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通山风物印象散记 |
正文 | 都说咸宁市的通山县是一个小山区,风物不多。我却不以为然。第一次春临通山,就被这个小小的山重山水复水的地方给迷住了几天。 春天的时候,我来看望一个朋友。本以为见个面吃个饭就走,却被热心的朋友留下来,说是来了几次都没有好好陪,非要带我看看。朋友是个性情中人,儒雅而豪爽。儒雅是因为他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豪爽怕是缘于大山给的吧。 春天是花开的季节。心情也随着花开的海洋而漾开来。我们先是上了城区的森林公园凤池山。步道两旁都是小花小草,大树参天,林荫清爽,鸟雀欢鸣,整个树林里弥漫着一股春天潮湿而冲动的木质香味。朋友说,这里是通山县城居民晨炼的好去处。每天早晨,有跑步的,有爬山的,有专门早起,来到这里呼吸森林新鲜空气的。大城市的山也太喧嚣了,小县城的山幽静而小气,闲雅而恬静。朋友说迟一点可以在这里捡到野蘑菇,抽那种小小的竹笋,只是大竹笋不能损坏了。 上到山顶,极目远眺,整个通山县城尽收眼底,犹如一条长龙沿着山谷蜿蜒而去,极其心旷神怡。山顶上有个塔,因塔门紧闭,不便登塔,只能在塔边四围观赏一圈。朋友介绍说,此塔雅名来爽塔,俗名牛头塔,因建于牛头山上而得名。塔始建于清乾隆壬申年,即公元1752年,塔高9米,塔身5层,6面棱形,内有石梯盘旋而上,数十尊惟妙惟肖的石雕镶嵌。同治六年《通山县志》载:“道光间为雷震崩其半,同治甲子年,知县易光蕙拆而重修。”文革期间曾被当作“四旧”“破”掉。1998年,由通山县文化局复修。关于牛头塔的传说有很多,其来历最可信的是,当地乡绅为风水而建。据说当地乡绅有感于通山县多年没有中过进士的了,遂捐资三年建成,后来县中果然有中进士的。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有点可笑,但当时这些乡绅热心教育景仰人才的心情与热诚也实在是可圈可点。现在的牛头塔不再是风水塔了,成为了通山一景,供世人观赏。 我是一介商人,做点小生意,立身也好,养家也好,都是苦事。每每有机会到一个地方,寻访当地的好山好水好景,风物人情和传说故事,避嚣尘探幽微,诚为乐事。听朋友提到通山历史上出个很多名人,我要求朋友带我沿着一些痕迹去寻找他们的影子和当时的思想,朋友答应了。 圣庙,也叫文庙,一直是作为通山的古迹保存着的。位于通山通羊镇民主街。现为通山县博物馆驻地。圣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改建而成,有大成殿,圣庙崇圣祠及教谕、训导二宅及东西原廊、棂星门等。当年有至圣至贤像位列其上。据说从通山走出去的朝庭高官朱廷立极尽其力修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教书育人、崇圣行礼的处所。大革命时期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指挥所在这里驻扎,只是临时借用落脚罢了。站在对面高楼上看,可以想像当年圣庙的宏大与肃穆。如今,随着县城的发展,圣庙被淹没在耸立的高楼与喧闹的街市中了。即使是年轻的读书人也不会来这里看看了,只有一些老先生们和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才来瞻仰一翻,涌起一丝丝幽情。 大夫第,是清末通山知县王明璠的府第,在当地名气很大。位于县城往咸宁方向十里许。整湾村民姓王,也许是王明璠及其族人的后代。查当地有关资料,王明璠在多地为官,善办利民好事,后被封为“朝议大夫”。这座百余年古宅,占地十余亩,进入多重,天井、厢房甚多,是湖北省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在这里足以想象明清年间族人集居一个宅院里的热闹景象。听朋友说通山象这样的大宅很多,而且现在的地名都可以显示出来。象焦夏的“七重进”,是七重的大宅院,“八大门”是八个楼门的大房头。通山当初的富商、地主、高官真多,从中亦可揣度通山人的智慧。 唉,世事如烟一样飘散了,有些东西随着朝代的更替不复存在,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而有些东西是很难涅灭的。就象这座古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与修缮,尽管周围有着机器的欢鸣,飞扬的尘土,但只要你进入这个古宅的重门深院,你就恍如进入了一段历史,甚至你见人就想躬身作辑,宾主分列,泡茶让座,古味十足了。 朋友见我游兴十足,陪兴也大涨,干脆一鼓作气带我去游隐水洞。我们沿着新修的核电公路长驱而入,十几分钟后隐水洞即在眼前。 绝壁之下是洞口。远远看去,朱红大笔书写的“隐水洞”三字清晰可现。近前,壁上有清泉直泄而下,半空中卷起阵阵水雾,滴入洞口前的小潭中,溅起水花;潭水波微皱面,清见人影,清凉浸心,濯手濯足,皆感滑意。 洞自地下穿山而过,长十里许。洞中有两小河交汇,此隐水之得名者。入洞即有凉风习习,追人而徐行。洞壁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旱路水路交错。景物多样,风光杂混。最奇者是内有小河,河小而流大,或缓或急,时发如瀑泄,时转如回塘。 途有几处绝景,颇为惊讶。一狭窄处,石笋、石柱、石钟倒立,其状大小高低坐势不一,任高贵挺拔者,须俯首屈身而过。一宽阔处,石顶高悬如苍穹,飞物一掠过而,目光捕捉不及。 最绝者有一河滩,河中卧石如舟,舟上有数人立,若隐若现,窃窃私语;岸边三两石如人,有拱手作揖者,有挥手致意者,作送别状,依依不舍,神情黯然。河滩远处,密聚杂石尤多尤奇,远观如古代军队安营扎寨,有操演者,有摇旗呐喊者,有伏石案运筹者,有搬运刀枪剑矢粮草上船者,随涛声应合,如三国之东吴临战一般。 近洞尾处,惴惴转过一道坡,即踏入另一幽境,如大小桃源。右有一低山,状如梯田,贮水盈埂,缓缓溢出,滴入渠中,其声清脆。田中鱼虾可数,触手可及。上雾霭缭绕,收卷舒缓。蒋之奇赞通山之古城有诗:“我爱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拟物状情,极似如此,我辈竟不能得此妙句。 游者四方而来,多走马观花,一掠而过,不能细心体味。若用心察之,非时辰两三个不能观其雄、奇、秀、幽也。 出洞,阳光刺眼,掩额遮目。觉暑热难耐,几欲重返洞中。回想适才洞中景物,恍如隔世。 当西边的太阳落在山尖的时候,朋友驱车把我们直接带到了一座农家小楼,名曰“新农村香米饭”。饭厅干净整洁,雅而不俗,枯竹古藤,进门可见高悬一匾,上书“因味寻源”,笔力猷劲大方,有书家之功力。在二楼的雅间,又见一长匾,“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文化古风甚浓,一下子把我的情结勾起来了。待菜上来,早已是香味扑鼻了。那菜也算是典型的农家菜了。清香的土鸡汤、清炒新鲜萝卜丝、地菜水饺、清水小河鱼和大块腊肉,实在是可口。喝着农家米酒,吃着农家小菜,嚼着带锅巴的柴火米饭,与朋友纵情聊天,如果不去想人生奔波的苦和累,这日子也实在是逍遥了。 想于此,竟有神仙之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