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家乡半世纪的岁月变迁
正文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连日干旱,陕南秦巴地区经历着有史以来最炎热的夏天。我的家乡地处秦巴深处汉水之子——月河沿岸,已足足半月未曾落雨,地面碾土扬尘,蔬菜更似沸水洗涤,耷拉着菜叶子无精打采的贴与泥土之上。庄稼地里更是一派繁忙景象,不是收割的忙碌,而是一场勤于旱的较量,一场生与死的搏斗。凡是有水的地方,都会传来一阵阵轰隆隆巨响,一台台抽水泵潜卧于水中竭尽全力吞噬着几近干涸的河水,一条条白色塑胶长龙由水源处一直延伸往各块庄稼地里,一点一滴滋润着这片燥热的土地。

因久旱少雨,发电站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供电局发来限电通知,时不时断电,在这个炎热的夏季,缺电少水无疑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心情因天气燥热而坐立难安,突然想起老屋旁边的小巷子,心头掠过一丝欣喜,手握小蒲扇向老屋走去。老屋是一栋坐西朝东的土胚房,距今已历经三十多年风雨洗刷,珍藏着我童年·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老屋旁边有一条约莫一米多宽的小巷, 与老屋同一个方向。正东面一大片水稻田,后西面一大块菜洼地,菜洼地旁边有一条小河。夏天,河风穿过小巷吹向稻田,稻田泛起一片片绿波,绿波翻滚扬起阵阵稻风,稻风与河风相互冲撞挤压,激起一股更强大气流,气流在小巷间转换流通,为邻里家人送来一个个清凉的夏天。那时候我们在巷子里看书,讲故事,玩纸牌,踢石子玩的不亦乐乎。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新房子里安装了风扇空调等降温设施,大伙儿便很少再去小巷,除了母亲偶尔去自留地路过之外,其他已无人光顾。

当我再次走进小巷的时候,呈现在面前的是一片狼藉,小巷四周杂草丛生,道路中间的泥土也被常年的雨水冲洗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因经久未拾掇,已少了当年的平整洁净,热闹沸腾,摆在眼前的是一片废墟遗忘。矗立于巷子中间,闭上双眸,屏住呼吸,想再次重温那童年幸福,寻找记忆力的清凉,然矗立许久,也未曾感受到一丝丝凉风,心中不免有几分失落。母亲走过来说,再也不会凉快了,水稻田里建起了那么多移民搬迁高楼,风吹不进来了。听了母亲的话,陷入一片沉思,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号召,村政府积极响应,沿路大面积整合土地转手开发商,昔日大片大片的水稻田被钢筋水泥所掩盖,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新村一夜而就,崭新的容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老百姓告别生我育我养我的土胚房,纷纷住进了新家洋楼,过起了城市般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内心深处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至于究竟少了什么,也没人说的清楚。

母亲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你可以去桐寨沟玩玩,那儿现已开发成生态休闲地,风景好,环境也舒适。吃罢午饭,带着孩子邀约上几位年好友,骑着轻便电瓶车一路向桐寨沟奔去。说起桐寨沟,这里我先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桐寨沟位于陕南秦巴深处凤凰山之半腰,海拔五六百米。这里常年青山苍翠,绿水萦绕,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质以及多种名贵中药材,金银花,野生湿菖蒲,何首乌,罩顶红,......等等数不胜数,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山涧清水潺潺,更是野生动物娃娃鱼的安逸之家。

大伙一路逶蛇入山,上山之路虽逶迤难行却也光滑平整,一路水泥路面直达山顶。没多久,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这在十多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如若沿山路步行,以我们的速度估计半天也难到达,而如今我们仅仅用了不足半小时。进入生态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欢腾热闹景象。由入口到山顶需历经三道河流,而每一道河流里都是人山人海,有在河边浣洗衣物的年轻少妇,有光着膀子在水里戏耍游泳的小伙子,也有高高挽着裤腿在河里摸鱼捉虾的小孩童,还有烫着卷头发在河边给宠物狗狗洗澡的贵妇人....花花绿绿,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河水清澈见底,晃动着一张张欢快的笑脸,难以抗拒欢快的诱惑,迫不及待跳入水中加入嬉戏的阵营。

