有那陌生的人们。或许是怀揣着那些阴霾的记忆,他总是将自己封闭。但是,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并真正融入到了这个集体! 专业的差异,让他学习起来很吃力,但是他依旧坚持着。在高中他学的是文科,而他报得志愿是理科专业,学习起来未免有几分吃力。物理、化学、生物,对医学生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他而言却是陌生和恐惧的。为了能跟上老师的进度,他借了一套高中的数理化请同学讲解,自己钻研。除了上课、吃饭、学习外,他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生活完全回到了高中时期的“三点一线”。 在学习上他一刻也不敢放松,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大一上学期期末测验中,他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大一下学期,他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走基层,进社区,创和谐”是他课余生活的一大部分,周末时间他几乎都在社区度过。陪社区的老人聊天,为老人剪指甲、量血压、帮忙打扫卫生、进社区做义工、看望孤儿院的孩子、帮助社会失学儿童、照顾社区孤寡老人······ 学校有个学生病了,他和同学们一起奔跑呼吁,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企业募捐的万元爱心善款。 暑假期间,他协同组织的大学生为家乡多名儿童免费补习功课。 他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募集资金奔走呼号,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在做好学习的同时,他还担任了学校在学生会任职,为同学们服务。周末的时候,他会找些兼职做以补贴生活窘困的现状。在大学年期间,他不仅工作积极进取,而且品学兼优,多次荣获消校系表彰,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离开大学到了社会 ,他进入了一家实力公司工作。他一直有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