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生栖渡清欢,离尘赴安然
正文

在我的家乡,有一小部分回族人并居。由于他们人数少,显得有些孤单,似乎就融入到我们汉族当中。他们默默信奉真主,沐浴礼拜,还有如寺院一样的清规戒律。这些我们汉族人是不懂的,因为我们不信奉真主,也不大信奉佛教,几乎没有什么信仰。但回族有最好的习俗,是值得我们汉族人称赞的。那就是当人死去,他们主张热死热葬,一切从简,悄无声息的把死者抬上山岗,用黄土掩埋完事。而我们汉族老人百年归世,其子女除痛哭流涕外,还得大力操办,发丧亲朋好友,乡邻乡亲,左邻右舍,齐聚一堂,为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样大张旗鼓的炫耀丧事,真的叫有些家境不好的人吃不消,可也没办法,大家都这样,只得硬着头皮上。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丧事就办得更加的隆重。最低也得要四五万。我不明白为何人死了,大家乐意花重金操办;为何老人在生时,不好好的孝敬,多花些钱,给老人买些好吃的,多陪陪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呢?偏要等到老人死去,才肯那样的舍得花钱。请地仙,看风水,保佑子孙长盛不衰;请和尚,做水陆道场,为死者祈福;请乐队,吹吹打打,声势浩大的讲排场。不知躺在棺椁里的死者能知道吗?人死如灯灭,自然是没有意识,那边肯定也不会有另外一个世界,安放死者的灵魂,像我们生着的人一样的活着,感受着痛苦与欢乐。其实不过就是在为生者添彩,争面子。而这面子,是要金钱做代价,才有人在背后说某某能干。可议论之余,觉得这钱花的不值,死者得不到,生者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不如回族人,花不了几个钱,轻轻松松的就把死者送上山。

汉族的老人归世,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至少要在家里摆上三五天,有的甚至更久,左邻右舍,周边村子要好的朋友都要前来吊唁,人人悲痛。而回族老人离去就不一样了,几乎听不到哀哭声,也见不到悲痛的人们聚集,就是那样的看淡死,不惊动旁人,悄悄地将死者葬上山岗。就如前段时间,一个与我相距不远的回族老人离去,一点音讯都没有,就悄无声息的抬上山岗,陪伴黄土。当听人说起,我真的还不相信,一个多么慈善的老人,说走就走了。即便是走了,似乎还活在我心里一样。

回族人弘扬,人死了,恪守热死热葬,入土为安。因此,老人的葬礼,低调得无任何仪式出殡。自然我们这些不同教的人是无从知道。不像我们汉族,只要人一死去,就在门前挂一个大喇叭,放些哀乐,告诉大家某某死了。他的子女必将倾其财力,大办丧失。往往丧事就变成了喜事,以狂欢的喜悦来掩盖悲痛!最终还是嚎啕大哭,呜呼哀哉的悲哭!我想,生老病死,如四季更替,生的生,死的死,在轮回里打转。诚然生命以啼哭宣告诞生,又以亲人的悲哭告别于这个世界。因而生死的规则只能面对!谁也不能拒绝生命的诞生!谁也不能拒绝生命的结束!所以当生命逝去无需悲痛,亦如低调出殡的回族老人,入土为安!可当我得知老人离尘去世,感到遗憾,遗憾在老人病痛时没去看望一眼。

我与老人有着相识的缘分,那是我十年前租住老人儿子的门面房,经营机动车配件生意。从那时起才认识老人,并逐渐建立了一份友谊。老人那时就身体不大好,几乎濒临死亡。也许老人是回族,信奉上帝,阿门!对死亡的恐惧并未在意;也许当一个人看淡生死,在无所谓无里生命得到了超然;也许老人顽强的生命力,硬是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老人就是秉着生栖渡清欢的哲理,在病痛折磨里挨到了今天,最终奈何不了生命的期限,必然的死去。当我得知噩耗,真的不相信老人就死了!要不是那天我恰巧途径曾经租住过三年之久的房子,看到老人的儿女们、孙子孙女们聚集一堂(当时我还以为是老人的儿女们、孙子孙女们回来看望于老人,未曾想到老人就这样无声无息默然的离去)。原来是老人归世了,儿女们、孙子孙女们为见老人最后一面,悲痛的从外地赶回来,撕心裂肺般的与老人诀别!真不愿老人就这样的死去,而死去又是每一个人的归宿。老人已安静的躺在孤独的山岗,唯有一捧黄土相伴。

