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田螺的那些事儿 |
正文 | 朋友托我找几个野生的田螺,我费了好些功夫才交差。现在老家的田园大多已荒废,二十几年前,在老家的小溪、稻田、小圳、水渠和水库里,田螺俯拾皆是。 驱车沿着回老家的路徐行,经过邻村洋宅,猛然记起那里还有一大片的田地,于是将车拐进村中,直奔田里。眼下正是水稻插秧的季节,不少秧苗已在田间有序铺开,偶有几块秧田刚放青,秧苗浅鬣寸许,虽高低疏密不一,却也别有意味。余下的多为旱地,也为其他农作物所占据,长出一茬茬的绿。这派闹盈盈的绿召唤初夏来临,让人舒心。 儿时记忆中,小圳是田螺喜爱的安身之所。我在一处田埂上停了下来,俯下身去,在小圳岸边摸起田螺。这时,一个声音窜了出来:“你在那干嘛?”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了一下,扭头一看,在不远处的田地里,一位村姑正蹲在长荷兰豆的藤架下整理着什么。大概是一米多高的藤架和满挂的绿,让人太习惯了。我原想即便是遇上一位农人,因了同样的出身,断然不会有今天的惊讶之态。或许这是多年蜗居小城而染上的疾吧。 我连忙应声道:“我摸几个田螺。”只见她脸上洇开笑容,轻松地说:“现在田螺比较少见,菜螺到处有。”说完又埋头去忙她的事。 “菜螺”?这是我们对“福寿螺”的贬称。在我老家,“菜”字用若在人上,是带有轻蔑之意。如说一个人又傻又憨,就叫“菜戆”、“菜猪”等。而“菜”字用在福寿螺的身上,估计是指其用处不大,在村人们看来福寿螺顶多用来喂养家禽。而在养殖业里,福寿螺是可以供人食用。其实村人们这般看待它,和它破坏水稻的劣迹是分不开的。 至于田螺,村人们大多喜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村人捞田螺作食,常见的做法有炣和爆炒两种。下锅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同的。刚捕捞来的田螺须静置在清水中一两日,村人说这是田螺在“解土”。所谓“解土”,就是让田螺将吸食的泥沙等杂质吐出。接着便是清洗的工作,村人对于田螺的清洗没有食谱上那么精心,用手在田螺搓揉几番,沙沙的声响随之荡出。甩掉一盆盆的污水后,就剩最后一道工序——剪尾。记得那时,大人们用老虎钳的钳口在田螺的椎尾上信手一咬,就算完事了。 处置好的田螺的下场就是下油锅。田螺因其生长环境和饮食习惯的缘故,都有一股土腥味,所以用油适当翻炒是不可少的。炣田螺只需在翻炒后,加入酱油,煮沸,加少许葱蒜,调味后即可出锅。爆炒田螺用料较多,除葱蒜酱油外,还有生姜、白糖、辣椒、料酒、醋等。烈火、热油内外夹攻,种庄稼的手来回拨弄,如此一来,待到汁液渐收时,起锅装盘,一道酸甜带辣的爆炒田螺已摆在你的面前。两道田螺成就的菜虽非珍馐,却是农人就稀饭和下酒的美馔。农人一日的辛劳,偶尔用田螺来消遣,倒也是符合农家简单质朴的意境。 而说起吃田螺,有经验的食者会告诉你,在田螺的椎尾开口处先吸一口,然后再对着壳口猛吸几下,田螺肉基本都能跑出来。有的人前吸后吸仍是无法奏效,而口和手上又沾满田螺的汤汁,仿佛给嘴唇涂上了一层油亮的光泽,难免会惹人发笑。然而这笑声却非有感情色彩,倒是年青小伙子们谈起吃田螺时,有些人会发出一阵坏笑,说的人一旦醒悟过来,发现吃田螺这嘴上的功夫被隐晦为男女亲密接触的暗语,于是表情似乎腼腆了许多。这种社会化渗透的语言,一旦进入乡间,既矜持又有趣。如田螺姑娘有勤劳善良美德的寓意,“田螺肉”成了柔软细嫩的黑糖碗糕的别称。 社会经济的发展把田螺从乡村送进了城市,田螺成了名正言顺的下酒菜。田螺的生长速度较之福寿螺缓慢,连产量也逊色不少,市价自然高于福寿螺。于是有的商家便使出“狸猫换太子”之计,以此充彼,全然不管消费者的健康。这种不良现象虽频见网络与报刊,但是仍然挡不住利的诱惑,民间那些“人为财死”、“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做”的俗语再次得以印证。 何止这些?老家磁灶曾有“龙眼之乡”的美誉,二十世纪九十年期间的瓷砖生意风起云涌,利也滚滚而来。结果龙眼树只开花不结果,最后枯死,也因此被人戏称为“雾都”。觉醒的力量是强大的,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运动迅速展开。而今,瓷砖生产技术革新了,环境也改善了,乡镇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可那些淙淙的小溪流停在记忆中晃着我的眼,丛生的厂房和杂草按住了汪汪的稻田,和许多东西一起失语,而我的耳畔响起了现代机械的轰鸣声、急促的脚步声,也响起了一个声音:这只是一个磁灶,只是一群熟悉的家乡农人吗?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思索和发笑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 后来在阿姨的帮助下,我终于捉得几十颗野生田螺。阿姨家在隔壁县的山里,童年时我就常去那走亲戚。淌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清澈明亮的溪水没过我的脚踝,抚摸着河蚌、小虾、小鱼和水草。谈起那个场景时,阿姨顿生颇多感慨。 我将田螺装在矿泉水瓶里带到阿姨家,姨父泡茶招待我。过了一小会儿,瓶中的水澄清,田螺不知何时悄悄爬了上来,吸附在瓶壁上,吐出两条触须,左右微微摆动。这时姨父突然说:“好像有几只不是田螺。”一旁的阿姨接过话茬:“要打赌吗?肯定是田螺。” 我把田螺倒在塑料桶中,等着它们慢慢舒活。姨父和阿姨逐一辨认,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看着这个场景,一股暖流瞬间涌上了我的心口。多少年来,他们都是如此待我!曾几何时,那颗小小的田螺玩赏出多少少年的笑颜! 阿姨说,田螺肉小,壳硬,椎尾尖长,颜色偏褐色,因长期被青苔等附着,看上去更像是青色。而福寿螺体格较大,肉多且多为金黄色或黑色,外形矮胖,壳薄,尾短,多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壳口大。这些分辨的技巧其实并不难,而我却从来都视而不见。 这几十颗野生的田螺得来颇费周章,应该有老家数十年前种下的因吧。仔细想来,福寿螺的生存能力不可小觑,田螺对水质等生长环境如此挑剔,显得“娇贵”,透着宁死不折腰的“倔强”。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情,或许也造就了许多人不同的生命追求,求取着不同的生活, 一颗小小的田螺太神奇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