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年里的乡里人 |
正文 | 一、曾经的温暖 回娘家的那天,恰巧乡里逢集。 还没到镇上,就已经感到集市的喧嚣了。到处是人来车往,穿梭不止。特别是年里的集市,更是比往常热闹了很多倍。 车子走不动了,东来的,西往的,被堵在了镇南电视塔跟前的十字路口,很长的堵截,但是没有一个人烦躁骂娘的。缓缓的退让或行进中,车子有序,人也变得文明。年里,人还是有很多忌讳的。 在车里的我,心里开始变得异常膨胀。虽说离开家乡才两年,可是家乡的变化却已是天翻地覆。东瞅瞅,西望望。那天的天格外的蓝,是一个年里少有的晴朗天气,暖暖的阳光里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 新修的条条水泥路,新建的座座楼房,马路宽了很多,楼房高了许多。更是一些年轻的乡里人,穿着潮装,走起路来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风姿。 最让儿子惊喜的是乡里多了很多以往没有的小轿车。数量之多,说明乡里人的日子过得红火。甚至连一些稀有的名牌车,如奥迪A6、法拉利跑车也出现在乡里的路边或村口。 闺中好友娟的电话打过来了。几分钟的功夫,我们就聚在一起,大家嘘寒问暖,彼此根本没有很长时间没见面的那种生疏和陌生。情谊在,永远都是亲的。 见到娟,总会让我想起很多的旧事。一幕幕的场面像放电影似的在心头拉开。嘘!我轻轻地吐一口气,把陈年旧事中的痛心之处希望能在轻轻的不屑中丢弃忘掉。 永远感激她!她温暖着我过去的所有时光。 二、村口的那条水泥路 车子终于来到了村口的那条水泥路。 水泥路从村东头一直延伸到村西头,路宽虽只有三米,但却极大的改善了村里人的出行条件。 清楚的记得,当时修这条水泥路时,村支部提出要求,需要家家户户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协助的。很多人褒贬不一,对此事都有各自的看法。当然牵扯最多的就是不舍钱。 母亲打来电话说这事时,我们姐弟几个没有一个不赞成的。以前想修路,没人出面。现在有人出面了,大家又心疼钱了。想想那么多年来,那条坑坑洼洼的泥路还没有走够吗?一到雨天,到处都是泥泞,赶集上店都是困难。别说你雨中散步,学学城里人的浪漫了。有句老土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才有好日子向前奔跑的欲望。村里人哪个不明白,虽然钱花在公共上,但也方便了众人啊。 路很快修起来了。 路上走动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没事时,大家都聚在村头路上,抽支烟,唠唠嗑,悠闲自在。 就像年里的每天,吃过饭,都不由自主的走到村东桥头,很多人一起,吹吹打工的岁月里挣了多少钱,谁家孩子多么的争气。一些老掉牙的或者新鲜的话题总是重来复去,一年又一年里晒着冬阳,任由冷冷的春风吹打着黝黑的脸庞。 在乡里人的嘴里,话题永远都是聊不完的。 桥头的水泥路上被一堆人堵上了,看见行驶过来的车子,大家不约而同的退到桥边上,自动的让开一条路,眼光聚焦似的包拢了车子。 我打开车窗,对着他们点头笑笑,算是问候。好多人我都不认得,都是年轻的人,很多面孔似曾相识,而又模糊陌生。但是一点,那眼光里闪烁着的温温柔柔的善良和质朴,只有我的乡里人才会有。 三、母亲不舍的眼光 母亲早已准备了饺子馅和面团,等着我们一起包饺子。 母亲一边擀着饺皮,一边对着我唠起来最近村里发生的好多事。母亲见到女儿,总有好多的话说不完。 听母亲说,刚刚堂弟家吵上了,很厉害,堂弟媳砸坏了很多东西。我忽然想起在北京谋生的堂弟,最近混的日子不错,听说挣了很多钱,去年春节就从北京开来了一辆小轿车,惹得村里人眼红。难道钱多了,人就会生怪。好好的一个小家,为何年里闹上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别人的事我们如何管得了。想想也是,原本只要听母亲说过,总会马上义愤填膺的发牢骚的我,如今少却了那份嚣张气焰和多管闲事。岁月就是这样蹉跎人的生命的。 吃过饭,闲着时,也和母亲一起来到家门前的那条水泥路上,见到了邻居大婶和三婶,寒暄了几句,就看到堂弟的车子开来了。 见到我们,眼里是多了原来没有的傲气,和我们不冷不热的打了招呼之后就进家门了。邻居大婶有些厌恶,但只是撇撇嘴,没有多少议论。 我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对任何人和事,什么时候能做到这样,永远不为所动,即使心里已经在厌恶。我还没修炼到这样的境界。 离开家的那一刻,母亲眼里很不舍。从进家门开始,母亲就劝说在家里过一夜。强烈的想留女儿住一宿,是母亲所有的年里最没有的一年。母亲老了,越来越贪恋女儿的温暖了。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的温暖在一年一年的缩短中。。。 车子还是走了,路两边都是我的乡里人,乘载着满满的笑意和祝福,挥手告别。回首,母亲的眼光还是那般的焦虑和不舍。。。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