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34史诗剧《鏵龗虅鮄》灵龙飞燕 |
正文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嘉瑞五种,又称“五灵”,分别为“麒麟、凤凰、龟、龙、白虎。” 龙,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被尊为华夏之神。传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五灵之一。《易经》有云:“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后来用于比喻君主。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因此,用龙纹装饰的各类器物为帝王们所专用。其姿态之美,生动可爱,成为人们思想中的崇拜物,加上神话传说的渲染,又被当作最高级的祥瑞。《瑞应图》:“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也,神灵之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长能短,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鱼,则应和气游于池沼。”《孝经授神契》曰:“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这里又把见到龙和君王的品德联系在一起。 《战国策?楚策四》:“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丘山。”黄帝,是我国的人文始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有人却提出了惊人理论,黄帝,竟然是外星人。那么,有证据么?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史记》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黄帝用在首山采集的铜铸成了一个鼎,鼎成了“龙”就出现了。这个鼎这么神奇,难道它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不成。很可能是这样,那个鼎就是个类似电台之类的东西,黄帝把做成之后就向他的同伴发信号,结果“龙”就来了。黄帝是外星人?那么这条“龙”又是什么呢?很可能是一架雪茄型飞碟。熟悉 UFO 的朋友都知道,飞碟分两种一种是碟型的,一种就是雪茄型的,1870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华盛顿山(Mount Washington)顶拍摄的那个最早UFO照片就是雪茄的形状。雪茄型的飞碟的样子跟火箭有些类似,说到底就是多次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但比现在的火箭要先进的多。它使用的动力可能是核能或其他一种能源,否则司马公就该加写一句“龙吐火而下”了。再看下面,“有龙髯垂胡”,龙胡子垂下来了,其实是飞碟的支架下来了。大家看电视电影里的飞碟在降地之前都是先垂下它的支架。黄帝和他关系很近的七十个人就上了飞碟,这七十多个人估计也可能是外星人。“龙乃上去”,飞碟关门开始起飞了。再看下面,“余小臣不得上”,其他的小臣上不去了,因为飞碟的门已经关了。“乃悉持龙髯”,上不去,那些小臣就都抱住了“龙髯”--也就是飞碟的支架,希望借此跟黄帝一起升天。“龙髯拔坠”,飞碟起飞支架自然也就收起来了,那些小臣也自然就掉下了。你看司马公用了一个“拔”来形容飞碟收支架的情景,多么形象。其实黄帝进飞碟之前很可能已经和那些人说清楚了,叫他们不要跟着,不过黄帝一进飞碟,他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不过飞碟飞的也不高,还有不是那种喷火起飞的,否则那些人的小命就都没了。“坠黄帝之弓”,黄帝见他们这样,就从飞碟的窗口丢下一把他以前用过的弓,让他们以此留个纪念。唐尧时期出了一件奇事,一群外星人驾驶宇宙飞船来到了地球。据晋《拾遗记》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用科学的观点看,这是一艘空水两用飞船(浮于西海);飞船上还有电器照明设备(查上有光,夜明昼灭);还可以调节照明亮度(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这飞船在四海做环球旅行,十二年绕一圈,好像外星人来地球游玩(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这船可以行驶在星月之间(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船上有一些穿着航天羽绒服的人(羽人栖息其上);外星人每天都要刷牙(群仙含露以漱);后来船没有再来(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但人们一直传说着它(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太朴稽首谢教,复进盲曰:“西方有一道人,号曰桓芝,居上清中岩,又曰上清太卫真人。道德渊徽,法力无量,专以教化为事,都称为玉晨大法师。中皇时,中条玄女首受玉笈灵文,后有峨眉镇元子习其丹书宝篆。凡遇有缘好学请问疑难者,不吝训诲。曾降荒山,高谈至理。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皆到,如此神异,亦为稀有。”二真转念:“得与一会甚善。”忽见西南有一朵绛云电飞而至,现一位道者。太朴迎之曰:“法师至矣”。二真未及启口,玉晨曰:“上真、天王,劳待久矣。恕道末不恭。”二真讶其灵通,皆稽首起敬。坐定,元始曰:“闻道兄法术高妙,不惮诲人,固为至愿。但其中有正有邪,岂能预测?苟借为乱阶,何以御之?“玉晨曰:“择人而授,近于固执。我惟广大法门。”黄老曰:“道友百八大法还是亲身探索,或从高上秘传耶?”玉晨曰:“道末生于天皇前,静夜独上天封大湖山,仰观俯察,知造人中有大道光。自餐霞吸露,采炼精神。久之可以遐举。役召鬼神,细审六甲五行,能生克制化,随心运用。以六六之数曰天罡,罡刚也;以八九之数曰地煞,煞杀也。汇成三帙,总名天书。”探笈中玉函,出书三卷,金简丹书,云文雷篆。每条下分注神符灵咒,作用之道。上卷天罡三十六法,中下二卷,地煞七十二术。黄老曰:“道法虽好,恐流传日久,一为奸佥者得之,则侮世殃民。至此欲恐惩其非,不无多事?”玉晨竦然曰:“立法本欲引人入道。如上真言,反是导人入邪矣!追悔无地。但传授颇多贻害后世奈何?”元始曰:“速当严慑高徒辈,不可妄传一人,匪类异类,尤宜慎诸。”玉晨曰:“百八小法,幸百破制。地煞破之甚易,天罡制之略难。今当严谕小徒,谢绝学者,秘而弗传矣。尝至天界,未能遍历妙境,天王若肯是携得游诸天,不胜欣幸”。