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徒步联想 |
正文 | 徒步联想 我今年已步入七旬。青少年时曾因患病而体弱,此后坚持锻炼身体,自三十岁至今保持整体健康;遗憾的是少年时劳损所致,显现退行性老年腰痛病,令我不爽,兼之在搞卫生时曾跌伤,因此,经人建议,决定去武义县一试民间骨伤秘制膏药。 已几十年未走长路了。从前年开始在家休息,有时间可以徒步走长路;出于对自己的体质有几分自信,决定徒步前往胡塘沿村,意在考验自己的意志、毅力,检验耐力、体质。 六月十日五时许就上路,这天天气晴朗,心情轻松。到目的地,先走的是330国道,到上茭道后转44省道,然后上村间小路。到岭下朱,花了近三个小时。为了保护久未走长路的脚,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略事休息,按摩一下双腿继续上路。 我要去的目的地是第一次,走在公路上免不了要问路。问路时,好几个村民知道我是从金华走八九十来里路去武义胡塘沿村,都有些好奇——“有汽车可坐,方便得很,走路干吗?”,当到汤村(汤恩伯故居)问路时,有一好心大嫂还愿意为我去叫车上路。我只是笑而感谢,心里在坚徒步的初衷。 一、穿越时空六十年 刚上330国道,久违长途步行,有一种新鲜感,六点钟前,晨曦初上,空气清新,脚步轻快。八时后,车辆逐渐多起来,随后身边汽车不断飞驰而过,排风挤浪似欲置我于险境。我下意识地尽量靠右边走。脚机械地一步步前行。面对平坦又宽广的现代化公路和呼啸而过的各种车辆,触景生情,即令我顿时穿越时空六十年。大脑一页页翻过了330国道的历史光页:六十多年前(我十来岁时)我已见过这条公路,听老人们说,抗战时已有这条公路。当时只是一条十余米的砂石土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金华二中读的高中,有机会从永康坐车上学,那时的汽车多是只能坐20-30人的“煤气发生炉”汽车,金华-永康的班车一天只有三四个班次,金华-武义可能更少。当时家穷,坐不坐汽车,还得斟酌一翻。有时我是步行回永康,也曾走夜路到武义。车过身边,得闭上眼,避一阵泥尘幕。八十年代后期,我迁来金华工作,工作需要,常在330上往返。当时沙土路已修成水泥路,因为车辆运输的繁忙和载重量的不断增加,使水泥路不堪重负,三年二年修。2005年后才改造成现在比较坚固钢筋水泥路;车与路是相随俱进的。现在路上行的是空调客车、舒适的轿车,货车半数以上是几十吨的大卡车。 330国道在金华-永康段,八十年代前只有上茭道至武义(44省道)等极少数县、乡级分支公路,现在有了数以十计的县、乡镇、村级叉路,更有了多处“公-铁”、“公-公”立交。 与330国道几乎并行的还有金丽温高速。 330国道上车与路的变化可说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游离的脑子晃然回到脚下的现实——我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上茭道,如坐汽车,不用一小时就可到武义县城。也就是说坐汽车可以比步行提高10倍以上以至30倍的速度。要是不为坚守考验自己意志和耐力的初衷,也许应该立即去坐汽车。 用坐汽车比走路省下的时间去做其它事,该创造多少财富呀!这飞驰的汽车,让我的脑子奔出“效率”二字。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效率,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财富。难怪人们感悟“要想富,先修路”;人们的感悟,已成政府与民众的共识。基于此理念,金华市各市(县)间建成了个把小时的交通圈;市内(郊)的公交车十来分钟一趟。私家车出行更是如飞鸟自由,瞬时直达目的地,走亲访友、驴友玩山戏水,随心所欲。不说六十年前,就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这车和路给人带来了“行”的自由。 交通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速度与效率,而是诸如经济和发展、社会变革、“时空缩小”、出行便捷与舒适等一系列速度现象,不妨称之为“速度效应”。 此时,我的脑子不由得重回“车和路”的联想列车。 二、人、车、路 这里所说的“车”特指是汽车(其实还应包括摩托车,为叙述方便从略),“路”即是各等级的公路;这公路专为汽车的开行所筑,可称是汽车的“附属体”或“孪生兄弟”。 成就人类对速度的享受 人,是地球上的霸主,要征服一切。人天生对速度着迷,人既想在陆地上“飞驰”,跑过所有的动物;也想戏水,在水中超越“蛟龙”;更想飞天,比鸟飞得更快更高更远,遨游太空。这一切的核心是速度,因此,有人说“速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坐标”。虽然人类对陆、海、空、以致太空上的速度梦,都已阶段性地实现了,但普及性的是陆上飞驰——汽车在高速路上的快感。 