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归隐意先居 |
正文 | 归隐意先居 ——风云?党崇雅 明末清初30年 长篇小说之三十 ??杨广虎 顺治十三年(1656),七十一岁的党崇雅终于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从明天启五年(1625)四十岁踏上仕途,宦海沉浮,曲折波澜三十余年,往事不堪回首,只觉得是一场空梦。 这次,自己是真正回家了,再也不会出门了。 仰头而望,蟠龙塬,依然如旧,龙头高昂,蜿蜒曲折,直至桥镇龙尾。党崇雅从塬下的戴家湾村北一条小路上山。戴家湾 有一条上起蟠龙塬,南迄渭河,深十多丈、长七八里的戴家沟。据说这里的斗鸡台是古陈仓所在,特别是陈宝祠,也修在此。可惜历史沧桑,战火不断,陈宝祠所剩无已。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到:“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鸣,以一牢祠,命曰陈宝。”又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十九年,得陈宝”;“十九年,作祠陈宝”。 小时候,党崇雅也听到爷爷对他讲过陈宝祠的故事。春秋时期,陈仓人猎到一个怪物长得像彘 ,准备去献给秦穆公时,路遇两个童子。这两个童子告诉大家,这个怪物叫“媪”,专吃死人脑,拍打其头可以杀死。“媪”这时也开口说,这两个童子叫陈宝,得到雄的可称王,得到雌的可称霸。于是人们便去追逐童子,两童子化作神鸡,一个飞到了陈仓城中,一个飞到了河南南阳。秦穆公听了陈仓人的报告后立刻去围捕野雉,结果得到了雌鸡,化而为石,置于汧渭之会陈仓北阪,立陈宝祠祭祀,“享祀之久,海内无二”,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只雄鸡飞到了河南南阳,后来被刘秀得到,于是刘秀成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后来的传说中,两个神鸡又演化成一对恩爱的夫妻——美丽的陈宝夫人和她的丈夫叶君,他们经常在“陈宝祠”中约会,所以后来的“陈宝祠”中供奉着陈宝夫人。当地人,叫“娘娘庙”,几毁几建,每年古历的正月十二有传统的庙会,非常热闹,斗鸡杂耍,小吃秦腔,应有尽有。 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记载说:“(陈仓)县陈仓山,山有陈宝鸡鸣祠。昔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北阪,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 可如今,物是人非,庙门紧锁,荒芜一片,杂草丛生。 记述的是春秋时代秦国君的猎祭活动的“陈仓石鼓”也找不见了,不知道流落何处。 党崇雅叹了口气,万木逢春,世事轮回,本应越来越繁荣,怎么越来越败落呢? 还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得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上了塬,大风而来,土尘飞扬,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蛮牛给党崇雅牵着跛驴,两个人消失在风尘中。 回家心切,这次一定要见父母。可是父母在哪里去呢?塬上虽然干旱,但是昼夜温差大,粮食生长期长,赶驴磨面,担挑井水,自给自足,无论魏晋,礼仪人家,尊老爱幼,长寿者不少,常见村里百岁老人满脸红光,还辛勤耕作。 回到村里,父母不在。党崇雅无可奈何,和蛮牛下了塬,夕阳下,向太平堡意先居赶去。 晚上住在宝鸡城,蛮牛出去买了些吃的,党崇雅一口没有吃。什么油炸麻花、油糕,肉夹馍,全让十几岁的娃娃蛮牛吃了。 第二天两个人没有停歇。蛮牛带些锅盔和水上路了。 山路蜿蜒,林木浓密,悬崖陡峭,不一会儿蛮牛就出汗了,党崇雅虽已年老,没有骑驴,自己粗布短衣白袜布鞋坚持登攀,险些摔倒,但徐徐而走,不缓不急,找到一个石室,便安顿下来。 党崇雅知道自己后半生就要在此地居住了,他开始了在太平堡佛岩崖“意先居”的生活。 内心悔恨,翻天覆地。“以不可逃之身寄无可寄之心者也”。 