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再谒医圣祠
正文

?一

2012年3月,在春风缱绻之时,我们王叔和研究会一行几人,到南阳医圣祠拜谒张仲景墓,感受一代医宗的大家情怀,今次又到南阳,作为中医后学,焉有不参谒之理?

南阳医圣祠的陈列稍微有些变化,里面某些展览馆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但整体结构没有丝毫改变。看到园中悬挂的宣传横幅,大概不久前搞了一次全国性的中医药交流活动。秋园如画,芳草茵茵,一切看起来那么熟悉和亲切:大门郭沫若先生所题“医圣祠”三个大字的苍劲,前祠矗立的历代医家石像的庄重,中庭张仲景墓葬的肃穆,后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塑像的逼真,以及长廊石刻、百寿亭和历代碑记、题词、《伤寒》研究史料聚集一园,犹如一顿中医药文化的丰盛大餐,饱人眼福。虽然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依然十分专注,一幅幅画像,一篇篇故事,一件件实物,既彰显中医药的璀璨,又突出仲景对中医学发展的伟大贡献,让人惊叹而折服。

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今世的高速发展,中华医学史实质上是一部华夏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让人类始知本草性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内经》《难经》的出现,不断充实总结了人类在疾病斗争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让中医哲学思想有系统理论支撑。其间,虽有扁鹊、仓公、淳于意等名医流传的治病救人的故事,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方药记载,一些治病救人的方法只能依靠口口相授,没有系统性。中医药从理论到实践出现质的改变始于张仲景,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是中医“理法方药”完美结合的典范,因而他的“辨证论治”思想成为中医最主要的特色,也是中医至今还能够流传的根本原因之一。其被后世称为“医圣”实至名归!

像一轮红日突破乌云,天地耀眼起来

? ? ? ? ? ? ? ??二

张仲景为东汉末南阳人,其生卒年多数研究者认为为150-219年。那个时候正是大汉朝走向没落的时候。朝廷政局不稳,宦官专制,徭役兵役繁重,民不聊生。黄巾军首领张角创立太平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蛊惑人心发动大规模起义,后来又出现董卓专权,使天下陷于动乱,更主要的是瘟疫流行,让无数人死于传染病。可以说,他所处时代,是一个非常灰暗、了无生机的时代。

仲景嗜好医学,年轻时跟随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曾在洛阳造访南阳名士何颙(yong),何颙通过对他一番考量,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张仲景精于深思,而文章的韵味并不是他最好的优势,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何颙才气纵横,并善相人之术,年轻时在洛阳太学就名声显赫,居官后虽身陷“党锢之争”亡命江湖仍不遮遮掩掩,党锢之争解除后官至司空,为汉末名士。何颙对张仲景的相人之术,最终得到了验证。张仲景学医于张伯祖,不仅尽得其传,还远远超过了他,一时大有声誉,后为京师洛阳名医。张仲景的医术超群,从一则医案可窥一斑。在京师洛阳,仲景见王仲宣(建安七子之王粲)对他说:你患有某种疾病,到四十岁的时候会出现眉毛脱落,眉毛脱落半年后就会死掉。现在我有五石汤,服了以后就好了。王粲时年二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根本不相信张仲景的话,以为其说谎话,限于张仲景的名气拿着他的五石汤就丢到一边。后来张仲景再次见到他,问他服药没有,仲宣回答已经服了。张仲景说:看到你的面色根本没有服,你何必要这样轻视自己的性命。二十年后,果然如仲景所言,眉落187天后死去了。这个故事记载于皇普谧的《甲乙经自序》中,距仲景去世相隔不到三十年,有一定可信性。史书上记载王仲宣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6年)冬随曹操征吴道途中得病,次年春天后去世。这案例也成为中医治未病的经典案例。看来张仲景的望闻问切功夫真是了得。如果传闻是真,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试问,还哪里有这样的神医?

