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峰市古地名揽胜9峰市 |
正文 | 峰市古地名揽胜9 峰市 峰市,旧称“硿头”,因下游长年空谷回响着“崆崆”声而得名。因为后靠着双峰山(双髻岽),所以又称“峰头”。 峰市始于何时暂无确切考证。从拐子渡设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看,九磴石附近已经有了店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街道,峰市的交通经济中心还在上游的河头墟。至康熙五十二年(1712)洪水冲毁了河头墟,人们把交通经济中心转移至地势较高的峰市。此后的23年才是峰市街的形成期。至雍正十三年(1735),上杭县县丞署移驻峰市,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峰市进入发展期。明清时期,峰市主要从事上游的木材、纸、米、豆等土特产和下游的盐、布匹、洋油等洋货的转口贸易。民国以来,业务扩展到军火、金融、服务等领域。抗战时期,这个弹丸之地聚集了来自7省19县的一万多常住人口,峰市进入鼎盛时期,享受着“小香港”的美称。 峰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它前有大江,后有高山,一条街道直贯其间。它包括上街、横街、三角坪、中街、九磴石、鱼湖街、拐子石面上、下街和上坑、下坑等十个部分。街道两端分别设有上更楼、下更楼,有士兵和更夫驻守。民国时期,还在双髻岽筑有碉堡,可瞭望峰市全境。 峰市街建在峭壁上,除了整条街道都靠石坎护着,还有两个建筑特点:一是砖柱和木架构的吊脚楼。吊脚楼临河,一般为四五层,当街只有两层。二是阶梯式地基的靠山屋。靠山屋当街是浅浅的店面,第2层开始向后山延伸,房间依次增多,一般为三四层。此外,峰市还有11条石砌码头,如琴键一般。所有过载的货物,都要经过人力在这些码头上往来搬运。 旧时,峰市的航运业相当发达,最多时一天可见300多条鸭妈船停靠在各个码头。解放后,公路运输日趋发达,航运业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史书中最早出现“峰市”的名字,可能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俞大猷草拟的《添设上杭三图县志》,说:“近添设抚馆,但往来不长厥居……且峰市附近又通闽广要路……”。(俞大猷《正气堂集?卷十三》)当是出现在“抚馆城”之后。 自雍正十三年始,峰市即成了一个行政、经济、交通、军事的中心。1998年,为援建“棉电”,峰市街迁移至锦丰,仍为镇政府所在地。2000年,龙湖蓄水,原址及其附近成了优美的旅游景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