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峰印象 |
正文 | 巍巍九峰山,舒展着粗犷的笔触;滔滔湄水河,饱浸着浓厚的墨润;它们在湘中腹地勾勒出了双峰这块神奇的土地。 双峰县是以山命名的,全县有四分之三的山岗丘地,与其说是农村,还不如说是山村更为贴切。这里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势态磅礴。衡山山脉自东往南,龙山山脉由西向北,宛如两条腾舞的巨龙簇拥着千年古城,使双峰县域呈现出一派双龙献珠的图腾景象。 十八年前,我来到这个县城一直从事着新闻工作。每次出去采访,当地人都会如数家珍地向我述说着双峰山山水水的神奇传说。 双峰山多,但都不是很高。当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年拍电视专题片《曾国藩故里行》时,我曾登上海拔818。8米的第一高峰—紫云峰。山峰峭壁秃顶,巅峰有两块巨石兀立其上。导游告诉我,宋神宗熙宁年间,有黄氏二仙女修贞于此,百日升天,两巨石就是她们的化身。 《双峰县志》上记载,双峰县的县名,是因为县城中心城镇—永丰镇南面有双峰屏立而所取。我却在想,若以这第一大山第一高峰上的二仙女化身石作为命名的依据,也许更富有传奇的色彩!而今,紫云峰留给人们的印象仅仅是第一高峰而已。当年修建的仙女殿,眼前只剩下残垣败迹,它与山峰秃地相生相惜,一起繁衍着凄凄凉凉的故事,又仿佛在诉说着那场空前的几近毁灭性的破“四旧”运动的洗劫。 在双峰,真正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九峰山。它是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由飞形山、铁钉寨、双乳峰、正托峰、新亭子、鸟飞山、木鱼岭等九峰成笔架形排列,千年古刹定慧庵、天作地合连理树、观云望海揽胜台、喜迎贵宾五巨松、神龙吐水清泉岩、姿态迷人美女峰等数十处景观和云雾毛尖等特产,使这里成为了省级森林公园。 九峰山下出生的朱紫桂,就是经营这山上的茶叶而发迹成为“湖湘巨富”的。1927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经来到双峰县永丰镇调查大革命的情况,她在《永丰的革命》一文中这样写道:“在结束永丰的故事时,我的眼帘上映入了三四幅图画……小道尽头是个小茶村,姑娘和妇女们挤在小棚屋里包装茶叶”。安娜笔下“姑娘巧手包茶叶”的情景,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正托峰是九峰山的最高峰,山顶有一个四角形单檐的了望台,颇具古建筑风格。登台远眺,整个双峰象一片硕大的珠光闪耀的荷叶,青黛连绵的群峰为叶边,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大大小小的河溪是叶脉,曾国藩故居、洛阳湾古塔、水府庙库区、雷峰山寺院等景观似晶莹露珠点缀其间,湖光山色,相映成画,浓淡相宜,栩栩如生,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遗憾的是,风光旖旎的九峰山却错过了皇帝的青睐。双峰县走马街镇有一座梅仑山,是秦始皇移南山建长城时遗落在这里的。宋代时期,梅仑山脚箭楼同德村的王氏家族,曾有百人中举,出过48名朝廷命官,成为名噪一时的“文人之乡”。民间还传说,明代正德皇帝游江南时,曾慕名微服私访此地,被梅仑山下半边街的风味小吃所迷住,于是下马品尝并留宿了下来。第二天清早起来,御马却留恋那梅仑风光,早已脱缰逸去,半边街因此也就得到了“走马街”的美名。 数百年来,当地老百姓深受“耕读为本,工诗擅画”的文风熏陶,沿袭着厅堂挂字画、新年贴春联、送礼送对联的传统民俗,形成了“三岁孩童会写字,八十老翁是画家”的本土特色。村民以写得一手好字为荣耀,擅长书画者被尊称为“先生”,漂亮姑娘也总喜欢将含情秋波投射给那些精通书画的小伙子们。现在,走马街镇书画爱好者有3500多人,近150人加入县、市级书画协会,50多人加入省级协会,10多人加入国家级协会。现代花鸟大师王憨山、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朱继峰,都是从梅仑山野登上艺术高峰的。2007年,这里还被评为了“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说起双峰人对中国的影响,从荷叶山冲里走向清代政治舞台的曾国藩,算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犹如一颗晶莹的露珠活跃在双峰这片荷叶上,并使之富丽堂皇了起来。 身为农家子弟的他,攀越着双峰第二高峰铜梁山崎岖的山间小路,走出山门求学,步入仕途做官,成为晚清权倾朝野的中兴第一名臣,同治皇帝还钦赐“勋高柱石”的御匾。有人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近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完人。也有人说,他是封建社会最忠诚的卫道士,镇压农民运动最残酷的刽子手。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在我的眼中,曾国藩只是一个深透领悟了大山本源的平凡而又非凡的山里人。 山是有灵性的,既以伟岸之势令人敬而生畏,又以虚怀之形让人深不可测。曾国藩常常以山寓意,或记录人生,或抒发情怀。初涉官场的他,曾经也有过“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的浪漫情结。但是,同僚的相互排挤、朝廷的无端猜忌、战事的屡屡败北、皇帝的冷热无常,令他无时无刻都身处于“高爬、低走”之间。于是,他悟出了“做人既可以往高处爬,也可往低处走,爬高是为了实现志向,走低是为了保护自我”的生存哲理,并时刻以“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来修心养性陶冶自己,从而达到了“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的最高境界。细细想来,曾国藩的一生,不正是那大山蜿蜒起伏刚柔有度的最淋漓尽致地演绎吗?! 如果说曾国藩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思想,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的话,那么从双峰县永丰小镇走进中国革命大潮的蔡和森,就是一位立志改造中国、探求革命真理、最先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全力倡导“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中国与改造世界”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理论家宣传家了。 每次走进蔡和森同志纪念馆,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对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肃然起敬。宽阔的蔡和森广场正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群雕塑像。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阳光的衬映下,熠熠生辉。屹立在中间的蔡和森,深邃的目光仿佛在洞察着世界的风云,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羸弱的身躯上留着西式的发型,穿着修长的西服,扎着整齐的领带,充分反映出了他要用先进的思想冲击和改变旧中国的个性和信念。 