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从节日看中华民族的多情
正文

几年前就想写写中国的节日,今天终于要动笔了。

当时是年三十的下午,家里的男人们上坟回来,婆婆、公公和老公三个人忙活着挂上族谱,我静静地看着,忽然想到,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多情多义的民族啊!

先从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说起吧。从进入腊月二十甚至更早开始,人们就忙着置办各种年货,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多多少少地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息。置办的差不多了,年三十的下午,家里的男人们都要拿着鞭炮、香纸到祖辈的坟地上去,噼里啪啦地放上一挂鞭炮,然后点起香,烧上纸,虔诚地磕上几个头。于是,终年冷冷清清、阴阴森森的坟地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小孩子跑啊,叫啊,夹杂着鞭炮的响声,烟火的缭绕,活着的后人们来告诉已去世的先辈:又要过年了,来请祖辈们回家团圆啊,保佑子孙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然后,老老少少的男人们恭恭敬敬地在前面带路,领着祖辈们的魂灵回了家。家里挂好了族谱,上面写着已经去世的家族的亲人们的名字,供奉在正北方向,摆上各种瓜果、点心等,请祖先们享用。

我静静地看着,深深地想,这个多情的民族,在这个最隆重的节日里,表现出对祖辈们多少的尊敬啊!人类社会代代繁衍,祖祖辈辈辛勤劳作,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幸福生活;而后世的人们,并未曾忘记那些筚路蓝缕的先人们,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甚至是平时,只要做了好吃的,总是先盛上一碗,毕恭毕敬地供奉在正北方向,请先人们享用。多情的中华民族啊,总是给我心灵深深的启迪:不管我们的生活如何幸福,一定不要忘了为我们的生活献出血汗的祖祖辈辈。

从年三十下午请回祖先的魂灵开始,家里的老人总是叮嘱孩子:不要随便说话,否则祖宗们会不愿意的。于是大人小孩在这几天总是特别小心,高声说话的声音变低了,打骂孩子的脾气也温和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祖辈们的虔敬。小孩子也知道按时给祖辈们烧香,每次吃饭前也知道先给祖辈盛上一点。

过了初二,大年算是过去了。于是,在初三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煮好热气腾腾的饺子,放上一挂鞭炮,烧上香纸,送祖先的魂灵回到坟地上去。每年我都躺在热乎乎的炕上,被外面的鞭炮声惊醒。这时候,老公和公公在外面放鞭炮,婆婆在家里煮饺子,女儿在炕上睡大觉,我睁着眼睛躺在炕上,总能听到婆婆念念有词:好了,年过完了,好饭也吃了,纸钱也给你们了,快回去吧,保佑孩子们好好地。公公和老公放完鞭炮,还要把祖先们的魂灵送上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才回来。

这个多情的民族,这个让人感动的民族,不仅对去世的祖辈们恭恭敬敬,而且非常珍视与现世亲人们的团聚。

过完了年,亲人们很快就要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了。于是,在正月中间的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我们聪明的先人又设下了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隆重的节日,晚上五颜六色的烟花让人们眼花缭乱,我们这个发明火药的民族,把火药最大的作用不是发挥在战争上,而是发挥在庆祝节日上,真是让人心生温暖。过大年亲人们团聚,过完了年分开的时候也不是冷冷清清地分开,而是要用这种热烈的方式奔向新的一年。想起这一点,我就对我们的节日多了一层深爱。

再过不长时间,就到了清明节。清明是一个美丽的节日。万物萌芽,生机勃动,草儿开始返青,柳条开始发芽,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大地开始换上新装,休息了一个冬天的作物开始生长,农人们脱下棉衣,要开始大干一场。于是,在这个春天开始的季节里,祖先们又设下了“清明”这个传统的节日。如果说春节显示出人们对先人们的敬意,那么这个节日更多地显示出人们对先人们的爱意。大地万象更新,先人们的坟地也该换新颜了。于是,在杨柳吐青的季节,人们扛着铁锨,领着孩子,迎着暖暖的春风,踏着软软的土地,带着一份虔诚,一份敬仰,一份爱护,来到先人们的坟地,将去年一年的枯草除掉,因为雨水的冲洗,坟上的土又减少了一些,于是,铲起几锨新鲜的泥土,培在一个个睡着的先人的坟墓上。于是,一个个坟墓不再因为枯草而显得倍加凄凉,因为换了土,感觉也是换了新颜。而那些没有后代的去世的人们,坟地上的枯草在这些新鲜泥土的衬托下,就让人觉得倍加孤独。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而多情的中华民族,不仅防了老,而且在老人们去世后,还是如此多情多义地照顾着先人们的坟地,想到这一点,我不由得为这个民族的传统而唏嘘赞叹。

奋斗了一个春天,经过了一个夏天,从正月十五元宵节分别以后,亲人们聚在一起的时间还真的不多。于是,中华民族又设置了一个春节之后最最隆重的节日——中秋节。这可真是一个令万万千千中华儿女激动的节日啊!从古至今,这个节日不知引发了人们多少的感想,最为脍炙人口的可能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引发了仕途不顺的苏轼的无限心绪,更引发了他对胞弟苏辙的思念。好久没有聚在一起了,不知弟弟现在怎样了?洒落大地的月光,寄托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也寄托了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除了苏轼这一首外,王建的一首《十五夜望月》也为很多人所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夜,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在外的,只要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就都把相思寄托在天空的一轮明月上:今夜月明人尽望。想一想,千千万万的人抬头望着那一轮明月,把自己悠悠的情思寄托在月光里,希望月光能带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那情景,是何等的感人!何等的动人!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对月亮有这样独特的感情。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你仔细看吧,不管离家近的,还是离家远的,都提着大包小包地往家赶。为的就是和家人团聚一下,和老哥老姐叙叙家常,与左邻右舍唠唠话嗑。听听父母的絮叨,感受作为孩子的温暖;谈谈自己的工作,让白发的父母不再为自己牵挂。这个时候,把一切烦恼都放下吧,把一切不顺都放下吧,把一切功名都放下吧,把一切利禄都放下吧,让咱们的心里,只有亲情,只有笑声,只有温暖,只有爱意。人啊,就是要经常和亲人团聚一下,亲人是自己心灵的港湾,它可以让你在外漂泊的心灵靠岸休息,卸掉那些疲惫,让你轻松上路。我真的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情的民族,他在一年的中间,设置这样的一个节日,一方面让亲人团聚一下,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洗洗心灵的尘土,以微笑的面孔继续一年中剩下的岁月。

中秋节团聚了一下,人们又各自踏上自己的征程。下一次再相聚,应该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了,呵呵。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这四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体现着人们对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对现有亲情的珍惜。有人说“节日,不仅仅是某种仪式的重演和某些公众的集会,而且深深地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绵延至今的节日传统,是古老文化记忆、不朽文化精神的当代展示。”我认为,节日,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我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更多的是体会到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多情多义的一面,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让人心灵感到温暖的一面。人最可悲的是变成生活的奴隶,工作的机器,将亲情丢掉,将心灵丢掉。而我们这些节日,就是让我们找回自己的心灵:从对先人的祭奠中,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根;从和亲人的团聚中,让我们感悟亲情的温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曾经震撼了我敏感的心灵,今天我把它借用在这里,表达我对聪明、智慧、多情的中华民族的无比的崇敬!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