汽车的发明是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正是汽车的发明和日臻完善,给人类带来了高速流动的现实;多等级公路网的织成和完善,让汽车穿梭飞驰。这车和路产生的“速度效应”,让人类增强了不断征服时空的胜利心态;促进了人类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的进程,创造更多的财富;车和路,更让人尽情享受出行的自由以至“飚车”的享受。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还带给有车族一种有车的自豪。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汽车着迷的原因吧?车和路的速度效应的确给人们提升了技术文明的进程。人人感受了车和路带给人类的福音。 当我的脑子游走在人们为什么对车和路着迷的原因时,忽然回过神来:车和路带给人类的福音的同时,不应权衡它们的代价吗?由此,让我晃然目视身边的现实:眼望脚下强光反射的水泥路,鼻闻连续不断逼得你“享受”的车辆尾气,耳边不时似会撕裂鼓膜的汽车喇叭声…我脑子随即叠放出一幕幕车和路带给人们福音的另一面——车和路给人类带来的代价,脑中叠放出各种危害场面和信息。 车和路的代价 车和路的速度效应提升了人类多领域的科技文明,可人类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 加剧土地资源消耗 现在人们基于对汽车的依赖,开发各种不同等级的公路来满足于行车的需要,路在日新月异。这将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人类有必要无限修筑越来越好、越来越多路吗?土地是地球人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可或缺。可只要车在急增,这修路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就必然加剧。 我国正处在交通建设的鼎盛时期,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在不断计划、编织、完善各级公路网,公路网在不断加密。有资料说,至2006年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0.4万公里,近年来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年均增长5%左右,到2010年规划总里程达230万公里。车和路的发展该会造成怎样的局面呢?据美国的测算,每五辆汽车所占用的土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7000M2),200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辆,仿此计算占用土地亩!将近六亿亩土地!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即使我国不如美国汽车占用土地的比率高,也不会少于四五亿亩的占用量吧?交通争夺土地资源的景象难以直接想象的。再过五年十年又会怎样呢? 无论那个国家,交通建设都是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交通争夺土地资源是全球性的。对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更是一个严峻的国策选择问题。我国是人均占有土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现在各项建设都在争夺土地资源,建设用地约占土地减少量的14%(仅次于退耕还林)其中交通用地又是建设用地的大户。大批的农田和和山林被征用筑路。如此发展下去我国的土地承载得了吗?不知道十八亿亩耕地能保到哪一年?人多地少的中国为什么还对车和路发展没有理性的战略?非要等到土地资源威胁到生存再来检讨? 加剧能源的消耗。 实际上人类是没有理智的动物。一方面地球上天然能源已初露危机,一方面毫无节制地满足无尽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地球上的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类传统能源是有限的,化石能源枯竭的一天总会到来。2007年11月末,石油矿业联盟发布了预告“世界上能够生产的石油将在68年后枯竭”。虽然各国都已意识到能源危机,可人类社会为了让技术文明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享受,仍在无节制听任对能源的需求。交通领域的能源需求和增长都是最大的。与日俱增的大量车辆和交通环节,张开吞食能源的血盆大口,是造成当今能源紧张的主要环节。