《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的九个金黄色大字,临摹于毛泽东的行书手迹,既寓意着被杨昌济先生称誉为“救国二子”的两位中国革命领袖的深厚感情,更凸现了毛泽东对蔡和森高度评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蔡和森虽然身体瘦弱,但有着大山一般的坚韧意志。他以“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满腔激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变中国,拯救民生”的奋斗征程。在湖南,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民学会的进步团体;上北京,参加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赴法国,接受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回国后,办《向导》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反列强领导震惊中外的上海“五卅运动”。36岁那年,蔡和森临危受命前往广州开展重建地下党组织工作时,不幸落入反动军阀的魔爪。面对四肢钉在墙上刺刀戳烂胸脯的酷刑,他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用热血和青春在中国共产党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蔡和森等革命先驱毕生追求的“民众生活向上”的理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从上瑞高速公路进入双峰县,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群峰衬托明珠的现代性标志物,她象征着双峰的特色,更标志着双峰的崛起。顺着迎宾大道走近县城中心,高楼大厦与宽敞马路错落有致、广场园林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亭台楼阁与霓虹彩灯交相辉映……诗情画意的情景顿时跃入眼帘,一下子就让您感受到时代进步的气息和现代都市的风情。可是此时此刻,又有谁能想象到过去双峰的街容市貌,却只有天青街和复兴路两条六米来宽的“猪肠子”似的街道呢。 双峰是一个农业大县,在以农耕文化为根本的历史长河中和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生产百强县”、“中国乡镇之星”、“中国辣酱第一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农机之乡”、“建材之乡”、“教育明星县”……一块又一块金字招牌,确实给双峰人戴上了引以自豪的光环。但是,大山也封闭了双峰人的视野。经济发展象老牛耕田一样慢吞吞地爬行着,人们除了通常的“种田吃饭,养猪过年”的生活方式之外,小五金刀具、小塑料制品、小农机产业等作坊式的手工业,也只能让他们长期滞留在“小商谋生,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状态之中。 说起双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是走过了一段非常曲折和艰苦探索的路程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建设事业的兴起,全县16个乡镇都掀起了以开办小型水泥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的高潮,并且形成了与煤炭、石膏、农机等传统产业并驾齐驱之势。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后获得了生产自由的农民,都被这一从未见过的市场经济新现象吸引了过来,有钱的投资,无钱的卖力,使民间资本和劳动力实现了再增殖。 那时,我刚刚调来双峰。也许是我以前在省属大型水泥企业工作过的缘故吧,自然对石头产业怀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一天,我随县委书记到一家年产量才几万吨但在县里却是最大的水泥厂去采访,厂房内的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一台原料粉碎机和一台水泥球磨机,原材料都是工人们肩扛手提送到机器里面去的。我迷惑地问道:“这就是水泥厂吗?”书记笑了笑说:“你可别小看它哟,它能让山上的石头变成金蛋呢!” 说实话,这些县办的乡镇办的水泥企业,在当时的确是红火了一阵子的。但是好景不长,简单化的生产规模毕竟经受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没过几年它们都熄火停产了。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付出的劳力得不到报酬,农民们看着萧条的厂房和瘫痪的机器,一个个无可奈何地叹息着。 “点石成金”的典故,说的是晋朝时期有一个县令叫许逊,他见年岁不好致使农民收成甚微,就施展道术变石头为金子,帮助老百姓缴清了拖欠的赋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双峰人,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找到了“靠山吃山,点石成金”的途径。2002年,国内第一家在境外挂牌上市的安徽海螺集团,看上了这里的大山看中了这里的石头,投资5。6亿元建起了大型水泥企业。它不仅让双峰这条老黄牛走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且还改写了双峰有史以来没有大工业的历史,使双峰这个年税收收入只有1亿元的财政穷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乐呵呵地说,这才是真正让石头变成了金蛋呢! 春光早早地拨开云层滋润着大地,冰雪渐渐地融化解体形成了暖流,顺着峡谷山涧欢快地流向了湄水河。双峰县城更是沸腾了起来,“富厚双峰”这个诗一般的意境,成为了全县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为生机勃勃的春天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富厚”一词,取自于《后汉书》“富厚如此”之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诠释与向往。曾国藩将养育他的旧居命名为“富厚堂”,祈求着家乡子孙后代富厚美满。蔡和森将“民众生活向上”为己任,憧憬着中国受苦大众生活幸福。今天的双峰人,正在延续着曾国藩百折不挠的博大胸襟,继承着蔡和森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凭借着中部崛起的良好契机,依托着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发挥着昂扬向上的大山品性,建设着社会主义的崭新农村。我有理由相信,一幅绚丽多彩的“人民和谐、生活富裕、环境幽雅、事业昌盛”的富厚画卷,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十分耀眼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双峰电视台 游延年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