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看流行音乐 |
正文 | ——给杨老师的信之十五 杨老师 今天的音乐园地,个人、私已的东西太多了,太具体、太写实的曲调、歌词充斥歌坛,五花八门的爱情歌曲称霸歌坛——音乐界似乎已无雄风,也无雅风,音乐家的大气与魄力似乎一去不复返,灵魂似乎也没有了、安息了。 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人人都成了歌唱家。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技术的进步? 今天,谁都能通过现代化的传媒为自己的亲人、朋友点歌;谁都能找到一个舞台ok挥洒个人的情绪。已很少从电台、电视台接收到严肃音乐的信号。原来普及交响乐的频道变为商家推销产品的板块节目;原来用来欣赏严肃音乐的频道变成了追星族们无聊的侃大山。听着那稚嫩的声音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点唱歌曲,在感动的同时,不禁产生一股悲哀之情:有谁会为我们这个民族点一支歌呢? 当我看到了郑钧作为嘉宾的《锵锵三人行》后,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当娱乐造星的浪潮席卷整个内地流行乐坛的时候,我们所能企盼的不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振兴,而是它的死亡。现在每年有很多新人诞生,但是音乐却正在死去…… 当崔健、唐朝、窦唯等摇滚明星退出的时候,中国流行音乐没有了摇滚; 当老狼、高晓松退出,水木年华和朴树昙花一现后,中国流行音乐没有了校园民谣; 当《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桌的你》、《一无所有》等这样的歌曲不再出现的时候,我们只能感慨那个有价值的值得追忆的流行乐坛看来是一去不复返了,留在舞台上的只有闪烁的灯光,高科技的音箱、华丽的编曲和无尽的做秀。 当迅速蹿红的大批口水歌曲以华丽的编曲,恶俗的歌词和没有生命的音乐恶心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次感慨:流行音乐死了。 有位文化人曾经毫不客气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世界的余绪,艺术是商业的妓女。”如今音乐的生命内涵已经没有人去注意了——商家更关心音乐的旋律歌词是否能吸引大众,自己花钱所包装的明星人气是否够旺。于是,就有了“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这样垃圾的歌曲出现。 ——我开始怀疑音乐那曾震撼过世界的精神力量;怀疑我们这个世界曾诞生过莫扎特、贝多芬,诞生过聂耳、冼星海;怀疑我们曾有过精神支柱,有过灵魂。 真正艺术是拒绝复制、拒绝“流行”,也拒绝“大众化”的。 当艺术品能够复制时,就已孕育了它的商品化属性。达?芬奇的一幅画是艺术品,但当它被大量印制出来时就变成了商品;贝多芬的交响乐是艺术品,但当它被制作成大量唱片时,它也变成了商品。 现代社会因其科学技术手段的高度发达而可以把任何东西变成商品。也正是这种商品化的过程,失去了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大众传媒和信息处理技术正在借助市场经济的东风, 把艺术作品最神圣、最原始的东西一层层地剥离着。 我们已很难把握自己到底是在欣赏艺术,还是在消费艺术。 流行音乐的另一个名字叫“畅销金曲”,艺术的好与坏直接与它的市场行情相联系。卖出去的唱片(碟)越多,艺术的商品化过程越彻底,它的普及程度就越广泛,大众化程度也就越彻底。 流行音乐也是工业社会能够被普遍享用的“精神快餐”,是现代人心灵空虚的“精神疗法”——无聊时,忙碌是一种麻醉剂,忙碌时,音乐是一种麻醉剂。 杨老师,你以为然否? 建民 2013年9月12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