管他什么朝代更替,管他什么皇帝挣位,一切的一切和自己无关了。只是不知父母在何处,是他心中的最痛。 蛮牛劳累,睡在一块平石上呼呼大睡。党崇雅毫无睡意,非常困倦,但怎么也睡不着。 闲云野鹤,是他向往的生活;一旦静下心来,往事像泉水一样咕咚咚的向外直冒。 不求闻达诸侯,不求维德不朽,只求安安稳稳度余生,可能安稳么?忠臣、良臣、贰臣;变节、易行、投降。内心的悔恨只有自己知道,有何脸面再活人世? 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叫解脱,皇上给自己的自由叫开明,只有世人给自己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可,世人则能容下他屈辱的一生呢? 听到泉水,他想跳进去溺亡;看到树木,他想上吊自杀;望着悬崖,他想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可自己死了,谁知道自己的心迹呢?谁懂自己呢? 顺治皇帝不忘自己,遣官齑敕存问,党崇雅一概不见。 皇上又命人在宝鸡城修建了“党家宅”,五檩四檐大房五座,飞梁斗拱,五脊六兽,气势恢宏,颇为壮观,党崇雅去也没去。 这些对他已经无用了。 亡国之恨、变节之悔,日夜让他睡不着觉,党崇雅拿起笔,大笔如掾,内心沉重,他要麻醉自我,排遣孤独痛苦,记录自己的一生,开始了《鹃失啼》的写作。 他写到: “曾闻鸟之鹃者,愧德不灵,若遂自亡,化而为鸟,血鸣达旦。余曷鸣乎?惟德不朽,生其具耳,是以遽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卫武公行年七十,而兴淇澳绿竹之感,原所存出,岂无谓哉?余也按步循墙,讵敢自外于古,不了之生,逼八十矣。视彼五十七十,课行若何?昼为夜息,旦气若何?追昔泣今,此心之悔,翻天覆地,犹然我也。秦人不自哀,谁其哀之。亦曰:“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且得一寸心,容此万斛愁。芦灰可止滔水耶?二子能指东南翔雍耶?凿井窥天,倾肝沥胆,卒至竭思。血枯归化,不得结舌无声。人乎鸟乎,向谁鸣乎。故曰:《鹃失啼》。” 他天天啼哭,只求世人能听懂。他拒绝见任何人,只求内心无愧! 同年进士山东人宋应亨的儿子陇西右道佥事宋琬听说党崇雅在“意先居”,离甘肃秦州(今天水市)不远,便来拜见。党崇雅知道,宋应亨曾任大名府清丰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为官清廉,当调往京城任礼部主事后,清丰百姓歌恩不忘,建祠以示纪念。李自成军经过清丰时,都相诫自己的将士:“宋公有德于民,祠不可毁”,可惜,宋应亨抗清项中一刀,被执不屈,以死殉国。他也听说了,宋琬到任不久,秦州发生地震,数万百姓无家可归。一方面组织群众重建家园,一方面“出家财,自莱阳邮至以恤其灾”,采取措施赈济百姓。 宋琬集魏晋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字帖刻杜甫秦州诗60首,这算善事,应当支持。党崇雅为之作后跋,石刻手迹今被复制在天水南郭寺“二妙轩碑”。文曰: “少陵先生者,余素奇先生之诗,并奇先生之遇。何也?曾见《得弟书》:“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为之掩卷,即流寓秦州,遗韵颇多,非诗也,盖以不可逃之身寄无可寄之心者也。玉叔宋公祖以世谱与余共心共事非一日,笔传少陵之神,神游少陵之遇,余稔知之。奉兹简命,保釐西土,流寓少陵之流寓,其少陵流寓之少陵,可将所得遗篇钩摹成集,复为之赞,意更可知。人谓少陵得公而表彰之,余谓公得少陵,千古前有知己也。诗也,遇也,少陵先生也,余心公并心少陵也,曷容一辞。关西陈宝意先山人于姜党崇雅谨跋”。 自己何尝不和与杜甫一样,遭逢昏君乱世,兵荒马乱之际,颠沛流离失所,广济天下难以实现? 党崇雅以敬畏之心,后跋用楷书写,法度严谨,端庄力劲,无处不收,无处不藏,以示天下,以告世人。 宋琬也写诗一首,《寄候宝鸡党太傅》:“相悬车出蓟丘,至尊亲解御貂裘。千官祖帐荣疏傅,五岳还丹羡邺侯。黄绮自邻君子里,赤松原伴帝师游。钓璜溪畔明农客,时向东皋一问牛。履声再上近星辰,薄海惊看社稷臣。天下君宗推伯起,阁中宾客笑平津。主恩在昔尊三老,父执于今有几人?惭愧西州门下士,感深不独为车茵。忆昔仓曹忝备官,紫宸朝罢珮珊珊。忧时鬓发才垂白,正色威仪想渥丹。桂树一枝阶下秀,莲峰高掌杖头看。