黄老曰:“吾亦久离荒山,将归静养,暂尔分手,后晤正未艾也。”起身作别,驾云望须弥而去。元始谓太朴曰:“子姑徐待,功夫一足,正其时也。”玉晨复叮嘱教诫。太朴稽首听受。元始同玉晨乘彩云而起,逍遥妙有之境。太朴自此广施功行,到开皇劫初,始得应运兴起。老君曰:“尘民贪嗔爱欲,斗争劫杀,非义而动,背理而行,种种罪恶,以致沦沉业海,酿成劫运,死堕三途。王君悯及幽冥,欲救众生于三恶道中,发大慈悲,身投十地。托生新罗国,为叶氏子。自幼出家,圣名守一。借老佛之法门,作阴司之宝筏。志愿洪深,度一切苦厄。真是希有功德。会中有不能识者乎?”举手向地藏曰:“欲知王君,只此便是。”地藏合掌躬身。老君复请曰:“君当为幽冥教生,作东土佛家首领,无庸谦让也。”地藏称谢,众仙有闻地藏名者,方悟为金蝉子也,齐声称颂,互相劝勉。 道家谈及弥勒佛,称之为弥勒教主或上上祖,是传末后道救度众生之大道觉者,是众王之王、众王之尊,福通人天、德通人天、力通人天、智慧与般若相应,明心见性,不离世缘,法无定法,世界大同,金乐佛国。佛家认为三千年一开的优昙花象征着转轮圣王出现世间!关于优昙花,《法华文句》四上中说:“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花。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世,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又《轮转圣王修行经》云:“是转轮王踊跃而言: ‘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轮转圣王。’”佛经《长阿含经》记载:优昙,传说中的仙界极品之花,因其花“青白无艳俗”被尊为佛家花,三千年一开,观者受福。《涅盘经》卷三十二:“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大知度论》云,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其人不见。佛经无量寿经中记载:人们发现优昙花是祥瑞之兆。优昙花为梵语,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此花三千年一开。优昙花花茎细如发丝,花色雪白,周围散着淡淡的光晕,有点还散发着淡淡清香。最奇特的是这种花任何载体上都能生长,无论是铜像、钢铁、玻璃,还是塑胶、水果、植物等等,无论寒暑、也无论场所。须弥山禅院法长和尚说:我确信用宗教、信仰的眼光看优昙婆罗花,才能看到它的内涵。不论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种种,只是名称的不同,只要根据自身的理念,不断向人们给予慈悲的人才有缘相见转轮圣王。 “三千之运释迦预言当末下生弥勒佛”,这是在一本预言书《格庵遗录》中揭示的,五百年前一位神人留下了这本预言书,与所有其它预言书不同的是,别的预言书只是语言了未来,而这本预言书在预言未来的同时,还告知了过去,其中就提到了弥勒曾经是伏羲帝、周文王、唐太宗。而唐太宗是紫微星转世,所以转轮圣王就是紫薇圣人(在《武侯百年乩》中紫薇圣人也被称为儒释道三教圣人)、紫霞真主。他不会重复出家修行的宗教之路,而是会开创在家修炼的无宗教之路! “左右弓间弥勒佛龙华三界出世之”:“弓”主要指太极阴阳曲线,弥勒不仅仅是佛家的人物,同时还是道家的人物,因为他曾经是创制先天八卦的东方人类始祖伏羲帝,还曾经是创制后天八卦与周易的周文王,而且弥勒(弥赛亚)还是西方教中的人物曾经在西方转生过,“无疑东方天圣出”,这次是“西气东来”佛祖(西游记第六十回)在东方“五六龙华”(中国)出世创制中天永生灵符神印“不落宰府共官员,不在皇宫为太子,不在佛门与道院,降在寒门草堂内,燕南赵北把金散”。中国民间保留有一个弥勒的造型,一尊笑哈哈佛像,在身体周围有十八个小孩子玩耍,各具形态,成为十八子弥勒。十八子弥勒佛像的字谜是“李”子,弥勒姓李的民间传说伴随其形象一直流传到今天。在《格庵遗录》语言中,提到“天上云中王”“弥勒世尊”(转轮圣王)的前世是“长安大道郑(正)道令”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的大唐盛世,是世界的中心,万国来朝。唐太宗有关称号叫“天可汗”,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万王之王,是各国个民族的“天可汗”,是当时天下的共主。布袋和尚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而是弥勒菩萨。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格庵遗录》还指出三教圣人曾经是汉朝的开国大将韩信、元明大道张三丰。如果用人来比喻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那么这个天道时期就像人的少男少女时期,是纯朴美好的无极时期。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万物有灵,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转生后所有外在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都带不走,只有内在的本质比如天赋、秉性、才能、特长、因缘等才能够带走。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候出现的,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弥勒世尊三神大王三丰道师”即宇宙间佛、道、神之最高大觉者也!“三丰道师”学贯三教,性命双修,创始太极,传立武当。 在《封神演义》中提到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也都有劫难,每过1500年一大劫。3000前殷纣王的宠妃妲己被狐狸精附体,申公豹聚集了天下的妖魔鬼怪和神仙,,在于周武王姜子牙伐纣之时都在劫难逃;大约1500年前一场隋唐演义中又有很多妖魔鬼怪转世为人,领头的隋炀帝杨广是终南山一个修炼了多年的硕鼠投胎,而以紫微星零头的神仙们分别转世为唐王李世民与大唐战将,在讨伐隋炀帝的时候度过一劫;现在正好又是1500年的一大劫,也就是距离上次风神演义正好是约3000年的大劫,这与现在是“地球更新期”的玛雅预言是相吻合的。佛家也预言佛历3000年前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将有转轮圣王降世普度众生。“祸因恶积不免狱人兽分别两端日”,“天道者生无道者死”,当大恶之人被淘汰之后,剩下的人才能进入未来的人道时期,整个人类社会将变得非常美好,那个时候“皇级仙道法长男长女时阴阳克转生”(“先天河图”始生天无极、“后天洛书”老成地太极、“中天印符”中盛人皇级)。