发达工业化国家交通用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0%-40%,我国陆上交通(道路运输)运输能源消费,将占运输能源总消费的五分之四以上。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发表的《2007年版EIA世界能源供需预测世界能源需求量(万桶/日)》2025年为比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8439增长30%;中国相应由686增加到1324,增长93%! 出于满足人们“速度效应”的需要和国际间竞争的优势,各国无止境发展交通,构筑车和路。不断加剧能源需求。 就我国而言,是各种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但是为了让汽车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还是任由人们暴发对私车的狂热追求,放任对交通、能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2007年、2008年(预测)国内乘用汽车销售量增长都在30%以上。这既让国人引以自豪,同时,这不应是担心吗? 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无限发展交通的需要,无处不在开山劈地修公路。于是,鲜活的山林随时被“削筋、断骨”,美丽的田园被“开膛破肚”,滋润大地的溪流、水源被断脉、刈筋;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动物栖息之所被消蚀。取而代之的是如我现在脚下反射强光的水泥硬路面,它失去了大地涵蕴水源的能力。繁衍、养育生命的大地,已被索取无度的人类迫害得面目全非。 无限发展交通的需要,汽车的保有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家用汽车,近年每年保有量增长30-50%。读者周知,汽车放出的大量尾气(CO、HC、NOX和微粒物等)污染空气,恶化了环境,不仅损害人和动植物健康以至威胁生命,也侵蚀其它物质;更严重的是CO2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改变地球气候,而汽车运输产生的CO2是世界CO2最大的来源,我国与汽车交通运输有关的CO2排放量占到CO2排放总量的30%以上(发达国家占的比例还要高)。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已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难题。 环境污染另一领域是噪声, 汽车噪声又是噪音最重要来源。汽车的保有量二位数增长,发达地区噪音污染已无处不在,并日渐加重。特别是城市,有研究表明汽车噪声占城市交通噪声的85.5%。在主街道边的居民,已被噪音扰得不得安宁。就是在公路主干道上,行人受汽车刺激以致惊吓的危害也不小,胆小的或有心脏病者简直不能承受。 对生命的直接伤害 如果环境污染看成是对生命的渐进式简接危害的话,那么交通事故是对生命的直接杀掠。中国2007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已经高居全球榜首,人数已经达到了10万人!相当于汶川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接近美国侵略伊拉克战争造成的每年死亡人数。我们举全国之力和全民爱心救助汶川地震灾害,世界和世界各国同情伊拉克人民的苦难。可是却会冷漠地面对汽车杀手。 其次,无节制地依赖汽车代步,长期缺乏人类基本运动——行走,不仅促进富贵病的增长,还将使人类行走功能退化,这是对人类的无形的渐变性伤害。 今天我走在路上,给予我许多车和路的真实直接感受:初始感受长途独步脚步毕竟沉重,坐车毕竟舒适,坐汽车可以比步行提高10倍以上以至30倍以上的速度,感叹社会的进步;接着,环顾330国道两侧是被劈开的赭红色山涯,为防止山体滑坡,多处罩上黑色塑料网植草,想象着未遭蹂躏前生态的美;仰望天空,虽是晴天,却不见头顶的湛蓝,远山无黛;呼吸到的是汽车的浓烈尾气,在冒黑烟的车通过时只得掩鼻而行;耳朵听到的是不绝于耳的、甚至让你惊恐的噪音 由此,这车和路的高度文明引发出人类过度科学技术文明的怀疑。 可叹的是,人们尽管已意识随车和路产生的危害,可是为了眼前利益和享受,不到万不得已之前,人类是非要继续向更先进的车和路进发不可的。其它的科学技术文明也一样,不由我不产生对人类文明的疑惑。 联想(二) 三、对人类文明的疑惑 上述笔者独步中触景生情,触发了对“车和路”飞速发展的直接联想。由此很自然引发为对人类科学技术文明——永无休止创新发展后果的联想:人类一切科学技术创新积累的文明,带给人类无限延伸的物质享受;当科学技术创新积累的文明,超过了与人类生存环境平衡时,最终人类是否会用自身创造的科技文明毁灭人类文明本身? 