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水乡乌镇行 |
正文 | 水乡乌镇行 6月18日冒雨从桐乡的旅馆出发去下一个景点—乌镇。到达乌镇已是上午9时许。此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望着窗外云烟骤起,白雾茫茫,水天相接,暴雨噼里啪啦下个不停。 无奈,穿上雨衣打着伞,顺着人流行进。虽是雨天,但游人如织,五彩缤纷的雨伞把古老的小巷装扮的绚丽多彩。踩着满地的积水,走向乌镇的石板小巷。从屋脊屋檐冲下的雨水砸在雨伞上呯呯作响,大家的裤子都湿了大半节。漫步在景区里,随处可见街头巷尾的游客们,或拍照、或观景、欣赏着空蒙素净的烟雨乌镇。 乌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以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和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古镇,虽免不了面容憔悴,风采黯然,但散发着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醇香。江南悠久的民间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足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悠闲,充盈着我的心。 一条贯通全镇的河把乌镇一分为二。延伸到河中的房屋是名闻遐迩的“乌镇水阁”。每户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人们在水阁里可以临河打水,可与过往船只购买东西,走出水阁门外可以洗衣洗菜。夏日,坐在水阁边长廊上纳凉,听潺潺水声,受习习凉风,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种“家家面水,户户枕河”的独特生活令人好生羡慕。每隔一段水路,河上就会出现一座颇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桥,其中最著名的是逢源双桥。这座桥由两座桥组成,男女各走一边。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在过桥时都如此泾渭分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床馆”内各种大大小小的床。这些床都描龙绘凤、镂花雕物,做工相当考究。镇馆之床——千工拔步床是馆中最突出的一张床。顾名思义,做这张床需化一千工,假如用一个工匠来做需三年时间。这张床有三道门格,第一道是换鞋的地方,第二道是更衣的地方,第三道是解手沐浴的地方,再往里才是真正意义的床。这张千工床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古床的极致。 走进传统作坊区,我的眼睛一亮:空旷的场地上支着高大的木架,一条条蓝印花布从上面飘垂下来,风舞婆娑,煞是好看。不由得想起了电影《林家铺子》,而旁边的作坊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从纺织、飘洗、印染、晾干,再一旁便有现成的蓝印花布服装售卖。还特有的是:木雕竹刻,乌锦,丝棉,布鞋,篦梳, 湖笔, 红烧羊肉,白水鱼,桐乡橘李,手工酱,三白酒,姑嫂饼,熏豆茶, 三珍酱鸡 ,生铁锅,杭白菊,乌镇臭豆干,乌镇定胜糕等。三白酒的酿制、竹器的制作也多有示范,如果游客有兴趣,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劳动,现场享受互动的乐趣。 因随团时间紧,于是我便赶去位于镇中的茅盾故居,那是一所沿街的四开间日式风味的老楼房,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据说是三十年代茅盾用他的稿费并亲自设计草图建造的。之后,茅盾几次回乡就在这里写作。当年他手植的棕榈和天竹现在依然茂盛。这里现在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保存有茅盾的启蒙家塾,他的童年轶事,以及珍藏的墨稿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总之是一个很文化的地方。 水乡的文化就这样随着流水向外界传播着,却从枕水人家传遍世界。一个乌镇,历史上过64位进士,161个举人,还有现代的矛盾等江南才子,演绎出无数美丽的佳话,也铸造了乌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石。 游过了这江南枕水人家,这份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中,幽静的时刻,会忆起那梦里水乡……。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