此乃是反映天正之易理“奇造化法”,此造化为乾坤日月四时循环不息,万物消长进退,春生秋实,夏长冬藏,“阳长则阴藏其内,阴多自阳在其中”,此乃天地乾坤调养万物之玄妙之理矣。 2009年7约,著名的国学大师、佛学家、翻译家季羡林以98岁的高龄逝世。他和徒弟钱文忠教授发现了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那就是“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人”。朋友与和平,光明和希望。弥赛亚即Messiah,是天主神,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弥勒佛梵Maitreya(梅呾俪耶:梅里傲梅艳丽绽放王者风范九族兴旺爱着李燕渐日逐阳鸟语花香四季温暖菩提萨埵),无能胜,乃众王之王众王之尊。在唐三法师义净奉制译《佛说弥勒下生佛经》中有“说法度众生,令离诸烦恼”;《长阿含经》卷十八:“轮转圣王出世……其实金轮宝忽现在前,轮为千辐,光具足,天匠所造。轮径丈四,王召四兵此金轮宝,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转轮王率四兵随之,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宝止时王驾亦止。时东方诸小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圣经以西结书》写着:“我正观看活物的时候,见活物的脸旁,各有一轮在地。轮的形状和颜好像苍玉。四轮都是一个样式,形状好作法好像轮中套轮。轮行走的时候,向四方都能直行,并不掉转。至于轮辋,高而可畏;四个轮辋周围满有眼睛。活物行走,轮也在旁边行走;活物从地升,轮也都升;灵往哪里去,活物就往那里去;活物升,轮也在活物旁边升,因为货物的灵在轮中。那些行走,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这些也站住。那些从地升,轮也在旁边升,因为活物的灵在轮中。” 佛经和圣经都描写了救主降世拯救众生之后,我们会迎来新天新地新人新世。《弥勒下生经》:“国土咸富盛,无罚无灾厄;彼诸男女等,皆由善业生。地无诸棘刺,唯生青草,履践随足,喻若睹罗绵。自然生香稻,美味皆充足。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据舍,花果常充实。时彼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圣经以赛亚书》:“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他们必不突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羊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这一切都不伤、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耶稣和华灵圣佛姑稣是耶:大唐李族燕子东南飞归吴梅“金龙抬头唤睡人,家燕归巢笑迎春,桃红欲放催心醉,柳绿轻摇尽消魂。”生活中的兄弟情感中的知己事业上的伙伴梦想上的依偎,是思想的融汇心灵的慰籍精神的宽慰灵魂的伴随)《圣经启示录》这样描写新天新地:“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佛经与圣经对新天新地的描写都提到进入新天新地的人长寿,常安乐,无罚无灾,花果充实,美味充足,物与物之间极为和谐,没有争斗。复活节在西方叫Easter,其真正的含义是东方人,那是否就是上帝在启示人们,神再来时将在“东方East”的国度复活?东、西方人苦苦等待、寻找、认知、皈依神的归来,宇宙万物生灵真正的祖先,让生命升级、宇宙更新、众生和谐、人人成佛、道道为仙,他是浩瀚宇宙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整体存在的展现,是整体宇宙时空高境界意识能量生命体的同频共振,她很可能是同一个人,倘若如此,这场涉及整个人类的大救度将超越一切人类的文化与宗教,是神在兑现自己的承诺。本次宇宙升级、地球升级、人类升级,其实也是本源主尊自身有形无形的载体在升级“天地人和身心灵合”,高纬度多元体时代已然来临心心相印、灵灵相通、同心同德、同志同愿,认祖归宗、随喜随缘、具足无量、共成佛道!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唐代有一个江州刺史,名叫李渤。一天,李渤遇到了智常禅师,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注: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智常禅师听了这个刺史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当然了!我读书岂止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智常禅师又反问道:“可是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智常禅师双手合十道:“真奇怪,我看你的头颅也不过就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这个李渤刺史听了老禅师的话之后,立即幡然大悟,豁然开朗。 2015年10月31日,一架俄罗斯客机在埃及遭遇恐怖袭击坠毁,机上212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2016年10月31日,在空难一周年之际,俄罗斯知名音乐人伊戈尔马特维延科写了名叫《生存》的希望之歌,并召集27位俄罗斯最具人气的歌星参加了MV的录制,这首歌一经发布,迅速蹿升为点击榜首位。在这个生灵涂炭、硝烟弥漫的世界,哪里都需要生存的希望。我们看着战火纷飞、人们四处逃命的新闻好像好莱坞大片,叙利亚人会告诉你这是他们的日常。灾难从未远去,只是我们太好运。2004年,印度洋海啸,死亡人数20余万;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共计25万余;2014年,马航MH370失踪,机上无人生还,154中国人遇难;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165人死亡,8人失踪,798人受伤……雾似缥缈,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云结雨、净化万物、水滴穿石、汇流入海、冰川至坚、承载世间,我们不知道灾难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请过好每一天,尊者生存的幸运,我们都只是穿行浩淼宇宙空间里细渺的微尘…… 大自然本身有很多天造地设的神像,比如四川乐山大佛实际上是坐落在一个更大的天然卧佛的心脏部位上,体现了心中有佛、即心是佛的天机。