话说,三十多年前,此地也曾有着如此繁荣热闹的景象,甚至还尤为过之,只是三十多年前的人们没有现在这般轻松,悠闲,自在。经常听闻父亲提起自己年轻时代的生活,每每看到孩子们不好好吃饭,不爱惜食物时,父亲总会语重心长的讲述那些有关于桐寨沟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的桐寨沟未经开发,也没有直达山顶的水泥路面,有的只是一路荆棘坎坷。六七十年代,历经文化大革命,筑田造坝,大批城镇知识青年下乡接受中下农改造。天之骄子的他们毅然放下手里的笔杆,以瘦弱的臂膀扛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桐寨沟便是他们生产驻扎地之一,他们在这里勤勤恳恳,风风火火掀起一股生产浪潮。原本一片荒山的桐寨沟在他们的手中魔术般转换为一座青山绿水的富饶之地。而同年时代,在城镇郊区居住的父亲一干人,由于洪荒干旱等自然灾害,加之生产队里部分人投机耍滑,不好好做事等原因,致使生产力严重下降,其中几年,父亲同辈人们都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很多老人为了调节家里口粮,减少吃饭人口,便早早将自家女儿以娃娃亲的方式嫁到临近的深山里,那时候的大山是人们眼中柴方水便的富饶宝地。我家姑姑便是以娃娃亲方式嫁入本地的一处深山,以至于年少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三通便利的城镇姑姑为何会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直到后来从父亲的故事里,虽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才体会出那个年代的心酸。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土地下放的每家每户。有了自己的土地,大伙儿不再拈轻怕重,盘算着如何偷懒,个个起早贪黑忙碌着播种除草,尽心尽力经营着自家的责任田。生产动力提起了,种植产量也跟着提升了许多,每年除了上交的公粮以外,还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得了温饱又思钱财,渐渐的,大家不再满足眼前的生活,揣摩着手上再有点零花钱就好了,于是农闲之余,年轻力壮的姑娘小伙子们便打起了桐寨沟的主意。

每天不等鸡打鸣,汉子们便各自揣上两个干巴巴的黑馒头(那时候小麦没有像现在这般机械脱皮精细加工,大多都是石磨撵制,因此蒸出来的馒头黑黄干瘪),抄起扁担绳子,手握砍刀朝桐寨沟走去。漆黑的夜幕下,起初是一人·二人,三人....随着天幕的越发光亮上山人也越来越多,大家一路攀爬前行,一路挥洒着手里的砍刀斩荆披棘。凌晨,沿着砍出的路进入大山,傍晚时分又担着沉甸甸的柴木沿路返回,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着,累了就原地歇息片刻,吼上几句信天游,或者来上几句荤段子苦中作乐,渴了找一处干净水源喝个够,饿了便拿出自己的干粮啃上几口,日子虽艰辛却也快乐着。回想着父亲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鲁迅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世间原本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自然就有路了。”是啊,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么!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沿海城市的大力发展,打工浪潮的掀起,大伙再也按捺不住那颗悸动的心,纷纷背起行囊加入打工行列。从此之后,桐寨沟的小道上便少了嘻嘻哈哈苦中作乐之声。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退耕还林,移民搬迁等一些列新政策,大山里的村民也大多都搬出了大山,仅剩寥寥几位不愿出山的耋耄老者居住旧院,而他们最多也是时常坐在自家的竹林小院里仰望群山叹息。

如今, 宁静的大山又活跃了起来,只是曾经的荆棘小道换成了今天的康庄大道,曾经的赤脚布鞋也换成了摩托汽车代步,面对家乡半世纪的几经蜕变不禁感叹,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渺小的我们永远不知道前面的路会怎样,也不愿费尽心思去揣摩,去杞人忧天,唯有顺其自然,顺势而生........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6: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