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导致瘟疫流行,“白骨横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他的家族以前是个大族,人口有两百多人,从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这些死亡的人中,因为瘟疫死亡的又占了十分之七。所以他当时的内心非常悲痛(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撰成《伤寒杂病论》。据说,其时他正在长沙太守任职期间,在料理政事之余,全身心为老百姓施药诊病。今天所谓“坐堂行医”即由此而来。《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6年以前,待仲景逝世以后,由于战乱导致医书竹简散佚,后来魏太医令王叔和不竭余力地搜寻整理,“撰次成序,得成全帙,遂成众方之祖”(《医学源流·东汉》)使之得以能够流传下来。所以王叔和对《伤寒论》得以传承的贡献“功莫大焉”。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学专著,融理、法、方、药于一炉,是中医学发展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医林后学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其对中医学的影响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 ? ? ? ? ? ? ? ? ?三

南阳医圣祠建于明末清初,由冯应鳌倡导,在南阳府丞张三异的支持下,由当地人士慷慨捐助建成。冯应鳌本是一介籍籍无名的书生,因为他炮制一个灵验故事,让他无意中在历史的纸灰中活了下来。那故事大意是:崇祯戊辰(公元1628年)年间,河南兰阳诸生冯应鳌身染伤寒病情危急,在神识恍惚中突然感觉到有人抚摸自己的身体,顿时遍体通泰,疾去病愈。冯问神人是谁,神人说是已故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并且告诉他在南阳城东四里远有他的祠,祠后七十七步有自己的墓。冯应鳌病愈后,立即前往南阳搜寻,果然找到了三皇庙,在庙中看到了与自己梦中所见一样的塑像。进一步寻找,得悉庙后原有古冢,其碑记在洪武初就被人毁坏,而此地是贡生祝丞家的菜园,但祝家人并不相信他说的话,只好记录位置后离去。四年以后,祝家人在菜园掘井,果然挖到石碣,因为害怕而封之。此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冯应鳌在叶县担任训导,因叶县地属南阳,就有意谋求恢复张仲景之墓,在时任南阳府丞张三异的支持下,获菜园主人允许,修复仲景之墓,并建祠于墓后,题曰:“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故事虽然荒诞,却表达了人们对医圣张仲景的感怀之情。这故事记载于《南阳府志》,这块菜园大概就是医圣祠的前身,在春花秋月中,赋予自己不同的情感和使命,为这中州大地增色生辉。

与其他所有的古建筑一样,医圣祠同样经历了兵燹人祸的考验,其兴其废,似乎与中医药的命运紧密相连。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要求消灭废除中医的声音不绝于耳,后来被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将这废除声拦截下来。而医圣祠,1929年就被军阀石友三拆毁了祠园的大部分建筑,1935年,以章太炎、陈立夫、焦易堂为首的99位当时中国文化界、中医界名人联合发起倡议,重修修缮。解放后,又经过屡次大修,才有今天的模样。

它不仅仅是中医人的朝圣之地,它应该成为那些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海内外儿女的徜徉之地!显然,它的光芒还被灰云覆遮,它实在还应该更亮一点,在国人的心中。

正如中医的光芒一样。

? ? ? ? ? ? ? ? ??四

这些年中医的境遇其实不好,表面上看着热闹,深层次却很荒芜。国家的所谓重视,像皇帝的新装,梦想很绚丽,现实却虚无。地方政府只是看客,看客的心态,正好鼓动巴掌。巴掌对于看客,一边娱乐外,还可以无伤风雅。

浮躁的时代,物欲与功利,让人们无法沉静下来。包括中医人。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至今迈不过的坎。我们不是缺乏典籍,而是缺乏在故纸堆中甘当书虫的勇气和毅力。我们不是缺乏科学思维,而是缺乏坚定的信仰。没有信仰,就像行尸走肉。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面对西医强大的优势,我们学会了自卑。我们的队伍中有很多人千方百计想漂白自己。

或是神乎其神,或是一无是处,或是唯利是图。有时候,我们自己将中医妖魔化了。妖魔化后的中医,其实很落寂。如医圣祠的一草一木。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

? ? ? ? ? ? (9月9日,作于听雪庐)

?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4: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