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江南行?仰视鲁迅
正文

江南行?仰视鲁迅

庞青松

从小敬仰鲁迅,因为他目光深邃,能看透历史与现实;因为他有正气有勇气,敢写别人不敢写的文;因为他有骨气有傲气,不媚洋不媚权,一篇《“友帮惊诧”论》吐尽国人对国内外反动统治者的憎恨与蔑视;因为他高举新文化的大旗,一篇《狂人日记》开中国白话小说之先河;因为他爱国爱学生,一篇《纪念刘珍君》令无数中国人动容;因为他重大义重情谊,不负陌生人英雄方志敏的生死之托,珍藏并成功转送了方志敏烈士的文稿,而一篇《故乡》则又写尽乡情亲情与友情;因为他大笔如椽,塑造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叩问国人灵魂的经典形象……

到浙江必到绍兴,到绍兴必到鲁迅先生的故居。从令陆游心伤的沈园出来,仅有几百米处便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

从没听人将陆游与鲁迅先生联系起来,但事实上,陆游常到的沈园与鲁迅先生的故居中间只隔一个十字街,真没想到绍兴城内一个十字街边就有两大文化圣地。沈园斜对面的临街之处,有一面鲁迅文化墙,墙上是鲁迅先生的巨幅画像,先生面部表情冷峻刚毅,眼神深沉而睿智,短发上指,嘴唇上一圈短胡须,那笔直的身姿,让人顿时想起时代给予他的评价——民族的脊梁。还会想起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壁画面前,是先生笔下人物的塑像,有头戴草帽的伙计,有蓄着长辫子的账房先生,老老少少,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从鲁迅中路229号开始,我们的心走进了鲁迅先生当年的生活……

“三味书屋”,那是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名字真好,读书的确是最有味的事儿,书屋隔成两半,外面的壁上贴着“三味”的真经,还有镜寿吾先生的一张照片,镜寿吾先生便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方正博学”的那位老先生,据说当年镜寿吾先生为了不让其他学生打扰少年鲁迅读书,特意将鲁迅的座次按排在前排的墙边。想象中,少年鲁迅一定就是非常爱学习,非常有自尊心,不然,少年鲁迅怎么会因为一次迟到而在课桌上刻下那个“早”字呢?

很喜欢读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次是要认真地欣赏一下百草园了, 过一道侧门,眼前果然有一个不大算太大的园子,高高的围墙,一棵高大的皂荚树荫护了一大段墙,树下墙边便是少年鲁迅课余与伙伴们的乐园,那一刻我的心海中浮现出鲁迅先生的描写: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记忆与现实瞬间融为一体,园子中间有一口古井 ,井口周围有栏杆,磨得挺光滑的了,皂荚树对面的墙头上爬满了何首乌藤,园子中间的空地上种上了玉米等农作物,先生的文章中好象没有写到玉米与四季豆,但园中能有这些却也分外亲切……

鲁迅先生家的厨房也是令人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故乡》中写他和少年闰土的友谊时就专门写到厨房,那时,厨房内外是这对好朋友游乐的场所,成人在劳作,他们俩便嬉戏于其间,在玩耍这方面,闰土给少年鲁迅带来许多新鲜的事儿,他会教鲁迅捕鸟,会给少年鲁迅讲海边的故事。 望着厨房,鲁迅笔下的画面也迅速浮现: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年少时的友谊是那样的纯洁,可是终究禁不住世俗的打磨,几番风雨,人各西东,由熟悉到陌生,由兄弟到主仆,由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中年时二人之间已有令鲁迅先生伤感不已的厚障壁了,怕便是由薄如纸的世情所造成的吧。

再往里面走,到了先生家的厅堂,厅堂的两侧整齐地摆放着黑漆的椅子,对面正中有香台,香炉前是几尊塑像……走进这间房子,我的鼻头不禁发酸,一代文豪的房子也是曾被典卖过的,听说鲁迅先生的祖父爱子心切不慎入狱,为了营救祖父及父亲,鲁迅先生的母亲只得变卖了家产,也包括这座厅堂,当时是卖给了一朱姓邻居,所以受到了不少的损坏。想一想:多么可爱的鲁迅,多么爱家的鲁迅,多么有气节的鲁迅,可是,他的房子却被典卖,这又是怎样的人生啊,怎样的命运啊,因为对先生景仰至深,我心中涌起一阵阵难过……

也就是在这里,我想起了先生的《祝福》,那位苦命的祥林嫂,她二进四叔家时,祭祀时连酒杯、筷子等的都没权拿了,只要她一沾这些 ,便有人说,你放着罢……

在鲁迅先生故居的一侧,就是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店前立着一尊塑像,那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孔乙己,他是惟一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现在他的塑像正斜着身子立在我们面前,长衫、长辫,面容有些潦倒不堪的样子,“咸亨酒店”大门左边柜壁上写着一行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大门右侧整齐地放着几排木桌,不断有游客走进去,学着孔乙己的腔调,要二两白酒和一碟茴香豆……

在故居的另一侧,歌堂凌水而立,弦歌声声,一个女扮男装的风流书生正摇着折扇唱着越剧,声调温婉,柔情似水,走步尽显风流态,唱得听者心中浮想联翩……

鲁迅先生故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前前后后的街道,古朴典雅 ,一条条小河东西沟连,一只只乌篷船一如鲁迅先生笔下所言,小巧,结实,方便……

面对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想,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名人很多,为什么人们独敬爱鲁迅呢,中国有那么多达官显贵都被人们遗忘了,为什么鲁迅先生的名字与精神却传播久远呢?是因为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因为那篇名满中外的《阿Q正传》?是因为他那些如匕首、投枪的杂文?鲁迅先生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汲汲于个人的小幸福生活,为保护爱国学生他能挺身而出,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为学生奔走、呐喊,为民族的命运而激愤,热情地扶持了一批又一批青年进步作家,这与那些唯己独尊、唯利是图、自以为了不起、翻脸无情,深怕平民得到好处,深怕别人受益的达官要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是的,这些和坚贞的民族气节、独立之精神共同筑成了鲁迅先生伟大的风范……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这是对鲁迅先生最精准的评价,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这句评论,永远记住鲁迅。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