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信佛者,只知道去做外在的修行、向外丘,烧香拜佛、捐钱建庙、升官发财等等,却不知道去做内在的修心、向内找。真正的智慧是接纳,外不起分别,内不生对立;不与天斗,不与人争,不和自己闹别扭。“风”久是气氛好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心生万法。思人恩德想人好处,这叫聚光。光向上走,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微笑的脸是元宝形,嘴像莲花一样,聚财。风水源头,在于孝亲祭祖,根深蒂固,枝叶繁茂。贵人得进,小人远离;夫妻和万事兴。喜欢付出,福报久越来越多;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从生到死呼吸之间,从迷到悟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无常之间,从古到今谈笑之间,从你到我善解之间,从心到心天地之间,从神到我觉醒之间。命是爹妈给的,珍惜点;路是自己走的,小心点;老婆是天赐的,爱着点;朋友是相互的,帮着点;幸福是感知的,看开点;烦恼是自找的,想开点;心态是练就的,平和点;友情是培养的,纯洁点;成功是付出的,努力点;失败是难免的,宽心点! 2007年的时候,国内引进了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导致的。这和《黄帝内经》把“疾”和“病”区分开来是一个意思。事实如此,甭管你那个器官受到损伤,都跟情绪有关,比如说恐伤肾、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但是最终伤的还会是心。人的病根,一般可总结为人体内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但人们最容易忽略、最不容易找到,也是最难解决的病根却是由心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这才是万病的根源,病根的病根。所以,人所有的病本质上都是心病。我们需要再次明确的是,“疾”和“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内在的。想要除“疾”你用外在的方法就行了,但是想要去“病”你就得用内化的方法,尽量把心里面的绳扣解开。也就是说,你想要治万病,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解心病的药。于我自己来说,此刻也深刻反思,曾经与家人特别大吵过后,怨恨情绪太重,直接当时的影响表现就是,没有一点点的食欲,怎么也吃不下饭!实际上这就是怨伤脾的典型表现。老子有句话,叫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死了的人,他的筋骨是硬的,在看看小孩子,婴儿,多么的柔软呢?生活中,为了一点点小事,或者斤斤计较,争吵,常常记恨于心,事实上这是伤人也伤己的行为,其实无论是大情小事都是一样的。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认为,在众多养生中,情志养生最重要,养生不是刻意为之,也没有固定程式,养生应该是心境上的修养,是顺其自然的过程。《庄子达生篇》善养生者,若牧羊然,顺势而去。古语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体质健壮。所以人们所追求的健康应该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和谐状态,养生以养心为要,养心才能达到身心的和谐,个体和社会合谐。“心到平常即是真”、“养心立德,福寿康宁”、“心情愉悦知足常乐”“本来无一物,乾坤自在闲”。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禅语。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最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人的法则其实是最小的。所以,顺其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药山惟俨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宗大师,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禅师带着两个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惟严禅师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道:“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茂盛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 惟俨禅师摇摇头道:“繁华终将消失。” 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 谁知惟俨禅师还是摇了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有一位小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禅师便以同样的问题来“考”他,机灵的小沙弥不紧不慢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茂盛的让它茂盛好了。” 惟俨禅师这才颔首赞许道:“小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修行的态度。” 万物的枯荣有其规律,花儿不会因为人们喜爱而常开,月亮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满而不缺。自然的法则是博大的,也是残酷的,繁荣也好,枯萎也罢,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是要消失的。《心经》里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越是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了不起,你的优秀,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 做一个平静善良的人,做一个微笑挂在嘴边、快乐放在心上的人。