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出祁连山的天津小女孩 |
正文 | 走出祁连山的天津小女孩 张博学 一一读<<我的知青生涯>>、<<留学新西兰>>写给作者的叙旧文字 <<我的知青生涯>>、<<留学新西兰>>是一个最初为天津知青、后来为农建十一师工程兵、挖煤工、十三团团部中学英语教师、再后来为一所大学的系党总支书记、英语系副教授的作品。作品在美国华人杂志率先连载,引起很大反响。国内尚无正式出版。我作为作者40年前的同事,在国内先睹为快,读了电子版。于是写下下面的文字做为叙旧,并分享作者的创作快感和成就。也把这两个作品推荐给曾经的知青,回首不堪回首的往事。 行走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的人,一般都是当地居民和匆匆来去的旅人,还有零星的地质工作者。凡是异地人长期生活在祁连山下,必定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 最早跋涉在祁连山下的外地人,从历史上看有这么几种:一是中东和欧洲的商人,他们是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上贩运中国的丝绸。二是根据有限零星的历史纪录片段,汉朝有一支战败的没办法西撤的古罗马军队一直向东方逃亡,被汉朝军队俘虏后安置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东段的永昌县城东南角,驻地取名骊靬城。居住此地的居民长相酷似欧洲人。现在这里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旅游热点。三是30年代后期,红军西路路军在祁连山中、河西走廊与敌人周旋后全军覆没,少量幸运者流落当地。 大规模外地人长期在这里出现和生活,只有以上三种历史背景。 那么,一个「走出祁连山的天津小女孩」,是怎么到达这里的?是骗子从天津把她骗入祁连山,是人贩子把她贩卖到祁连山,抑或其它原因流落祁连山?都不是。她是被政治裹挟到祁连山,是被意识形态贩卖到祁连山的。但在正统的说法上她是背叛自己的家庭自愿走进祁连山的。还有那个「军垦战歌」起了帮凶的作用。 一个天津小女孩小到什么程度?初中二年级女生,十五、六岁。难道不是小女孩么? 一个小女孩在学校受到政治歧视,连一些并不明感的学习兴趣小组都不许参加。怕她将来会泄漏党和国家的秘密。她受到共产党干部子弟的排斥和孤立。一方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一方是"老子反动儿混蛋"。她属于后一方。父亲在美国留过学,国民党撤退台湾时特务威逼他去台湾,否则全家性命不保。恐惧之下带全家去了香港。1952年带着一腔爱国之情回大陆。结果"美蒋特务"等各种罪名加在头上。初二小女生忍受不了家庭出身不好在学校受的歧视,决心和家庭决裂,决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证明自己是爱党爱国的青年。为了转走户口,让红色家庭出身的同学到自己家中上纲上线威逼父母同意她迁移户口去祁连山下,河西走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于是一个小女孩就来到祁连山下,河西走廊。需要说明的是,小女孩是1966年到河西走廊的,那时候还没有强迫性去农村接受再教育的政策。强迫性上山下乡是小女孩下乡两年后的1968年底才开始的。 当然,小女孩不是只身来到河西走廊。她是随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天津知青队伍过来的。从那时起,祁连山下,河西走廊的千里戈壁滩上,就有了大批天津知青组成的建设兵团的几个团场和下属的营、连、排的"地窝子式天津城"或"天津村"。 河西走廊的永昌县是否真有一个罗马城在汉唐以后存在,历史的证据不充分。