古来贤达如公少,神武门前两挂冠。闻道东山有草堂,清秋蒹菼露苍苍。散金宗族门常满,争席田翁醉不妨。甲第惟余宫一亩,午桥可有树千章?何时来访乌衣宅?再拜趋陪弟子行。” 党崇雅看了,溢美之词太多,投入到火炉中化为灰烬。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难道君臣关系果真能如此吗? 身居山中,不知世外,不知不觉又一年。 党崇雅继续写着自己的《鹃失啼》。 老朋友,太子太保,国史学士,吏部尚书王永吉的侄子岐山 知县王毂上任后,鉴于前志因王朝变革,兵战连年而散失,且时隔将七十载,意欲重修,“求于旧而采于新”,闻党崇雅大名,来到“意先居”,请写序文。 岐山是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加之老朋友王永吉的面子,怎么能推脱? 党崇雅在序中写道: “自予告归里,不亲世事,间与一二庞眉白发,指点山岚,觉瑞云片片,飞我西岑,则岐山邑侯王父母台莱民咏也。侯为余年友大冢宰铁山公之犹子,年青才富,家学渊源,今牛刀小试,冰心惠政,颂满周原,自不必为公谀。第就其篡修邑乘,其因革损益,各具维世苦衷,至所著序词诗赋,又皆恺悌凄清,深入俯仰,直觉字里行间,悉恩膏雨露矣!余读竟,深为邻封庆,更深为世谱庆焉!因勉濡不律,发数言于篇首。时 顺治十有四年季冬上浣 年家邻治生党崇雅题 顺治十四年(1657)十二月,《岐山县志》完成, 4卷,2册。分舆地、风土、建置、赋役、祠祀、职官、人物、艺文8类,41目。卷首附有凤鸣朝阳、龙尾春波、周邸治泉、五丈秋风、资福烟霞、崛山名刹、实相晨钟、太白晴雪八景图及说明,题咏8幅,舆地志中附《方舆图》1幅。 知县王毂送给党崇雅一本。党崇雅当作枕头,压在头下。 父母死了。村里有人来到意先居,告诉了他这一噩耗。 顺治十年(1653)冬季,党崇雅以父母八旬,卧病在床,不愿再出门做官,被顺治皇帝拒绝,无奈之下,拖着年迈的身体赴京上任,不想三年之后,回到家中,没有见到父母,在意先居隐逸,追悔人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怜自己没有尽忠,也没有尽孝。 顺治十五年(1658),党崇雅的父母去世。人们发现时,已死多日,好在是秋季,天气凉爽,没有气味。两位老人很面目平静,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村里人领党崇雅走到父母炕前,他长哭不起。原来父母就住在蟠龙塬下酸枣林中的一个破窑洞里,窑前种着一些庄稼和蔬菜,吃斋念佛,过着清淡的日子。 或许,村里人知道,但不愿意对他说;或许,父母告诉村里人,不要告诉他。 《礼记》曰:“此一经,是权礼也。若值国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礼,故从权事”。明代,内外官吏人等都有丁忧的制度,在遇到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时,自闻丧之日起,不计闰,守制27个月,期满起复。英宗正统七年有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正统十二年又令,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但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父亲死后,情况特殊,被皇上“夺情起复”。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丧父回乡守制,不到一年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也被“夺情”。顺治十二年(1655年),冯铨母亲死后没有守孝,依然在朝廷做官,遭到了皇上的母丧斥责,一年以后,冯铨也以年老离职,但皇上仍留备顾问。以国为重有之,以孝为重有之,愚忠愚君有之,反清复明有之,自己呢?党崇雅扪心自问。 大明重臣洪承畴降清,清军以帮明朝平叛李自成流寇为名大肆杀戮,窃夺江山;而自己呢?大明日落,投靠李自成想抵抗清军入关,不想李自成不是清军的对手被逐京城,自己被逼投靠清朝,身世曲折,无法预见,是是非非,由人说去吧!?清初,满族人是无法灭掉大明的,是什么原因,改朝换代?