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 无须强求,最美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你要相信,这个世界运气是守恒的,你现在所受的苦最终会变成你喜欢的甜,你就权当是尚处于在一个长假,好好休息,等到时来运转,人生才刚刚开始。容颜没有声音,却在时空里悄然刷新;生命不见形状,却在岁月中变换表情;成长就是让我们尝尽滋味,在滋味里雕刻身心;际遇让我们感悟生死,在无常中释放空灵。爱是恒久忍耐恩慈:我愿意忍你的笨拙你愿意忍我的挑剔;变更优美默契的对手戏才是极致浪漫的深层奥义。笑容、优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财富。拥有了他们,你就拥有了全部。——(这就是“贵族”精神。)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女人是上帝的杰作。她吸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是最生动最活泼的美。她以艳丽的姿容,婀娜的身段,优雅的举止,装点了世界,支撑了半边天空,成为一道另两的独特的风景。女人如花,花如女人。 花是大自然的精灵。它承阳光之德泽,蒙雨露之滋润,是最真实最自然的美。它以绚丽的色彩、芬芳的气味、顽强的生命力,美化了自然环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女人的一生是一幅如花的画卷,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与清香。使这个原本沉寂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快乐!花花世界,群芳争艳。 女人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以其清高拔俗,清静幽雅而著称;以其高贵纯正,卓越不凡的品质而为人所推崇。从不颓唐,从不沮丧,总是以娉婷的芳姿,将清新淡雅的芬芳遗落在人们的心间,将宁静美好种植在人们心田。用其生命经历着繁芜丛杂,呈现给自己与别人的永远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微笑,绽放的是一个美丽纯洁、清静芬芳的灵魂。喜欢如莲一样清静的女子,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摇曳着,开在温暖的心田上,保持着心灵的宁静,固守着灵魂的芬芳,宁静淡雅,轻轻淡淡,经历一切,过滤一切。爱着她的清丽绝俗,也爱着她的萧瑟与孤独,悠然地绽放在时光的隧道里,不丧气,不失落,雅致芬芳。我已亭亭,不忧,亦无惧。 素心如兰的女子,该是世间最美的女子,她们以一颗素心在阡陌红尘中游走。不浮躁,不怨天尤人,一颗素心品着茶的淡淡香味,于素月清辉之下阅读书卷,在文字里浅笑嫣然,素心尽染;素衣的女子,该是世间最优雅的女子,总是以一颗素心在音乐里聆听云水禅心。一身素衣、一颗禅心,独自幽香,芬芳、恬淡,安静。女人如兰,淡淡地开放,淡淡地凋谢,一切自然而然,离尘世越近,离天然越远;离物质越近,离本真越远。最具朴素美丽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求美的人们,人生的生存乐趣,不过是心无尘埃,活得自然,简单而快乐。素美之人,亦是如此,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纯粹的灵魂,沉静如水,静逸如诗,随缘而不争,生命纯净而通透。 女人如菊,“人淡如菊,心素如简”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人生其实不是活在别人眼中,而是活在自己心中。做一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女子,守着一颗恬淡明净的心,学会过滤生活,感受美好。 女人如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做一个如梅的女子,孤绝,是空灵雪意中的一缕梅魂。灼灼于清寒,一身傲骨冰清,卓然于岁月。朔风中有奇香,雪舞里还婉约。它是唐诗里的一首清绝,一缕香魂,浸润在墨香里,是一朵迎风傲雪的婀娜。它是宋词里的一阕婉约,疏影暗香,惊破冷寂的夜色,在风中流传,在时光中定格。于清雅中起笔,在淡泊里落墨。墨,滴入时光,湮开大朵大朵的意象。空灵,幽静,纯朴,是最无华的写意。最质朴的思绪浸在水色光阴里。颜色不会老,任凭岁月堆积,仍然鲜明如初。幽幽的暗香从千年的风雅中婉转而出,惊了眼目,醉了心魂。 一朵花的明媚妖娆,不在于她含苞的酝酿,而在于她努力的精致自己,又极致的绽放。她依着风,伴着雨,释怀的飞洒,曼妙的舞姿勾画了绰姿的优雅。她用尽温情,轻盈如羽,安暖着内心的承诺,执意要为惜花护花之人独舞。 用遥远的牵念,凝望季节的深处,一枚粉饰的馨香,依旧在枝头摇曳,思绪悠悠。回眸,浅笑,触摸岁月的温情,点点滴滴都是心的律动,用拈花之素念,于指间晕开暖意融融。目光向远,我只站成一树独有的风景,但求波澜不变,荣辱不惊。蓦然回首,花,迎风起舞,笑对春花秋月,舞出光阴之中优雅从容。 迎着春风,做一朵无语的花。以文字的素肌为底色,捻入时光婉约的丰蕴,寂静着,温暖着,优雅着,执意开出最美的芳华。念在前面,心在后面,梦在外面,暖在里面,以爱之名打一个结,叫深情款款。蓝天为屏,白云为幔,清风为韵,春花为恋,以心之约暖一程念,叫红尘眷眷。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岛能力,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人生的斑斓。心与魂爱的旅程,伴我回家,清醒前行。心底那个渴望成为的自己,不是我们奔跑的终点而是我们现在出发的地方。我不知将要去到哪里,但我已在路上。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那碧蓝如洗的天空,那飘忽不定的白云,那亭亭如盖的法国梧桐和那疾飞掠过树梢的鸟儿,常使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我们一直生活在驿站中。家庭的驿站,社会的驿站,爱情的驿站,事业成功与失败的驿站……青春与年老,生存与死亡,懦弱与坚强,渺小伟大,苦难与幸福,永恒地诠释着驿站最神秘的内涵。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殷勤而快乐地装扮着驿站沧桑而漫长的回忆。脚步声雄浑而沉重。每一颗枯竭的生命,都栖息在驿站的边缘。一只黑蝴蝶的信念,被羽化叫做来生。 我听到了涅槃的歌唱。这个季节,处处生长梅花与爱情。雄关漫道,月光下的竖笛,横吹着丰收的乡愁。征尘中的驿站,又点燃跋涉的火炬,绽放着悲壮的从容。暮霭重重,人生的扉页上,弹奏着一曲遥远的绝唱。亿万年相似的唇语,溢满爱与恨的黑郁情节。而每一个不屈的魂灵,为之前赴后继、义无反顾!风起云涌。巍巍驿站,永远在前方。