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因为相思 |
正文 | 因为相思 文/唐勤智 在安徽凤阳县的南部山区,有一个千年古村落——吴窑。 吴窑虽说是千年古村落,但要在村里寻找千年岁月遗留的迹痕是很难的,因为年代久远,也因为当地人的保护意思薄弱,人们只能从稻田里的汉瓦的碎片以及山坡上的大土堆(据说是汉墓)上来感觉千年前烟淼讯息,从已经破碎的古道石板的辙痕上,感受古官道的繁忙了。因此,吴窑的古村落说法只是个历史,是个概念或者是个有记载的传说了。 可是,凤阳人还是会经常提到他,没有去过的想去,已经去过的还想再去,热心的人想去宣传他,很多人还向政府建议开发他。既然古村已经很少了古迹,人们为什么还会对他如此的眷顾呢? 2012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凤阳县作家协会组织一次采风活动,首站观光的景点就是这个千年古村落吴窑。 车到村口,就停在吴窑村口的吴窑大坝上,作协的宫开礼主席请了个叫朱文同的当地人给我们做导游,说是老朱,其实今年也不过50岁吧,稀疏的头发、黝黑的肤色、不大的眼睛看起来和其他的村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那满脸和善的笑容,热情的言语以及大方不生分的举止,让他和普通的村民区别开来。他很自然的带领我们顺势参观,对吴窑的景致作流利的如数家珍的介绍,一副骄傲的主人翁的模样。整个上午在老朱的带领下,我们看了山溪间卧在溪水中的奇石——蛤蟆石;领略了风中的大遍竹林瑟瑟的美妙的碎音;缅怀了解放前凤阳县政府的革命先烈的光荣历史。除此之外,老朱还带领我们穿过灌木林,绕过荆棘丛,到人迹罕至的狼洞山,听他在野狼洞口,给我们讲述老狼神和我们人类,关于保护自己的后代而订立的人和狼的互不侵犯的神话契约…… 而这一路走来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吴窑的古树。 吴窑的古树有200多棵,形态各异:有的妖娆,有的苍劲,有的粗犷,有的虬龙。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棵独处。不论他们长在哪里,那份古老的神韵,沧桑的模样,都会令观者肃然起敬,叹为观止,路过古树的人会情不自禁的想靠近他,抚摸他,拥抱他,古树成了吴窑的标志,是吴窑的最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这些古树中最具代表性是那颗站在村口山溪南边的“朴树”。我们那天去的时候古树还没有长出树叶,深褐色蜿蜒弯曲的枝杈,充分的裸露在温蕴天空里,裹着春风向四面伸展,刚柔并济,仿佛是一位现代派的雕塑家雕塑的一个抽象的现代派的巨幅作品。这棵树高有八米多,树冠围度也有十四五米,树皮老裂,树干向北倾斜和主枝杈形成完美的圆弧,树底南侧长了五六个有手球大小的鼓包,树被村民用石头和水泥砌成长方形的圩子围起来,里面培了有四十公分高的土,在吴窑的古树中,只有这棵是被围了土的,尽管被围了土,还是有几根老根露出了地面,就像一个饱经风雨的老者手背上突出的血管,苍劲喷张的感觉。露出地面的根上,发了几枝一匝高的新枝,让人感到古树虽老青春犹在。朴树又名相思树,老朱说这颗相思树也结红色的豆豆,但是他是否和南方的相思树是一回事,我们不得而知。关于这棵古相思树,老朱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吴窑的西面山顶有奶奶庙,庙里有老尼姑和小尼姑。吴窑的东南有禅窟寺,寺里有一个叫悟远的和尚。在一个隆冬大雪的日子里,年轻悟远师父遇上了快要冻死的奶奶庙的小尼姑慧敏,他救了慧敏一命,由此两人冲破戒律产生了爱情,但是这段爱情被教理所不容,慧敏被师太逐出奶奶庙,羞愧难当跳河自尽。悟远得知此事,就在慧敏跳河的地方,筑屋而居,厮守与此,日夜与她的香魂相伴,并从南方引来相思树种在河边,一棵是代表悟远,一棵代表慧敏,数年后悟远仍为悲痛所困,吊死在相思树上,追随慧敏而去…………老朱还告诉我们,1991年发生在安徽的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水,把西边靠河的大树冲倒,从此只剩南面这一棵相思树了。而剩下的这棵树黄了三年的叶子,村民们怕他也就此离开吴窑,竭力的拯救他,给他围上了圩子,给他培上了新土,用吴窑人的爱心来挽留这棵爱情之树…… 老朱在说完这段故事后顿了好久没有做声,用心倾听故事的我们,被老朱带到了故事营造的氛围中,一时间乱了时空,搞不清自己是身在古时还是当下,吴窑的周围如此的寂寥,寂寥的可以听见远处竹林中的鸟鸣,鸟鸣被春风吹得若有若无,好像就是那慧敏姑娘还在竹林深出,呜咽的唱着凄苦的爱情歌曲………… 游走之间已到中午时分,吴窑这里因为偏远没有开发,连个饭店也没有,好在我们来的时候就有准备,细心的宫主席安排了泡面和火腿肠作为我们的午餐,老朱领我们一行近30人到他的家里,未我们烧开水泡面。忙碌之间还反复解释说,今个不巧,老婆子走亲戚去了,不然她要是在家,怎么也可以给你们煮一大锅的米饭,宰几只土鸡,再炒几道野菜的……,他反反复复的道歉,却只字不提自己一上午陪我们的辛苦。水开了一壶又一壶,大家都陆续的吃上了泡面,老朱是最后一个用开水泡面的人。 汽车在老朱的挥手之间缓缓的开动了,我把目光从老朱的身上移到那棵渐行渐远的古树上,突然一种不舍的情绪充盈胸中,让我萌发了何时再访的愿望,我细数那些曾经让我不舍的景致,以至于没有什么景致可以代替我对这棵古树油然而生的新一轮的相思情结,而土生土长的老朱,守望在这里,迎送一批一批慕名而至的游客,耐心的在为到这里的人打上他们对吴窑这个古村落而产生的心结,而这种来了就会记住,记住还会再来的情结究竟为何呢? 我想,我们来是因为“相思”,我们走时不舍还是因为“相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