其中,有人说过,也有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汉奸以作虎伥,残同胞而媚异种的原因,自己难脱其咎。 摸着良心说,自己也不知道会走到这一步,自己也没有助纣为虐的本意,这不是托辞。 可,谁懂呢? 党崇雅大哭不止。儿子党恂如,孙子党居易、党居广拉了数次,才拉了起来。蛮牛跪着,也一直抹眼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满清当权,剃发易服。父母死时仍旧留着长发,让白发苍苍的党崇雅汗颜。生没有侍候父母,已尽孝道;死就要按照西府蟠龙塬上风俗办,以免再遭人笑话。 虽然父母生前节俭,死后也无遗言。西府“安埋人”一般七天。党崇雅让儿孙一边请风水先生看墓,村人打墓;一边设灵台、报丧,准备。父母临危没有交代,只靠自己办了。他让人为父母买了上好的柏木“四页瓦”棺材,请了当地有名的木匠连夜赶制寿材,底层做一个七星床,象征身压天体,有太白七星相拱,表面白布包裹两层,生漆油漆,黑面上用金粉绘上《二十四孝图》。同时,去街上裁缝店赶做寿衣,皇上是“九五之尊”要穿九件入棺,一般民间老人也就七件,但没有皇上精致的材质。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也不能是“五件”,有四分五裂之说;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寿终正寝”之意。给父母穿好衣服后,作为长子,党崇雅扶首“人殓”,将父母之躯小心翼翼放入馆内。遗体与棺壁之间,用黄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把空隙填满,防止晃动。完后,揭开面部麻纸,将预备好的“噙口麻钱”放人口内,麻钱其实就是古币,给父亲手中递过一把扇子,女人手中拿上粗布手帕,还放了些父亲生前喜欢看的书籍,之后盖上棺材,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这一合,阴阳两重天,永远不能再见了。 党崇雅带领子孙白衣孝服,跪在父母棺材前又痛哭一场。 讣闻发完,请了把个吹鼓手,做了岐山臊子涎水面,只加面不换汤,招待四里八乡和亲戚朋友,不问来自何方,只要来的人随便吃。第七天一大早出殡送丧,八位关中大汉抬起“龙杠”,灵柩起动时,男子扯纤,女子扶丧。灵柩前,打旌旗者走在最前面,吹手鼓乐随后,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由一人端着花馍献饭,一人背上祭桌祭品,党崇雅紧跟灵柩之后,其他男孝子最后,一手拄着“柳枝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并头顶“孝盆”,口十字路口时,将“孝盆”用力摔下让其破碎,叫做“摔孝盆”。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圈,意为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才好安息。转完了,把灵柩放置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地。风水先生,也叫“阴阳先生”,下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方位,同时划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粗绳将灵柩吊人墓室,党崇雅事先进人墓室,在村人的帮助下,把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然后将灵柩推入,位置放好后,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阴间地契”,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孝子所用麻冠和麻束全部放进去,一切完毕开封闭墓室口,俗称始“封堂口”,“封堂口”前一定不能忘了将一木炭火盆放入窑洞口,紧贴堂口处,一般也要用砖沙子或者水泥 “封堂口”,在堂口封闭快要结束,还剩一个口时,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瓶醋浇在木炭火盆上,要把握好,不能将火浇灭,亦不能浇不上,“封堂口”封号后,立即用途回填,孝子们再次大哭,党崇雅要填人第一锨土,村人帮忙填土,堆起坟头,将“孝棍”从墓的上端中心依次插下,最后在坟堆的下方,做一个今后祭奠用的小台位,发放上一把大火,烧完所有纸钱,埋葬才算结束。 