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是离散欢聚尚可期盼,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种一棵树,任何时候都不能算晚,纵然自己尝不到果实,可是随着种下的树绽出的第一朵鲜花,生活的欢乐也就开始了……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绵山地处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坐标在东经110°44′10〞-112 °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绵延百里,西入灵石县境,南与沁源县毗连。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管辖范围为4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766余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由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奥陶系、寒武系构成,约开始于19亿年前,结束于4亿多年前,是大地被海水淹没后沉积了石灰岩、白云岩、沙岩等,山体继续上升,谷地相对下降,继续接纳物质堆积,沉降速度大于堆积速度而形成。为侵蚀构造型石灰岩高山区,属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侵蚀构造类型。谷壁多有岩溶溶洞,沿层面发育。地震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特征。绵山地下水主要储存于石灰岩裂隙溶洞。地表岩沟泉水绵山石桐水总长7.5公里,流量为0.2-0.5立方米/秒,据省主管部门统一分析化验,属清洁级。绵山不仅沟中有泉流,山顶茶坊沿、李姑岩、五龙寺、半山腰峰房泉、龙池、一锅泉,山根冀家庄等处都有泉水。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绵山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较多,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1℃;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气温为10℃--9℃。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递减1度左右。阳坡凹处温度相对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全年多西南风,风速平均为2.2米/秒。四月份风多较大,八月份风少而小。四季景色各异,皆宜游览,尤宜冬日雪霁。绵山为黄土质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顶以白羊草、苔草、兰花棘豆、铁杆蒿、阿尔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黄刺梅、醋柳等为主,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为黄土质山地棕壤,自然植被为繁茂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有黄榆、桦、柞、山柏、侧柏、油桦、白皮松、黄榆、鹅耳枥、山杨等。灌木有荆条、黄刺梅等。果木林有猕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樱桃、槽子、酸枣、野核桃等。中药材非常丰富,有灵芝、猪苓、党参、黄芪、五灵脂、血见愁等200余种。地表覆盖率在90%以上。绵山动物,走兽类有豹、山猪、山羊、豺、狼、狐、獐、獾、麝、鼯鼠、松鼠、黄鼠、刺猬、野兔、蝙蝠等;飞禽类有丹顶鹤、喜鹊、乌鸦、猫头鹰、鹞、燕、布谷鸟、白头翁、斑鸠、野鸡、啄木鸟、黄鹂、青雀、麻雀等。爬虫类有蛇、蝎、螽斯、蜈蚣、青蛙、蜘蛛、蝴蝶等。此外,石桐水于积处还有鱼、虾。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在绵山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人文景观: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绵山早在春秋时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动。因介子推而被封为介山;介子推作为道家思想的先驱之一,身体力行着道家清净无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朴素思想。在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中,介子推已被尊奉为道家神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石桐水,即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流经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后人们到绵山寻幽探古,访贤求道,凭吊先哲,更使绵山道家的活动日益兴盛。2008年,绵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 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领略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景观。这里也是朝观云海,夕观日落的绝妙去处。 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游览区主要展现李唐军事文化和道家养生文化,有龙抬头、龙涎泉、龙须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真武殿、八卦园、仰止亭等二十余处景点。子推母子塑像生动传神,再现了当年介子推偕母归隐绵山的情景。绵山唐营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唐代古营。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着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绵山的灵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古贤的修行洞十余处,是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地。