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雅琴女士的山水画品评 |
正文 | 墨言(题画家王雅琴) 词:保定展翅 柔荑勾祁连, 冰心坐山川, 千山万壑墨中展, 丹青话永年。 长安书院门,翰墨飘香,有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这与厚重的关中文化的熏染有很大关系。文以载道,中国画承载的是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所以,从书画艺术的风格,能窥见一个人的经历及人格,艺术的经历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王雅琴的艺术经历及风格恰好阐释了这一事实。 中国山水画作为东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当代中国画坛可谓多元纷呈,再也没有了单一的模式,谁也无法再拿出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来品评现实中的画家了。所以,评述当代中国画何其难!作为当代艺术批评家或评论家,理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认识判断,设定出属于自己的标准,客观公允地观照当代画坛。 王雅琴的中国山水画,画得好!我这么说或许恰好是她的风格与艺术追求正合于我所设定的标准。我认为在当代山水画家中,她是位画得十分出色的画家。相对而言,王雅琴的作品比较倾向于为续接传统而不惜努力的画家,始终坚持着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其作品是传统的,古典的,但又有新意,绝非重复古人。所不同的是,她既受传统绘画的笔墨较大的影响,但又在不断地超越传统,她的作品生活气息更真实,更浓厚,意趣也更强。如果要说当代中国画中突出风格的画家,那么毫无疑问,王雅琴便是最典型的一个。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论及诗的境界时,认为诗有三境界,即物境、情境与意境,三境具佳者乃为好诗。中国诗画一律,王雅琴的画之所以好,我想可能就因为她的作品同时获得了这得之不易的三境吧。 物境——度物象而取其真 作为造型艺术,中国画同样重视塑造对象形态,虽然它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刻意于表现对象的“视觉”真实,但对“物”之形态的表现仍属首要任务。所以,古人十分重视“物境”的表现。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首先强调的便是“师造化”,即对“物境”的追求。荆浩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其“真”境获得的前提,是基于“度物象”的手段才得以实现的。王履说得更明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连文人画大师石涛,也要强调“搜尽奇峰打草稿”。“物境”乃为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第一境界,亘古不移。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目前被认可的多是黄宾虹一派,被认为是山水画的正宗,这是当前我国权威学术界引导的误区。我不否认黄宾虹是我国绘画界的一代宗师,但他的山水画只见技巧,展现的是笔墨功夫,而缺少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的美感。他的画千篇一律,构图,用笔,题款都雷同,不知他画的是何方山水?其中生长着何方树木?如果中国的山水画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笔墨是老到了,给人们展现的只是技巧,大自然中物象区别差异没了,山水画不是走到另一个绝境吗?这套所谓传统山水正宗的倡导,很符合一些造山运动的理论,“我画我心中的山非大自然的山”。上面这些观点不是我今天评论的初衷,是借此说明我赞赏王雅琴的表现手法,她的构图,透视也是传统山水画的套路,但她的散点透视不是程式化的构图,他融进入西画的透视方法,小中见大,足迹遍及广袤的西北大地。把西北大好河山风光具象化,由一棵树带动一片林,一个村落,一条河流,延伸到无限远,形成大气磅礴的大西北风光意境。她的技法没有艺术化地扭曲客观物象,生硬地造成我之独家山水的感觉。她朴实地把乡情带入艺术,从真实中感觉艺术之美,物化艺术家的独特情感,这是她的创作方法的朴素之处,也是巧妙之处。