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天意 |
正文 | 清晨在车上看《二刻拍案惊奇》,里面有一则故事: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 字纸藏经同,福禄寿无穷。 故事里列举了宋代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后来他的妻子将要生产时,忽梦到孔圣人吩咐,告知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生儿后家富贵非常。后来生了儿子,确实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整个宋朝中三元的,只有三人。 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唐代白乐天,就是大诗人白居易,说其念佛看经,做成居士相。后来母亲发病,发愿手写《金刚经》百卷,以祈冥佑,散施在各处寺宇中。后来历经五代、宋、元,兵戈扰乱,亡失已尽,只有吴中太湖一洞庭山寺中,流传得一卷。明朝嘉靖年间,依然完好,首尾不缺。凡吴中贤士,文人骚客,曾经鉴赏者,无不题跋在上。算是稀奇古迹,极为难得。山僧相传,当至宝收藏。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地尽没,寸草不生,米价飞涨。官府禁止各处粜米,严示平价。反而招致民怨甚多,行荒政,米价不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 那寺中本是靠着十方募化,此一水害,弄得寺里僧众余粮渐少。寺中有一僧人辩悟,出主意把寺里白乐天的《金刚经》真迹当了换米。住持也觉得别无他法,只得按辩悟所说,把经卷真迹当于山塘上王相国府的严都管,换得五十石米。 偶然机会,府内的王相国王夫人发现了此卷佛家经卷,夫人也是敬奉佛家经卷的,吩咐都管把此五十石作为夫人的布施之费,还僧人经卷供养去。 辩悟来取经卷,喜之不胜,捧着经卷,千恩万谢,搭乘烧香的客船一同上山。年轻的辩悟当众逞强,把经卷展开了示众,忽然湖中大风起,辩悟双手按住一部分,千年古物,被一阵风吹上了云霄,不知所踪。辩悟把仅存的一部分包成原状,还回寺里。僧众欢喜不已,也不知就里。 一柳姓太守赴任常州,常州紧挨着苏州。家中亲眷告知,苏州府太湖洞庭山某寺有一稀世之物,乃是白乐天手书的《金刚经》,这个古迹价值千金,柳太守到任后一直念念不忘,意欲得手。曾多次遣人想买,寺里拒不售出。 无奈之时,动了邪念,彼时府里抓住一盗贼,且是重刑死罪,要其栽赃给寺里,答应其可保身。盗贼求生,故咬定赃物在寺中。太守差人去寺里,把主持解来,寺中大乱,唯有辩悟冷静应对。一路跟着到衙门处打听,衙役悄悄告知原委,叫其拿经书换主持。 辩悟无奈,取了经卷献于太守,太守打开一看,经卷残缺,质地晦暗,觉得是浪得虚名,还给寺中,并放了主持。 主持获救,从辩悟口中得知经卷在湖中被风刮走的事。赞叹道:“此天意也!”师徒雇船回寺,路过浒墅关,将到枫桥,天已昏暗,忽风雨大作,不辨路径,就近欲在一处农家避雨。 叩柴门,农家的老者在诵经,见是僧人,忙相请进宅子。掌灯之间,看到了贴在墙上的经卷,忙问来处。老者告知,自己爱惜字纸,且信佛诵经,这经卷是前日大风刮至门前的。 当老者得知此卷经的来历,大加惊叹,表示要进城里重新装裱一番,敬还寺中。主持和辩悟双手合十,直念佛陀。原对柳太守有憎意,事到如今,反而要愈加谢其成全了,真是天意!后来老者常去寺中瞻礼,年过八十,在寺中沐浴坐化而终。 这些个小小的故事,都是教人向善的,字纸之间,愈发敬重。古人对文字及字纸的崇敬和热爱,远比当下的我们要多的多。那天,吃过午饭和徒弟去书店,偶然间翻到一本迟子建的《云烟过客》,里面有段讲述迟子建把旧书送与收废纸的人,那人感激不尽,后来又回赠给迟老师更多珍贵的文史资料。 一天之内,遇到了这么多爱惜文字的人。是巧合吗?我想是天意吧!徒弟告诉我,她说陆浑的美,并给我看了很多照片。我惊叹着,因为之前我也去过,但也没觉得当时有多美,现在确实是美的不得了。回想起更早前,有位好友,告知陆浑的美,如何如何,当时我还逗笑她一番。后来的后来,都定格在了时空里。 当下,我的徒弟坐在我身旁,她又给我呈现了这样的情形。我是该感叹时光的流逝呢?还是感叹造化的弄人?瞬间,我深深地认识到,有些人,有些事,如冷烟远去,似梦中满天星。 独行路远,冷眼看世情。 风月襟怀,图取欢来,戏场中尽有安排。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