父母长寿,属于喜丧。埋葬后,要在坟上唱秦腔,一般为《朱春登哭坟》、《刘备祭灵》、《周仁哭墓》,《诸葛祭灯》等,荡气回肠,哀怨婉转。 回来后,中午又待客。 父母的离世,连日的劳累,让七十多岁的党崇雅吃不消了,精神恍惚,晕倒数次。在埋人的七天里,要求不洗脸,不剃头,拉着鞋,不坐凳,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守丧致哀。党崇雅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颓废麻木,自己老了,要随父母去了,犹如一颗尘土,要落地。 子孙再劝,但他还要坚持每晚为父母去新坟前上香、放火、化纸、念叨,祭酒,“打怕”。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共祭奠七次,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故称七七。人死以后,魂魄虽然离开了人的肉体,但并没有立即散去,要经过四十九天,才能彻底离散而去。如果每七天祭奠,做法招魂一次,超度亡灵连续做七次,可以让魂魄再次与肉体合为一体,可以使死去的亲人增加投胎机会,或者能投生到更好的去处。生不能孝敬父母,父母死了,他要为父母超度亡灵。 “百日”之后,白衣素身的党崇雅离开蟠龙塬,去了意先居。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面壁思过。 青春作赋,中年治学,老年修志。顺治十七年(1660),党崇雅为汉中文庙撰写《重修文庙碑》,在里面写到:“庙坊之说,胡为鼎建也?历代帝王有天下者,应运隆兴,崇禋祀,广教化,美风俗,皆以是首务。炎汉肇基,卜筑城南,修建文庙,阅晋、魏、唐、宋、元、明以至皇清,加意文教,迥出百代,特命礼臣,祀太牢于阙里,迎木主于神京。……”该碑主要记述了历代帝王崇礼重教和汉中知府冯达道与同僚刘泽霖,郭永祚,张启元及南郑教谕王讳,张弘德等捐资修葺文庙大成殿之事。 这样安静的日子就一直过着。“山中一日 ,世上千年”。党崇雅日升起床,看书写字,日落睡觉,宛如一株植物,一棵小草,风吹而来,动几下而已。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传来了皇上驾崩的消息。这一年,党崇雅已经七十六岁了。 有人闻之大喜,有人悲伤。党崇雅心无所动,朝京城磕了三个头,谁当皇帝和他无关了。 朝廷颁布了顺治皇帝福临的《罪已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於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於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於用人之际,务求其德於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於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常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裁减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们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士缄然,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过,每自尅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咸使闻知”。 14条罪过呀。 中国历史上,有70多位皇帝下过《罪己诏》,真真假假,难以分辨。皇上都有罪了,自己呢?党崇雅已经压抑很久很久,哈哈哈大笑着。 既然知道过错,怎不知道改呢?皇上们玩些这些骗人的把戏有什么用呢? 朝廷说,皇上得了天花而死。