但永昌县地界中有一个农建十一师十三团,下辖六个营。一营、五营、六营、团部和师部就有大批天津知青组成。实际上在永昌县境内形成了多个"天津城"或曰"天津村",到处是说天津话,按天津时尚穿戴的人。亘古荒野,迎来天津新主人。 这批天津知青到达河西走廊,接着就是生活的严酷考验。睡地窝子,戈壁滩上修水渠,嘉峪关城楼下挖管道,昌马水库建大坝,祁连山中挖煤炭生活工作异常艰苦。从祁连山东段的武威到西段的玉门关,千里河西走廊与祁连山的夹缝中留下了她们的足迹。 她们的待遇比汉朝俘虏的古罗马军团的罗马军人差了许多。罗马俘虏有城堡住,有牛羊吃。但是她们没有。天津小女孩和别的知青一样,吃不饱。定粮标准常常提前吃完。于是就饿肚子,开饭时因为没有饭票,就在开饭的工地上躲的远远的。收工后饿着肚子蒙头大睡。 她们的待遇和她那个在祁连山搞地质的天津老乡没法比。那个天津老乡大学毕业,本科生的工资63元,还有地质队的野外补贴和特供。最反差的是那个搞地质工作的天津老乡在祁连山工作属于锻炼中的镀金,以后可以升为工程师,地质队长,地质局长,地矿部长,直至国务院总理。 这个小女孩的前面,除了证明和自己的家庭已彻底决裂,她已经挤进无产阶级的行列这个"前途"之外,她没有其它任何的前途。她最有可能的奋斗结果可能就是红军西路军失散女兵的结果:沦落为当地农民的妻子。她则沦落为军垦战士的妻子祖,祖祖辈辈变成河西走廊人。河西走廊的风沙会送她个非洲脸,强烈的紫外线会送她个"红二团"。双手粗糙,弯腰驼背,鼻涕邋遢,目光呆滞,语言迟钝,甚至语音被当地语音通化,说话全是四声调,恶狠狠的,由天津人彻底脱胎换骨为一个土著河西走廊人。河西走廊的当地人讲的是汉唐方言,穿的是明清服装。也就是说这个天津小女孩或者她把历史打的倒退上千年,或者历史把她打的倒退上千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972年,我在西路军全军覆没的高台,见到几个流落为当地农夫妻子的四川籍女红军,她们的变化就把历史打回上千年,穿着汉唐的羊皮衣服,讲着当地的土语。神情木然,语言迟钝,完全当地人的样子。这个天津小女孩有多大抗变或抗同化能力会保持自己是个天津人? 我给这个天津小女孩假设了一条最理想的逃生路:跟着长相英俊的中东、欧洲商人私奔!我母亲讲,她们年轻时编织毛衣毛裤,还有褐子(生羊毛手工纺织的粗毛呢),都被波斯商人收购了。可见30到40可年代,丝绸之路依然活跃着波斯商人。49年国门一闭,中东和欧洲商人就绝迹了。否则,跟着富商逃往欧洲,不仅践行了家庭里通外国的特务罪名,而且从此脱离苦海,跟西方丈夫合作,赚它27亿美金,过上富可敌国的生活!这毕竟是个假设!这个假设吻合了后来知道的云南知青向缅甸逃生! 这个小女孩在祁连山下打了八年抗战,由酒泉转辗到嘉峪关,由嘉峪关转辗到玉门,由玉门转辗到马踏飞燕的故乡武威,再由武威转辗到汉朝安置古罗马军团的永昌,始终行走在千里祁连山下,扛着镐头挖渠,拿着铁锹翻地,一直到钻进祁连山挖煤,成为一个煤黑子,干的始终是牛的活,吃的始终是马的料。 这个小女孩在绝望中做了一个"贯偷"。做"小偷"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她没有偷钱偷物。也没有偷情。她偷了一种叫English的语言。可惜,她没有偷成一个窃国大盗。她偷偷学习英语。担惊受怕。终于她偷盗英语的劣迹被指导员发现。她不仅没有挨批评,反而受到表扬。这是一个看清历史发展轨迹的指导员。对她来说,就是遇到的第一个大贵人。指导员推荐她到团部中学当紧缺的英语教师。于是她走上中学讲台。普罗米修斯偷火救了人类,小女孩偷英语救了自己。虽说她有可能80年代大返城回天津。但回到天津已是大龄青年,许多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住房,日子比河西走廊还难熬。她一偷,就偷出个大学教授,至少衣食无忧,有尊严的活着。至多,发展空间的伸缩系数就大了。 40年前的1974年,我和这个小女孩有幸成为同事。她教英语,我教语文。