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太史公司马迁祠
正文

妻时常和我开玩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有文化吗?因为我在韩城上过学。”那种口吻有一种对文化的认知感和对崇尚文化地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玩笑中让我对韩城有了许多认识。妻说记忆中的韩城小学,课文背不下来,要么挨老师板子,要么面朝司马迁祠罚站。韩城学校教学严谨而又严厉,学风甚盛。韩城历朝历代文人贤才辈出,素有“朝廷半数在陕西,陕西半数出韩城”之说(明清时期,韩城出110位举人,仅徐村就有11位,徐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墨村”。徐村即司马后人居住地,由冯姓和同姓组成)。

今年四月初,妻退休后,要我陪同去一趟韩城,看看故学旧友,了却夙愿。我告假后欣然同往。

临近清明,西安亦是细雨纷纷。我头戴纷纷细雨从史前蛮荒的半坡遗址走过,见证了雄视天下的秦陵、兵马俑;目睹了秦二世的草草收场;威武的汉武帝茂陵,雄壮的昭陵;雍容华贵的乾陵,武则天不置一词的无字碑,杨贵妃华丽的落幕。统一、分裂、阴谋、沉冤、篡位、株连,缠绵的、绝望的冷酷的,身不由己的被历史的漩涡卷入,仿佛自己也被推上历史的舞台,直面一个个王朝由胜而衰的过程。一阵眩晕过后,眼下,只留下一个个高大的封土黄丘。无论拥有多么宏大无上的权利,都成了游人脚下的泥土;时间,使一切帝王伟业变成了百姓眼里的寻常风景。只有黄河在这片土地上一如既往,源远流长

慨叹人生福祸相随,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定律,同时感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句话的哲理

从古城长安一路驾车走来,司马迁祠就在眼前的山上。关中平原没有崇山峻岭,幽篁修竹。只这梁山在清明的晨曦中,呈现出的一片新绿,和遍及平原上的的桃花、苹果花、和着一树一树的梨花,给人以温柔和亲切的感觉。山脚下,微风轻轻,飘来一缕花香,静静地体味,有一股古老的气息,是山上松柏的,是古祠的,这片黄土地的,更是黄河的。

站在司马祠山脚下仰望 ,满山的苍柏影影倬倬,郁郁地营造出千年不变的肃穆气氛。不由自主的心生敬意。

黄河分娩了关中大地八百里平川,关中平原孕育了韩城,韩城走出了司马迁。这位睿智无比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用一部《史记》诠释了中国几千年纷纷扰扰的历史和华夏江山。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位先哲用捕捉中华大地的声音,用心灵、用智慧制定了《太初历》,完备了二十四节气。

试想,一个受宫刑从狱中走出来的人。没有沮丧,没有沉寂,忍辱负重。凭籍数十年游学经历,披阅十六载,最终著成《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华美绝唱。从上古皇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纷争,跨越了三千年,详尽地记叙了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江河一样的雄心,如果没有山岳一样的抱负,如何才能著成这千秋史书?那灿若星月般华章,那汪洋恣肆的论述,紧扣时代的脉搏,像从天而来的滚滚黄河水流一样,去际会世纪的苍海。这样的人应是一种逍遥。因为它能够重内轻外,达到忘我。

越过古桥,踏上石条铺成的古道,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是司马迁写《史记·孔子世家》时,赞誉孔子的话,后人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再合适不过了。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令世人景仰。

汉太史公司马迁墓,不同于历代帝王陵,在继位后便大兴土木,动用夫役不计其数,道不尽的豪华和铺张,地宫中随葬品有说不完的生前奢华富贵,甬道里斑驳的壁画。太史公墓只不过是个衣冠冢,朴素、简单、本分、低调、收敛而又不失大气。文人、学子多有瞻仰、凭吊、祈福。从他去世,历经西汉、东汉、三国时代,都淹没无闻,无人重视。直至到了1700多年前的西晋,汉阳太守殷济,某日回乡为母守丧,来到这个偏僻的山头,寻访瞻仰司马迁故地,拜读司马迁文章,为其史记的祥实典籍吸引,为其人格魅力折服。于是上表政府,做了这个大好事:将太史公的土坟包,改建成石室,立了石碑,大张旗鼓地为太史公修建了太史祠。

汉阳太守殷济,我查不到相关记载,只是在司马迁建祠功德碑上看到:“魏山苍苍,河水泱泱。殷公体风,山高水长”字样 。

令人不解的是,在司马迁死后的历代帝王逐鹿中原,你死我活,建立政权后却都愿意为司马迁祠做一些好事。

北宋靖康四年重建了寝宫。

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司马迁坟茔。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为史圣改修了这座蒙古包形样的砖砌圆墓。

之后千余年历代皆有修葺。

特别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有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导游语)

为什么后世这些帝王、政府官员、权贵、显要,乃至于与赳赳武夫,都热衷于在司马迁祠上做文章?个个突然变得温顺了,尊重文人了。我想,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此时《史记》已在全国广泛流传,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不仅为汉民族所接受,他主张全国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也正符合金元统治者的需要。也许还有一层意思,通过尊重史学家、文人,以期同时代的史官为自己在历史的长卷里留下体面的一笔,至少不会像始皇帝“焚书坑儒”的罪恶,留给后人诅咒吧!

莫来由,历史终将把邪恶、罪孽、伟大、平庸、兴亡等等交由时间和后人来评判!

在古代帝王中,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封建帝王。具有虎视眈眈的威严,雄踞天下的霸气,开疆拓土雄心,征服世界的野心。气度应该容得下一个史官,也许在他的内心并没有迫害司马迁的意思,他深知司马迁的才华。司马迁为降将李陵开脱的说辞,激怒了这个帝王,终被处以宫刑。当时却无人敢站出来为司马迁说一句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史学家的死因都成了千古之迷。我想,在司马迁之后班固的《汉书》没有涉及,宋司马光作编年通史《资治通鉴》著述中也没有资料记载。甚至连他的后裔也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没有人喜欢政局动荡,杀戮,挞伐。司马迁也不例外,大抵他也喜欢那种沐浴在暖风中的祥和,要不他写下那么多扑朔迷离的战争之后,又专心于历法研究,为推进社会农耕不遗余力。何必用“一将功成万古枯”的悲壮来表明大汉的无比悍勇呢!我猜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冒死为降将李陵说话的更好诠释吧!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那么悠久。汉武帝陵在咸阳依然巍峨着,司马迁坟茔在韩城同样肃穆着。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距不过二百里,黄河从西到东,牵引着这对君臣冤家遥遥相对。这样一个祠庙,在俯身和仰视之间就有了恢弘的气势,有了伟大的沉痛对照。

夕阳下的古祠一袭绯红,越发神秘,更笼着一层辽阔的深邃 。山色渐渐的沉郁,芝水恍若梦境的在面前渡过。闭上眼眸,有一种灵气在身上萦绕。看得见大河上下,黄土地上涌动着古风,走来熟悉而又陌生的太史公。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9: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