有人还说皇上因为爱妻爱子而死,万念俱灰去了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也有人说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包围了南京,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皇上也慌了手脚,准备逃回东北。这时,孝庄皇太后斥责了顺治皇帝:“怎么能把祖先们勇敢得来的江山,卑怯地放弃呢?”“龙有逆鳞,触之必杀”。遭到斥责后,叛逆的皇上勃然大怒,拔出宝剑,将皇帝御座劈得粉碎,表示要亲征郑成功,决一死战。皇太后好言安抚,却无济于事。最后,皇上被郑成功炮轰而死。 人总有一死。怎么死,自己很难预料。大明崇祯皇帝上吊而死,留下了一个帝国烂摊子,清朝顺治皇帝接手后,虽想尽一切办法,也很难扭转时局,撒手而去,追寻她美好的爱情去了。 留下儿子,虚岁八岁的康熙娃娃,和孝庄皇太后收拾残局了。 又有多少人,在朝代更替中,大红大绿抑或被贬杀头? 历史的风雨太诡异了。 皇上死了。 接着自己的儿子党恂如死了。 清朝康熙元年(1662),好友袁楷也死了。闻到死讯,形如枯朽的他昏厥过去,吐了几口鲜血。 非常伤感的他老泪枞横,大哭不止: “迫极追亡去,如何不返轮。游魂无所主,故步与之亲。朝野垂名旧,行藏作法新。山中争仰景,太史奏占陈。阅岁成今昔,乘时自屈伸。千秋清月旦,一日息天钧。邺架书啼蠹,平泉草寄频。风来窥我户,榻悯下谁宾。渭水声号断,鸡峰气厄屯。依依云树外,满眼载荆棒”。 接着哭道: “人己忘归者,犹然怛化人。嘘风颓泰岳,注雨决天垠。就去追来问,辞劳果息神。时穷思菌蟪,放胆指聃秦。一气贞难守,两仪错出尘。肬悬膏自火,弢解沸抽薪。大梦谁为觉,浮生认又真。无其原所始,夜旦我迷津”。 人己忘归者,犹然怛化人。嘘风颓泰岳,注雨决天垠。就去追来问,辞劳果息神。时穷思菌蟪,放胆指聃秦。一气贞难守,两仪错出尘。肬悬膏自火,弢解沸抽薪。大梦谁为觉,浮生认又真。无其原所始,夜旦我迷津”。 最后无泪可哭,眼睛直直地看着对面的山崖。 他真想跳下去,可是《鹃失啼》还没有写完呀。 什么也不不做,不闻不问了。 清朝康熙三年(1664),故交贾汉复任陕西巡抚,修建鸡头关至煎茶坪栈道,多次邀请党崇雅撰写碑文。党崇雅一再拒绝,最后推辞不得,两人都系明臣,又仕清,亡国之恨,追悔之心皆同,贾汉为民造福,党崇雅又何乐而不为? 党崇雅在《贾大司马修栈道记》中写道:“降至明季,逆闯横肆,秦述梗塞,羊肠一线,仅供猿狐出没。幸天佑我朝,仗义提兵,出无辜于水火之中,……修险碥凡五千二百丈有奇,险石路凡二万三千八十九丈有奇,险土路凡一千七百八十一丈有奇,修偏桥一百一十八处,计一百五十七丈;去偏桥而垒石以补之者,自江面至岸高三丈许,共长六十五丈二尺,凡十五处;修水渠一百四十五道,煅石三十二处,共一百六十五丈六尺,去当路山根大石二百八十九处,垒修木栏杆一百二十三处,凡九百三十八丈有奇;合营兵、驿夫、民夫各匠,积六万九千八十三工。”可见工程修建的原委和施工的浩大。笔法用汉隶,粗笔大字,古拙纯朴,筋骨饱满。 秦岭72峪,自古有小路通行,最有名者有蓝关道、子午道、骆傥道,陈仓道等。自古有小路通行,最有名者有蓝关道,子午道,骆傥道,陈仓道等,贾汉修建连云栈道北段鸡头关至煎茶坪栈道,功绩不可磨灭。 修成后,党崇雅写诗一首,表示祝贺,在《赠贾大司马修栈告成》写道: “忆昔崔巍栈道难,千峰环峙白云端。参差峻岭迷高日,俯仰重关枕急湍。炼石谁能旋大造,移山今喜斫奇关。羡君才力诚名世,削尽悬崖路几盘”。 豪杰之得志于时者,无不欲恩泽之及于人。但恩及一地易,恩及天下难;恩及一时易,恩及万世难。 清朝康熙四年(1665),洪承畴也死了,73岁。党崇雅要比洪承畴大6岁。这位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朝廷重臣也备受冷落。顺治十六年(1659)八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第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调理,朝廷没有给他以应有的奖赏,放在一边。顺治皇帝福临驾崩后,69岁的大学士洪承畴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康熙皇帝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母(轻车都尉)世袭。 最后,仅仅落个三等阿达哈哈番母。 兔死狗烹,卸磨杀驴。 