养生源用碑石图文对养生功法做了简明生动的介绍。龙脊岭上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势坐北朝南,以石亭为界,前后相隔十余米,温度相差近十度,因此冬天里仍然温暖如春,青松翠柏,奇花异草,布满山岗,是暖冬游的最佳去处。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是国内罕见的皇姑出家的游览胜地。这里保存有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的介休梁钟豫《修李姑岩记》载:“绵山之岩有名李姑岩者”。相传,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妹长昭公主随驾礼佛,至此结庐,焚修有年,卒登觉岸,显灵助人,后人在此塑其像祭祀。李姑岩位于龙脊岭西侧,是一处长达200余米,深20余米,高30余米的天然巨型岩洞,庙殿分建为上下两层。依山筑阁,别具特色。其中庙殿有皇姑殿、释迦殿、关帝殿、都龙王殿、罗汉堂、三身佛殿等名胜。皇姑殿内九尊雕塑,全部是唐代遗物,十分珍贵。皇姑楼是当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其中的设置和壁画,再现了大唐皇室风貌。其它各殿的来历都与李姑有关,传承着许多感人的传说故事。整个游览区座落在原始林木的树荫之中,云垂烟接,披拂清芬,一派古色古香的气氛,是绵山旅游区的独特景观。因此,千百年来,三晋百姓中流传着在绵山“千游岩,万游岩,最美还是李姑岩”的说法。为了方便游客,开通了上下龙脊岭的观光缆车,使人去李姑岩十分便捷安全。 蜂房泉,又名圣乳泉、母奶头,是一处罕见的自然奇观,中国绝无仅有的悬泉。北宋宰相张商英曾用:“水窦蜂房泉,山头鹿(粮仓)顶圆;风吹鞴袋谷,云罩簸箕天”来形容这里的山势地貌。巨大的悬崖绝壁上数十对苔藓茸结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断线,滴落池中叮咚作响,宛如琴弦弹奏出的山水清音。清代康熙年间山西名士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龙那伽也只能品尝一勺,而不许多贪。诗云:“佛恩滋静者,石乳敕龙潭。菡萏琼茄引,摩尼玉线甘。惠该功德八,清彻法身三。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许贪。”该景区还有望峰门、五龙朝母殿、四海龙王殿、三皇阁、五岳殿、妈祖殿、圣母殿、八仙洞、上善若水牌楼等景点。妈祖殿在北方地区罕见,是介休籍清代皇商范毓宾 为感谢妈祖护佑海上贸易平安而建。农历每月十五日,在这里品茗赏月,四面群山环绕,形如天井,九霄皓月当空,酷似银盆。苍茫夜色之中,眼望满天星斗,耳听阵阵松涛,叫人若置仙境,尘虑顿消,个中感受,妙不可言。 大罗宫游览区,当地人俗称“中岩”。“三清上,曰大罗”。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为大罗天,因此这座宫殿为大罗宫,意为最高的仙宫。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杰阁,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整个建筑群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共十三层组成,总高110米,游客称赞“可以与布达拉宫相媲美”,可谓天下道家第一宫观。大罗宫始建年代不详,据传在春秋时介子推来绵山隐居,就有道家人物活动的遗迹,东汉时已有部分殿庙初具规模。唐开元十一年(723),玄宗皇帝南出雀鼠谷时,专程驾幸绵山缅怀前朝圣祖功德,感戴绵山诸神护佑李唐王朝的恩典,降旨敕修大罗宫诸殿。以后宋代元佑年间、明万历年间、清代康乾年间官方与民间屡加修葺。至1940年遭日军焚毁,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上重修,才成为今日胜状。本区内包括大罗宫主殿的讲经坛、混元殿、群仙殿。还有灵霄殿、三清殿、财神殿、救苦殿、元辰殿、三官殿、五老君殿、斗姆殿等诸殿。展厅内绵山唐、宋、元、明、清历代精品彩塑,被称为“山西的敦煌”。藏经阁是中国名胜区最大的藏书之处。宫内《道德经》木刻、石刻及英、日俄等译文,堪为《道德经》文化之大观。岩上有一天然石洞,夏日常有白云飘出,故称为“白云洞”。洞旁建一草庵,叫白云庵。庵内的《金刚经》石刻,为唐代遗留的稀世文物。 天桥是因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栈道而得名,有千余年的历史。长300余米,宽 1 米多,上离峰顶80余米,高入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悬于危岩上。每逢雨过云涌,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飞,使人有平步青云,飘飘欲仙之感。景区内主要建筑是洞神宫、祖师殿、七真殿、水母殿、悬空长廊等和回头看柏龙、兔桥、须弥石等名胜景观。有孔明和张良等人的修行洞。此外还有中国古代最险绝的军事堡垒——石勒寨,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洞神宫是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与刘武周在雀鼠谷度索原交兵时曾得洞神宫太清道德天尊护佑而大捷。唐太宗李世民为感神恩,于贞观十六年(642)降诏重修。宋、元、明、清官方和民间先后增葺。1940年遭日军焚毁。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扩建形成现在格局。。 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仅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传说很久以前绵山缺水,元始天尊云游至此,用拂尘醮东海之水,往绵山洒了几点,绵山便出现了很多泉水,最后一点滴在此处,形成一斗泉。后来这里成为元始天尊的道场,百姓有祷必应。为了感谢神恩,依山而建了洞真宫。本游览区除了众多巍峨壮观的人文景观外,还有象鼻山、鹿桥、固山石等自然景观,承载着很多美丽的传说。 朱家凹景区和朱明王朝兴起有关,是一处“圣迹”。据称在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这里修行,祈祷上苍保佑儿孙富贵。结果他的儿子朱元璋的在灵宝天尊的庇佑下,统一了中国,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洪武十八年派皇十七子朱权来绵山谢恩,大兴土木,修葺洞玄宫,这就是朱家凹的来历。朱家凹是上清灵宝天尊的道场,左右偏殿为十方灵宝殿和诸仙殿。西面山岗上有玉皇阁,嘉靖二十一年(1542)朱世宗在此建醮,祈求大明江山千秋永固。