发明创新是人类创造文明的手段。为争得文明优势,人们竞相发明创新。不可否认,每个科学发现和技术的发展,每项发明、创新都推进新的文明进程。诸如古代发明火的运用、文字、火药、造纸、造船…近代物理学、化学、天文学、飞机、发动机、塑料和人造纤维…现代电子半导体、手机、信息网络、电视、新材料、生物技术、城市建设等等,每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成就都促进了人类整体文明,让人类为自身文明进程感到自豪。可任何发明创新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过度发展必招致弊盖过利或创新自身的湮灭。根本原因是过度发展而造成事物之间的不平衡。后果就是给人类自己带来灾难。这就让笔者从独步中“车和路”的联想,延伸到对人类科技文明结果的联想。 对笔者的联想,读者也许会感到不可思议,或许会说:“反对科技文明,是一个复古者”, “杞人忧天,此人脑子有问题,”… 复古?笔者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以本文引发点“车和路”来说,人类不可能穿越时光遂道,回到千年前的完全步行的社会而不用汽车,汽车大大提升了世界的流动性。但汽车不能无控制发展。世界万物均可类比,我们不妨把“车流”与“水流”相比。水之流量适中或流势稳,流域滋润、受益;流量过大,流势过强必泛滥成灾。车和路适度(如在城市交通中,处于公交化程度)利大于弊,车和路过盛加剧本文上述的“车和路的代价”,终将给人类造灾难。推而广之,人类无论在什么领域创造的文明或向自然的索取,都要与自然保持平衡。否则,将自食恶果。人类的“吃穿住行+玩”能确保生存的适度需要是最合适的。“创新”的本质是向自然的索取。理智地来考量,有的创新对人类来说未必是必要的。如,人际信息沟通的工具手机,此类文明完全可以免除,用以往纸质媒介、电话等来传递信息和情感也可满足,且更感真实,少了虚拟带来的许多弊端。住房,是人类栖居之所,只要能实现“摭风挡雨”原始作用,适度增强其“住”之安全、保暖、清洁功能就能满足人之“住”环境条件。一切豪华奢侈建筑及其装饰造成的资源浪费、过大的自然环境侵蚀,都是对人类长远生存条件的损害?各类文明的问题,这里不必一一罗列下去。要保持改善人类生存条件,需要与自然生态平衡,不管任何领域的创新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度”。有的创新、创造是在创造人类灾难,多少现代的战争武器不就是创造灾难吗? 杞人忧天?对了,也许“天”会塌下来——人类文明会被自己的科技文明压垮。只是笔者担当不了第一杞人。如果笔者是杞人,那么世界上早有不少杞人忧天。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的担心、温室效应的警告,不是不绝于耳吗?这些都缘于对人类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担忧。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项发明100年后给人类带来是环保灾难。卡尔·本茨(KarlBenz,1884-1929)世界第一辆内燃机驱动三轮汽车的发明人,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可能有那么一天,汽车会成为今天的塑料袋——弃之不便,用之是公害。事物过了度,就走向反面。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车和路的发展很快,目前国家的体验,车是经济发展的支柱,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设施)。国民的主流的体验是,汽车带来了现代生活之快乐和豪气,无车族对有车族羡慕。可是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已在描述中国汽车前景的可怕后果。据其测算:“假如中国经济继续以8%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30年中国人的收入与美国现在的水平一样…如果中国也和美国一样4人中有3部车的水平,那么中国将有11亿辆车,比目前全球拥有的8.6亿部汽车多很多。”读者朋友,如果到了那一天,你能想象中国大地以至世界是怎么样的情况吗? 除了汽车以外,人类已在各种机器(手机、电视、电脑、各种机械、各种武器…)的包围之中,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农药,一切对环境有害的物品发明、放任发展,也许有那么一天会成为当今的“塑料袋”。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无尽的“塑料袋”、“车和路”构成的“天”,几千年或万年后,这个“天”也许就会天塌下来。 