多人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她拼命学外语。每天晚上,她跟着收音机读外语直至凌晨。那时候我是光棍。办公室也是我的宿舍。我最不欢迎她在我兼宿舍的办公室学到深更半夜,影响我早早睡觉。但一排书柜做隔墙,倒也井水不犯河水。任她在外边学,我在里边鼾声正浓。她的刻苦和我的懒惰就在一柜之隔。她住的是四人宿舍,显然没法学习。只好来办公室。 那时候,学校自己建校舍。要按规定数量脱土坯。她一个女孩子,挽着裤腿插在泥中,满身泥巴。俨然一个受苦人。 这个小女孩在祁连山下一共打了12年抗战。命运终于打白旗投降。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天津小女孩金榜题名,走出祁连山,走进甘肃师范大学。从此女孩插上翅膀,我和女孩也无任何瓜葛。后来知道她做了兰州师专(兰州城市学院)的高校教师,期间她和她爱人请我们当年在一起的教师在友谊饭店吃过一次大餐。 40年后的2014年,我在北京的家中接到分别40年的天津小女孩的电话。一通叙旧,格外亲切。此时她已是高校英语系退休的副教授,并担当过系系总支书记,是一个栋梁级的人才了。 这个小女孩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寄给我两个中篇。一个中篇叫「我的知青生涯」,另一个中篇叫「留学新西兰」。并请我提修改意见。我以叙旧的情感读完了这两个中篇。感觉写的都非常精彩,前篇带着河西走廊汉长城的残酷美,破烂美。后者充满异国风情,让人置身新西兰的自然美景,可读性很强。但严格说我是河西走廊的土著居民,地地道道的河西走廊农民,怎能冒然给高等院校教授提修改意见。好的是我们都把双方的身份退回到40年前的团场子弟中学,那时我们都是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团部中学的兵团战友。于是我冒然落笔,写下下面的读后感觉: 1、非常吸引和打动人。按您在自序中的说法,大人物的历史自有人写。您是在写草民自己的历史,以补历史的空白处,所以严格遵循真实的原则。正因为真实的写作立意,所以所写内容真实感人。不论是和家庭决裂出走用"阴谋"的方式逼家人就范迁移户口,还是女知青的尿床,男女知青因吃高寒作物青稞面后的轮番放屁;不论是徒步回连队途中遇鬼或遇狼的毛发倒竖和毛骨悚然,还是批斗会上的残忍凶狠和整体上阶级斗争的惨烈;不论是生活的不可想像的艰辛,还是鲜活生命的消失,都写的跌宕起伏,让人真实可信,找不到杜撰的痕迹。特别是刘玉兰吃安眠药自杀,张光瑞在宿舍被不明情况炸死,冬瓜的卧轨自杀身体被压成两截,翻车事故中六条生命血肉模糊的残破消失,让人沉重的喘不过气来。 2、写作方法自然朴实流畅。您写的是小人物的历史。历史不需要润色、夸张、修饰;不需要意识流,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虚构情节,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辞藻。文章如实叙述,娓娓道来,笑处笑,哭处哭,忍处忍,放处放,一切内容都显得得体,即使政治学习会场因吃高寒作物青稞面而屁声连天的臭味也变成了文学的香味和美学的意境。符合您写历史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3、作品会在同时代同龄人中产生极大共鸣。文中所叙述的政治气候和人的无知或人被逼迫所产生的人的政治激进和狂热以及由此产生的野蛮残忍,在天津大城市和甘肃小县城以及小单位甚至农村生产队都是一样的。您在天津女中遭遇的极左表现在全国任何角落连口气都完全一致。我们都是过来人,一读您的文字立刻能和自身周围对号。中国人的政治特点是鹦鹉学舌。北京的鹦鹉一学舌,全国的鹦鹉一个腔调。你写的内容属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节,不同地域中的共同现象。所以引起共振共鸣是肯定的。 4、我对您作品有特殊共鸣。除了同龄人的共鸣,还有河西走廊人的独特共鸣。