曾想与老人一起相伴的日子,那时我的生意比较清淡,闲着的时间比较多,经常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报道。老人也有这样的爱好,喜欢了解国家大事,媒体新闻,与我一起坐在电视前,边看新闻边唠嗑,道家长里短,说前尘旧事。在老人絮絮叨叨的言谈里,让我更加的了解老人。

老人的命运从小就凄苦,幼小丧父,姊妹三人,跟母亲相依为命。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孤儿寡母的日子几乎没法过。幸好老人舅舅家比较宽裕,经常接济老人一家。虽说有舅舅接济,但还是不如有父亲的孩子。

老人回忆说,那时几乎难得吃上一餐饱饭,经常是树皮野菜、糠菜萝卜、清汤寡水的稀饭,能把肚子填得半饱,就高兴的不得了。因此兄妹们渴望能有一餐饱饭吃,那就是去舅舅家,可舅舅离家有六十多里。而老人是姊妹里最小的,哥哥最大,姐姐第二,老人是老三。哥哥和姐姐走这么远的路到没问题,唯独老人就有点难,但是为了到舅舅家吃上那一餐难得的饱饭,竟然和哥哥姐姐一样,天还未亮就起床,蹦跳蹦跳的向舅舅家走去。长途跋涉的磨难,致使老人的一双小脚全是水泡,老人依然咬紧牙,用小脚一步步从家里丈量到舅舅家的距离,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终于熬过了旧社会,迎来新中国。可大哥当兵去了,姐姐出嫁了,稍大一点的老人就成了家里顶梁柱,与母亲一同扛着生活里的艰辛。

后来老人成家了,生儿育女了。老人不愿儿女们如他小时候一样的饿肚皮,无论如何也得给口饱饭吃。因此老人肩负着家庭,肩负着儿女。然而在大集体,大锅饭,斗笠下面站个人的磨洋工,生活仍是清苦。老人想找门副业,可在大集体,除了挣公分,哪里还有副业可干?为了儿女们能吃饱,老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门前的河里打鱼。白天在队里挣公分,晚上就在河里打鱼。累了就在河圹上躺一会,身上经常被露水溻透得湿漉漉的,冰凉冰凉的。那时年轻,身体好,扛得住。也许,老人后来的病痛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可老人为了儿女们能幸福的成长,咬牙日复一日的在河里打鱼,用低贱的价格把鱼卖掉,换得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老人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含辛茹苦,把儿女们养大,完成了他的心愿,卸下父亲的重责。

老人一生勤劳,就是在他病痛时,我还是能见着老人十分的殷勤,不愿工工整整的坐在那里休息。不是拿着扫帚把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拿着锄头把前后沟渠里的淤泥疏通。总之老人不会停歇下来,把家里弄得一尘不染。也许这就是老人的品行——勤劳。

老人平易近人,性格温和,与人友好。与人相交从不记得和失,即便是被人算计,也是一脸微笑待人。因此老人有很好的人缘,就连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老人也会跟他们建立十分融洽的关系。自然与老人年龄相仿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愿跟老人走动,与老人唠嗑,说家常,聊奇闻轶事。老人用一颗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宽容的心,与人和睦相处。

老人遵从回族清规,信奉真主,一生如一日。每个星期五的中午,老人会戴上那顶洁白的帽子,穿着半旧的衣裤,却洗得洁净如新,挺胸昂头,迈着向往的步子朝清真寺走去。在那里老人可以抛下所有的俗世烦恼、尘世疾苦,忘掉病痛折磨,祷告万能的主,宽恕受苦受难的人!

人应该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不会痛苦。亦如老人,恪守教规,信仰真主,遵从默罕默德。因此老人一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病病痛痛,都不会觉得痛苦。在老人的心里有万能的主,为他指点迷津,牵引着一步步步入天堂。

然而,老人已安详的步入了天堂,在老人的七十多年的光阴里:不长也不算短,一个甲子,接近一个世纪;哭过笑过,苦过甜过,正如那句哲理:生栖亦能尽赏清欢,离尘顺应天命,静赴安然!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