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清华忆旧之二:邂逅昆曲
正文

清华忆旧之二:邂逅昆曲

在清华中学期间,公历1959-1962年,中国经历并迈过令人难忘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年代,当时社会上几乎没有多少文艺生活可言。

我在清华时,与陈康瑜先生为同桌,我们俩的学习情况及努力发愤之类的事印象并不深刻。说来有些可笑,有一件事至今对我却记忆犹新。

那时,陈君对唐诗宋词元曲很是热衷,常常很有腔调地哼唱和念白。他对昆曲名剧《牡丹亭》更是如痴似迷,惹得我也不由得寻找去读,并偷着学唱。那个戏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至今仍留在我的心际,时不时地会吟将出来:“如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袅睛丝吹来闲庭院...”,

“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常爱好是天然...”,“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等,这些似懂又不全懂的漪丽隽永的唱词使我们十分痴迷。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据说汤与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同年生,这二颗耀眼的中西戏剧大师不期然的并世,照亮当时的世界戏剧舞台。

有一天,陈康瑜略带神秘跟我说,学校的对面戏曲学校实验剧场正在上演昆曲折子戏,他已购买了二张票,想与我晚上一起去观看。我当然欣然同意。这可是我第一次直面昆曲的演出。

上海戏曲学校当时就在清华中学的马路对面,时任正副校长是昆曲大师俞振飞和言慧珠。而实验剧场在一箭之遥的陕西南路上,与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化广场相邻,为一颇有特色园形尖顶建筑。当我们怀着 诚的心情,步入剧场时,此剧院不大,大约可容纳400-500百人。我四下顾盼,落座的观众大都是些上了年岁,有些气度不凡,可以肯定是昆曲艺术的爱好者,真正的“老克腊”。我们二个不知深浅的毛头小子竟敢冒然私闯艺术殿堂。

那天上演的是几出昆曲折子戏,主要演出的演员大都是昆曲学校的学员。

` 演出开始,首先入耳的是昆曲特有的笛子和箫的声音,声腔清幽,高雅和迤逦。音韵由弱至强,由远及近。有一种近乎梦幻的感觉。演出的折子戏中有《游园惊梦》等,演员多为即将毕业的学员,无论唱腔、念白、扮相、舞姿和身段俱佳,将古代少男少女对爱情的追求演得惟妙惟肖。我不由得沉入舞台的角色和剧情之中,仿佛要离开这现实世界而去。牡丹亭演绎了一曲爱情大戏,真可谓天下有情女子,有如此杜丽娘乎?有情而起,生者可以死,死者又可复生。这世上情竟为可物,让人以生死相许?

戏剧剧情大胆,天马行空,穿越时空,虽甚离奇,但却能感人。我想这可能就是戏剧的功效,能说生活现实中之不能说,能做世界当今之不允许。于是引起千年不竭之共鸣,使之不朽。真艺术的一个特点总是要超尘脱俗的,能让意境飞翔起来。我留意周围的观众,一个数百余人的剧场竟热烈而又寂静,生动而又有序。在我一旁的康瑜几次摘下鼻梁上有些厚重的近视镜,轻搵眼角中青春的泪水。

剧场的观众有序礼貌与舞台精彩纷呈是互生和互动的。我忽然想到,这是一个多么一致的文明,是的,正如以后我年长后每年都会从电视中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热烈与秩序的盛况。精彩从来是为着观众的,观众又拥载着艺术。真正的艺术就是这样,它需要相应的有艺术修养的观众,这样形成一个供体和受体,表演者和欣赏者,并相互激动,相互影响,从而将社会文明和艺术表演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我与康瑜在经久的、有节奏的、热烈的掌声中走出剧场,剧场外的夜空中星辰闪烁。我们都没有讲话,此时我已被昆曲所俘获。她给我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她的容量太大,我需要有时间去加以思考和消化。一个传统的、优美的、有深厚文化沉积的剧种,她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有的需要竭其一生去学习和思考。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这就是昆曲与我的最初的邂逅。谢谢康瑜老同学。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