一个16岁的天津小女孩,到河西走廊经历那样的艰苦,即使对我这个河西走廊的土著民也是异常艰辛的事。另外,您把祁连山写的那样美丽,把为修渠而毁坏长城写的那样遗憾,也让一个河西走廊人读气来倍感亲切。 5、作品反差大对比强烈。天津沿海城市与戈壁滩的反差,世家少女与近乎流放命运的反差,善良人性与激烈阶级斗争的反差等都形成情感冲击波而冲撞人心。 6、作品呈现的是含着眼泪的笑与笑中含着眼泪。告别天津眼泪是底色,微笑是假象。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微笑是底色,喜或悲的眼泪是假象。作品的主题歌自始至终是含着眼泪的笑,唱着歌的哭。悲剧是文学的强大生命。没有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不会成为好的作家。灾祸成就了您的后半身。感谢上帝苦你心志,劳你肌肤。 7、提几条重要意见。(1)文章的结构需要做小的调整。把「初为人母」调整到倒数第二篇。(2)单独劈一小题,放最后一篇。叫「金榜题名」张扬了些,叫「榜上有名」中性了些,就叫「名不落松山」有幽默感,专写拿到录取通知书,并以此结束「我的知青生涯」,结构会很完美,以悲剧开始,以喜剧结尾,以眼泪开始,以微笑结尾,紧凑而严谨。(3)前边再嵌入一节,或从原内容分割出或充实出一节,叫遇到贵人,或知遇之恩,专写走进教师队伍,这为您顺利走进大学做顺理成章的铺垫,让人感觉一切发展都合乎情理。 8、「留学新西兰」也两口气读完了。非常好,异国风情跃染纸上。即使读名家的这类作品,也不过如此。所以属于成熟的作品。您驾驭文字的功夫很深,描写很精彩。如果我作评论,属于鲁班门前弄斧头,所以不做评论了,拜读就恰如其分。 我很高兴为您写个东西助兴,但不能叫序,也不能叫评论,类似读后感的形式写。我没有作序、作评论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都没有我的位置。我只能以特殊的河西走廊人,建设兵团战士,十三团中学同事的身份,写个东西,并借您作品的边角,留下我的名字。文章题目初定为「走出祁连山的天津小姑娘」。谢谢您对我的看重。 天津小女孩作品的精彩内容和细致描写不可能全面概述。希望读者读完我这块小破砖的引子,认真去读那俩块温润美丽的大玉。相信读她的真实叙述,一定会被读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夸大虚构杜撰的文学垃圾更有滋味。我写这话,并非说小女孩的作品超越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顺路借助"小女孩"的平台,揶揄了一下那个让民族蒙羞的大奖得主。读读外人的获奖辞,就会理解国人的愤怒。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的洪水消退了,远去了。当年被洪峰巨浪拍打的晕头转向的英俊威武的小伙,美丽漂亮的姑娘,都沉积在洪水消退后的像断垣残壁般的生命中。她们被满头白发覆盖。诉说不尽的委屈和苍凉。历史并没有超越历史的历史法庭审判历史的对错。她们向谁投递诉状索要自己的青春损失费?就像一列历史的列车翻了,当第二辆历史的列车开过来救援的时候,她们已经丧失了最佳救援时机。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来不及抢救了。「只有我的知青生涯」记下她们的心酸和眼泪让后人了解小人物或者一介草民的历史了。"小女孩"的作品,不仅是知青文学,也是知青历史,而且不是知青野史,是知青正史的重要组成。 严重的问题是历史的列车在不断发生交通事故,总不能平稳运行。我开过拖拉机,知道左右两个轮子不能失衡。可惜世人不清楚我驾驭破拖拉机的技术!也没有驾校允许我考一个合格的驾照! 2014年7月12日于北京寓所张博学(本文作者为原河西走廊农民或兵团战士)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