党崇雅念及自己,《苦生》难言: “无端暮气悬丝缒,不是劳生生作祟。莫乞谁怜蓼底虫,仍来日战山中魅。愁翻五夜乱更筹,想撞千关迷舍次。后迫呼前血已倾,穷追只有枯鱼肆”。 谁人知我心?党崇雅每天吃些包谷粥、小米稀饭度日,只有日夜写诗,才能排遣心中的苦闷,给世人一颗真诚的心。 “归舟迷口渡,浪逆打漂萍。积想深残夜,待酬畏及晨。追亡遗乃影,忘返失其真。四壁垂天盖,荒田暂幕宾。层岩盘曲辙,跋马驾方轮。困极居奇货,情深说故人。灭明心割痛,胡广杖行迍。抚弱看磨砚,娱甘茹味辛。呼炊曾得伴,抱枕自长呻。造命非无意,劳生亦有因。颜窥今异旧,眼入昔惊新。纵洒歧途泪,何辞跃冶嗔。饥寒难作主,喜怒敢撄鳞。为妒流清鬼,偏留遗戮民。游魂沉月旦,挺骨试荆棒。步到周千变,声狂患一身。分愁谁识取,息气怎凝神。点雨无宁耳,波风乱鼓唇。休哉朝者菌,倦矣古之椿。遍地翻江海,吞来当玉津”。 这是其中的一首《苦略》。 一日,党崇雅正在意先居写诗,宝鸡县令急忙跑来,抬着轿子说清朝皇帝康熙来到陈仓,要上蟠龙塬看他。党崇雅装作没有听见,没有吱声。县令连连磕头,求党崇雅赶忙迎驾,党崇雅没有理睬,二话不说,县令命人抬到轿上,急忙赶往塬上。 蟠龙塬龙脉时隐时现,一上塬,就树立着大牌坊,牌楼上写着:“龙川雄镇”四个遒劲有力、异常夺目的大字,小皇上看了十分不悦,急的县令抓耳挠腮,党崇雅说:“启奏皇上,‘龙川’实为‘假村’名”。小皇上听了,吃了几个豆腐包子,才没有发怒。 上塬后,一马平川,天气晴朗,向南望去秦岭如在眼前,向北远眺,西镇吴山五峰耸立,直插云霄。县令磕头,请小皇帝为吴山题写一字。小皇上从小读书练字,毫不客气,写下了:“五峰挺秀”四个大字。县令叩首,连声感谢。 党崇雅,心里很烦,感到这个康熙小皇帝比他父亲顺治更要独霸天下。 “纵览天外,纷愁取匡。移形落影,矗草回光。石鼓跷望,潘溪沸狂。嗟兰有室,忆味含香。拂柳清岸,飞花折肠。金断说利,卯起追商。云也南返,龙其北翔。鞭秋熟黍,续命餍稂。寄兴之戴,返舟者王。倾山着雾,裂雨垂堂。披开尺素,颠倒玄黄。炎威日永,胞短思长。淡却如水,醇仍醉觞。抟沙膄腹,乱耳鸣铛。榆景伊近,鸟哀莫将。我深眷念,谁忍遗忘。忽见风转,两鬓挥霜。归心失所,剜肉医疮”。 怀旧的党崇雅无法从内心自责中挣扎出来。 有一高人,松江渔翁说过:“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吾虽不能栖隐岩穴,追园绮之踪,窃慕老氏曲全之义,且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心形俱忘,其视轩冕如粪土耳。与子出处异趣,无与吾事。” 党崇雅,一直在追求“心隐”,可是满腹悔恨怎能“隐”下去? 《弟子规》中写道:“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自己从小读到老,可是,忠孝一个也没有落下。 “古又稀之九,澜狂芥问津。无期何岁月,入度此风尘。见我车前坠,全谁醉后神。长年潜也兴,可奈倦游人。 射目穿天外,嗷嗷日茹荼。委形穷所有,道纪御其无。气到号风窍,精摇撼斗枢。归休迷去处,不趣杞人乎。” 一会儿是“皇清”,一会儿是“清鬼”,党崇雅已经混乱了。 清朝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党崇雅在意先居悄然病逝。没有先知先觉,在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自责中了解了自己的一生。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他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轻易就会变节投降,他是杜鹃,夜夜啼血。 死前他交代儿孙:“不要做官,只求把自己葬入蟠龙塬上祖坟,与父母长相厮守,不做墓志铭。” 儿孙都点头、长哭。 埋完党崇雅,陪伴他后半生的蛮牛,骑着驴,直冲入万丈悬崖,粉身碎骨。 老百姓把大学士称作“阁老”,这是对明朝内阁大学士的称法,一直沿用至今。 因党崇雅的恩荫,继续当官。墓碑上,只有简单的“党崇雅之墓”。至于传说中,“杀吾君者是吾的贼,杀吾贼者是吾的君”这一说,可能是后代攀附之说吧?! 历史风云迷雾中,属于自己的真相谁能知道呢? 2014年7月30日夜于南山 初稿完 来自杨广虎个人新浪博客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