她没有攻于心计地去传统地皴擦渲染,《芥子园画谱》中的皴法,描法,勾勒在王雅琴山水画中找不到,她是应物象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她作品中有大量表现“物境”的精彩速写,这种厚积乃为其求得画之“物境”起到了极好的筑基作用。这是他技法的绝妙之处,高明之处。 古人重视“物境”的表现,通常是借助于“目识心记”而获得的,即所谓观念在先,景致在后,无论是观察还是记取,均服务于画家所设定的观念。当然,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这一观念有时也会获得修正,比如石涛的山水画。但这种源于自然的画面“生动”,还是远离了真实的自然之境的,有些画家干脆把这一“自然”叠合在前人表现的“自然”之上,于是就有了程式化的便利。“物境”成了躯壳,画家们更热衷于笔墨趣味的表现。“物境”被“情境”所淹没,这就难免千人一个“情”,一个“意”。近代学人们所抨击的对象当为这一微式的“传统”。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这一“物境”摄取的纠偏过程之中。这一时期凸现出的大师级画家,如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以及王雅琴的恩师张介宇,没有一个不是重“物境”和表现“物境”的高手,,可能更感于这些先贤们作品的盎然生机,这是时代情致的链接所致,亦或是她在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过程中,更为“物”之所役,她把握住雄奇、雄壮、雄浑的三种特征来诠释作品的阳刚大气,将人的精神气质赋予画面物象中,因而,在个体身上所表现出的大气魄,也是基于情感深化,形成人格化的山水风貌:山的博大、伟岸、沉静与坚韧。从而将个体的精神诉求通过虚实、浓淡的笔墨关系加以表现,最终契合于不同情景氛围的山水气韵中,形成了一种艺术情境与山水之境相融合的沉郁与激宕。于是便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狂热。她的小幅作品与长卷宏制,无一不是自然或生活的场景真实写照。就因为有了这一“物境”的呈现,她的作品更多了一份清新与自得。 情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有诗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以“情”而感人,表现“物境”的最后目的还在于传情。王雅琴画面的“情境”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她对大西北的依恋之情的流露,她的西北山水画定位,便是一种活脱脱的故乡之情。这可能与其长期生活在心灵腹地,感于西北民情民风有关。成就了其作品阳刚大气的风格,客观上对于当代画坛的柔弱与颓废,有着较好的反拨之功,这是应当更值得我们特别肯定的“情境”追求。 笔者从她的画面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品格,那种游离于古代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一种高尚之趣。在她画 “情境”塑造中,更重要的还是其诗意之情的张扬,王雅琴的“情境”,正是有效地将西北人的质朴与文人的修养,复合在西北人性格豪放的诗意情怀之上而得以表现,这是生活的偶然与画家的主动追求共结的佳境。是由她的情感追求和艺术实践逐渐形成的,还不是很自觉,处于成熟的过程中。她需要用美学理论升华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从意境,技法摸索出一套王家套路,完善自己的美学主张,从而开扩西北山水画的表现领域。 意境——能到古人不用心处 由“意”而得“境”,是王雅琴山水作品的突出特征,这其中,她先由形入手,运用笔墨书写山的“姿势”,而后写胸中意象,传达山的“动势”,最后,运用笔力,借助审美体验与想象,完成山水表现的“气势”。 正是因为“势”的连贯形成动态捕捉,其画之“意境”自然而然进入了极佳境地。她在《汉江烟雨》此幅作品中所塑造大山的内美时呈现出宏伟壮观的内在张力与视觉冲击,进而凸显出承载汉文化的汉江流域的山脉,它以与天地同在的豪迈与激荡,延承着汉民族精神的坚毅不拔、苍邃深沉。 王雅琴对中国画理、法的悟得,与其先从写实入手而窥中国画之奥堂,再入山水画创作的理路直接有关。这一顺序并非清规戒律,但写实在学习中国画理法过程中,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在王雅琴的山水主题中,萦绕着一种激荡于画面意境中的勃然生机与生命律动。对自然景致的流连,对自我心灵的安置,一种基于现实的体味与顿悟,在艺术审美中形成迸发情感的精神依托。 