限制创新和文明发展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联想如此逆反的问题?这是一种思考!仅是思考人类、当然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不能理智追求创新?是因人类的根本弱点,使人类丧失了理智。 人类的弱点 为什么人类对创新带来的文明进程是不可能自我控制的呢?这要从人类的弱点来探究。 人类自豪地说,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思想。我以为这不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很多动物也有思想。例如狼就是有思想的,不妨举例:虽然,狼通常独自活动,但狼知道遇危险时,要团结共进,帮助同伴,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如果狼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狼将以群体而攻之。大象也有思想,当大象自感生命大限将临时,它会找一个人们不易发现的地方去死,以保自己不会“死无完尸”。最近在本地报刊上看到一则图片报道,一只小鸟不知何故(暂且当作是病吧)掉下地来,奄奄一息;另一只小鸟见了,从空中飞下来,拨弄着同类,欲救它,二次衔救,力不从心未能救成,飞回树上歇息,可它为了同类生命,第三次俯冲下来,奋力把同伴救走。这与汶川地震中不舍弃生命的高尚思想有多大区别吗?看来人类与其它动物园最大的区别不在有无思想。 人类与其它动物园最大的区别是人的能动性,也可称进取性。进取性体现在永不满足。因永不满足,全人类、各国家、各个族群以至个体,世世代代都在致力“改造自然”,坚信“人定胜天”——向自然索取。其它动物即不然,它们只求温饱,满足生存条件。若求不得温饱,听命死亡,直到种族灭绝—— 一切听命自然。 人类的进取性,是人类的优势,也是人类的弱点。因无限进取性的正面是能动创新,永远提升文明,无限满足人类自身更为舒适的生活要求;可无限的进取性的反面正是人类的弱点——无限的贪婪。 无限的贪婪 人类无限的贪婪,表现各个层次上。全人类的贪婪,就是以创新为手段,向自然无限的索取;文明进程是索取的过程。无限的贪婪决定着创新不已,索取无度。国家、种族间的贪婪就有无形(文化和经济)的侵略,有形的战争杀掠;群体或个体间的贪婪,表现为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人类的贪婪是无情、无度的。请看: 美国人口占全球3%,占有资源25%,财富占全球40%。 目前世界上200个超级富豪,拥有世界40%的财富,而世界上现在有40%的人在闹粮荒。 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在《生命》中如是来鞭挞人之贪欲——“疯狂的砍杀、贪婪的榨取,任何动物都不及人类的心狠手辣”,“为什么人就是吃饱喝足了,住上豪住宅,坐上加长加宽的劳斯莱斯,银行里的钱上了亿,周围的美女换着轮班伺候……这些有文化的显贵们还是要一声令下,汽车、飞机跟着跑”。 从贪婪的相对性讲,国家有正义和平与侵略性之分,人有睿智清廉与贪腐邪恶之分;但从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类的能动性、进取性,决定着无限索取的广义贪婪本性。不管是和平的还是侵略性的国家,不管是睿智的清廉的还是贪腐的邪恶的人,都有改变自身生活环境的欲望。这也是科技文明的本质。 任何事物“无度”都会走向反面。人类文明无度必然自食其果。 人类文明的结果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抛物线(事物生命曲线)的规律——发生(萌芽)、快速发展(成长)、缓慢到达顶峰(成熟)、衰退消亡,对事物的发展是普遍适用的。自然也适用于人类文明。人类每一项创新(例如汽车文明)都是其整体文明进程中的积累。 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宇宙间的偶然,文明的消亡是宇宙间的必然。 人类文明会因何而毁灭呢?好多人都曾或正在对人类灭亡作研究、分析、预测,其中有:随地球的毁灭而灭亡、被外星文明攻击灭亡、人类自身文明间的冲突灭亡、“文明毁灭文明” …其它的原因是否发生,谁也不能肯定;我以为即使其它的毁灭说不发生,“文明毁灭文明”也必然会发生。就是说,人类过度的(科学技术)文明将毁灭人类自身。“物禁大盛”,人类创造过度的科学技术文明(大盛)定然会毁灭人类。 任何事物发展超过了一定的度,必遵循“物极必反”宇宙规律。人类的过度文明,实质是人类的过度的贪婪,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自然消亡。. 电子邮箱chenlingjh.sina.com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