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赵构与孙权 |
正文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喜欢用三国时吴主孙权的英雄事迹,来鞭策自己同时代以赵构为代表的那些苟且偏安的君臣们。可是,用孙权真的能够鞭策赵构吗?或者说二者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吗?在我看来,实际的两人之间相似远远大于不同,孙权和赵构都是继承的父兄基业,都是坐断江南与中原为敌,所不同的其实只是两人的历史地位:一个是后世仰慕的少年英主,一个是让人扼腕叹息的懦弱昏君。但是凭心而论,赵构创业之艰难,生存环境之恶劣,较孙权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人确实都是承继父兄之业,可是和孙权的平稳过渡相比,赵构则显得极为惊心动魄。赵构即位于靖康国难之际,一夜之间,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悉数成为敌人的俘虏,排行老九的赵构侥幸只身逃脱,泥马渡江,开始了自己的艰难创业。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皇子的名分和少数兵将和臣僚,为躲避金兵的抓捕,从江北逃到江南,从江南逃到海上,一路上惊心动魄。后有虎狼之敌穷追不舍,队伍里也是兵变不断,一直到金兵北撤,小朝廷才得以喘息。而孙权继位之时,孙坚和孙策已经基本上打下了江东六郡,基业已成,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外有周瑜等智勇之将,内有张昭等忠贞之士,已经具备了虎踞龙盘、割据江东之势——其国虽小,其势却不弱。 赵构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无非二事:其一曰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其二是杀害了岳飞,其实两者是相关联的。岳飞被害有多种说法,此处不想多说,但是赵构杀岳飞却是为了议和,为了巩固自己的小朝廷,因此,不光是后世,即使是当时,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的这些诗歌不就是对其政策的控诉与不满吗? 其实纵观孙权的一生,其进取心也很一般,而合肥之战明显是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挟赤壁之战余威,整个孙吴集团进取心较强,不断蚕食曹魏集团的土地,以致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合肥一战,张辽威震逍遥津,杀得东吴人人胆寒,从那以后孙权真正对北方用兵就很少了。比如当时就北上徐州还是西取荆州讨论之时,其实大臣们就已经看懂了孙权的心思,当时的大将吕蒙就详细地讲了攻打徐州之弊和西取荆州之利,说到底还是曹魏比刘备强大,因此不惜破坏孙刘联盟为代价,也要夺取荆州,从此以后,终孙权一生,东吴军再也没有到达两淮之地,其进取心大体如斯。 那么两人在历史上地位和在民间的口碑何以相差如此之大?这倒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恐怕与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有关,不同的年代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人们对于统治者的期待自然不同,而正是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人们对他们的褒与贬。 孙权生活在一个公认的英雄辈出的年代,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对他的期待恐怕也就是“坐断江南战未休”,得与曹刘并列足矣。赵构的时代,其实也是一个三国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理学发端及盛行的年代。此三国时代的另外两国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中国历史上历来有轻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尽管金可以灭北宋,但是从来没有人把金国的首领当做英雄看待,而是一群丑类。而理学的盛行更增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短视与狭隘,以至于当时士大夫阶层一谈到北伐就把“王师到日,当如秋风扫落叶”挂在口头,而恰恰是这些人控制着舆论,当然这也就构成了那个时代对于赵构的期待。实际上从几百年以后来看,无论是金还是西夏,或是后来的蒙古,在他们辉煌之时,不也正是这些民族英雄辈出的年代吗?因此在那些士大夫尤其是历来以能放空言、不切实际的腐儒眼里易如反掌之事,对于赵构而言,他做不到,他不是英主,不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刚烈之人,但是也正可以说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不管你骂他昏、骂他懦,都没用,当时的形势之下对于赵构而言,能够守住江南半壁而政权稳定恐怕也只能是他心中的最高目标了,但是这一目标与当时的舆论差距实在太大了。 因此赵构与孙权的历史地位与民间口碑相差如此之大,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