通过其画作《桃源行》画面所营造的意象内涵来看:葱郁的山峰岿然不动,静穆深沉;山中河流蜿蜒而过,桃花盛开,水雾氤氲。多变的时节,朝夕的往复,基于主观感受的审美抓取,将流淌于画外的诗情进行了艺术语言的重新梳理。苍遒的笔法,水墨的晕染,结合着色彩的点缀串联成一种起伏有致的山水之美,墨彩流韵,云雾升腾,一份氤氲的气息环绕山川,似是也环绕着旧梦。在个体心境的意味中,这些现实中的山水物象自然的转化表现为胸中的意象,以生活化的真切给人以无限的语境拓展与诗意联想,她的作品自然臻上佳境。 结合王雅琴另一幅山水作品《水是青天照山明》的构图来看,此幅作品山水宏大而不造作,庄重而不虚躁,在物与我、景与情的融合中回归于一种安谧、静远的情思,表现一份深沉的阳刚之气,具体看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雄奇。对山的形质结构进行纹理质感的表现时,依据山脉走向的高低呈现出的陡与险进行描绘,重于体现苍郁、庄穆的风貌;第二是雄壮。在空间距离的变化中,一种高大、巍峨的精神气质凸显出来,云海缭绕,林木簇拥,既衬托着山的俊美,又体现着山的博大;第三是雄浑。山影隐约,微茫气象中的峰峦,在虚淡的墨色中变化万千。幽冥之中,山的意境不断升华,雾霭氤氲,似有似无,连贯成雄浑之美。 王雅琴笔下的山水世界是质朴的,粗犷的,有着内在气魄但又不修边幅的西北气质,王雅琴用她的归纳与综合能力去概括、去提炼艺术语言,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绘画图式。她对传统笔墨的借鉴,构图布局的经营,对宋元山水意象的追取与现代思维的跳跃性转换,都使她的作品在传统笔墨上塑造起了充满现代意识的山水情感,王雅琴执守传统,但不迷恋传统,师法自然,又不囿于自然。于王雅琴不仅是用合理的技法表现理想化的山水记忆,同时,她在用自己的艺术气质去解读西北大山的魂魄,去挖掘西北大山的内美,从而在将人之性情寄托于大山性情中时,呈现出作品朴厚辽远,天地相合的人性精神。王雅琴所诉求的是厚、重、实,而不是奇、异、怪,这也形成了她的作品一致的倾向性:格调高雅,气魄雄阔。 王雅琴的山水作品笔墨扎实,不求张扬,他用自己的情感语言而不仅是笔墨,塑造了一种由形传神、充满气度的大山意象,当把这种心灵的体验进行不断的深化、拓变与升华的时候,自然地与这山这水实现了交接,而我们欣赏到的正是在学养、阅历、审美因素构成下的一颗最真实的心灵,一个热烈而真切的山水世界。 后记 王君雅琴,吾陕关中人也。陕西山水钟灵,艺文光华,人才辈出。古贤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周昉等先贤流风余韵泽被后学。刘文西、王西京、赵望云、何海霞、石鲁等等,皆当代画坛人杰,王雅琴自幼喜好书画,后求学于西安美院高研班,师从国画家张介宇先生。几十年来,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勤奋创作,成果丰硕,声名远播。现人已迈入花甲,仍笔耕不辍,现为职业画家,结庐于艺术宝地书院门数载矣。 雅琴君纳言敏行,诚朴坚韧。笃学不辍,书艺精进,日臻完美。吾有幸观摩其墨宝《汉江人家》此幅作品画面:险峰耸翠,云绕雾环,小径流泉,生气葱茏。意境笔墨,已俨然可观可读。 君艺术者,心之美也,托诸形物,此艺术之目的与内涵:艺术者,技巧、手段也,创机巧以剂用,借以表现心美所寄。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然有主次:技巧可求诸恒心,毕功于数十载间;而心之所美,即今审美观、艺术观大意,则非仅假勤奋、时日而可达。明理易,融会升华于心手又巨也。若问何由?答曰:技巧悟性三七分也。三分技熟仅堪称精能;得二三分悟性则可步佳妙;至臻神逸境者,乃旷世一二之天才也。悟性何来?天分有定,然多伏藏。读百家书或可开窦窍,览西北名山大川必能拓心胸。花朝月夕,奇梦异思,风狂雨骤,电击雷鸣,恐即醍醐灌顶,灵性豁然,闪悟时矣。 君之画艺自然臻上佳境,笔下刁而不乏韵致。锲而不舍,积学累识,广结师友,人喜与交之。无俯仰之累。余更私心艳羡,惜学亏词穷,笔墨殊难尽宣,拙笔陋文,聊以抒怀。今以雅琴君画风之浅见,与四方书友共勉之。 文:释一尘 校正:胡韵 (胡韵简介:号烟云参禅,笔名研墨,女,汉族,1985年9月5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大学学历。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驻站作家。当代青年学者,作家,诗词活动家。) (释一尘简介:原名刘忠涛,号悟道青云,男,汉族,1985年11月20日出生,陕西安康人,中国民盟盟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组织部部长。资深文化艺术评论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