岩下是卧龙宾馆,原意出自《易经》“潜龙在渊”、“利见大人”。在明代是个山房,明代天子朝山时都要在此驻跸,所以称卧龙宾馆。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经营始建,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主要景点有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迪公洞、鸾公洞、志超洞、五龙松、铁索岭、《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余处。寺内供奉有当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田志超是汉人第一个成佛的,塑像为包骨真身。寺内还保存有许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抱腹岩顶壁挂铃,场面惊心动魄,令人赞叹叫绝。铁索岭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铁索栈道。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云梯悬挂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登山的一条险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于崇祯十年(1637)题写的长联,清光绪三年(1877)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以及当代著名学者邑人张颔所题“抱腹栖云”的匾额,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左侧建有四星级的“云峰墅苑”。云峰寺已成为一个拜佛、观光、旅游、度假的理想处所。 绵山原为五龙母子所有,志超来山后,龙母将绵山以下棋的方式让给志超,五龙皈依佛法,常在说法台上听空王佛说法。后来,五龙功力大增,飞升跃过对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沟壑,故名五龙躔。本区主庙叫“正果寺”。寺内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颇有灵气,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重要文物。此外还有通天云衢、五龙松、弥陀殿、圣母殿、观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五龙殿等,来历神奇,庙殿灵验。灵应塔明七暗九层,高达69米,高出云霄,巍峨壮观,是中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更兼这里地势险峻,松柏参天,成为绵山极具特色的游览胜地。 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两边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传声,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相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封侯亭是当年文彦博宣旨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具有皇家园林的气象。亭内有宋神宗的圣旨碑刻,弥足珍贵。游览区内还有清风洞、迎仙坊、天源瀑布、超凡洞、箫声叠瀑、鳄鱼石、仙界石、壁上园、蝴蝶窝、驯虎之神、点石为羊、仙泉等二十余处景点。其中壁上园的奇花异草生长在垂直九十度的石壁上。这里彩蝶纷飞,各色各样,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在这奇花异草中,仰望一线晴空,耳听幽谷涛声,脚踏天梯栈道,令人尘虑顿消,如临仙境。 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俗铭记的历史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介公岭便是千古先贤介子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本区内还有哀号坡、绵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莲叶泉、白鸦山、如意泉、鱼龟山、避火洞、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岭、柏树岭、介公墓、慑神石等主要景点。鱼龟山,谐音“于归”,是介子推的归隐处。思烟台记载了晋文公焚山,有白鸦绕烟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哀号坡、足下亭,讲述着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用烧剩的木头制成木屐穿在脚上口呼“足下”,顿足哀号的往事。介公墓建于 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代晋国山川尽收眼底。古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介神庙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庙。 绵山秀色,首推水涛仙沟。沟前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环绕于涧水之中,夏秋季节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如诗如画。十里仙谷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称的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数十处,宛若镶嵌在茂林和芦苇丛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于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南国水乡之中。沟中主要景观有:五龙树、五龙飞瀑、莲花峰、仙箓榜、子月峰、刀劈石、雄狮瀑、水帘洞等自然山水奇观;又有仙女坐龟,碧溪垂钓,牛角挂书、知章醉酒等雕塑小品。华夏奇瀑五龙飞瀑,落差80余米,跌落于五龙潭; ;宽约10米,游人可从瀑下通过,并在此留影。水帘洞,为天下修性养气、辟谷成真第一洞。洞口飞流如练,洞内可容三四十人,为历代高僧、高道辟关、辟谷的修炼场所。水涛沟为拜神仙、游仙境、得仙气的游览好去处。 古藤谷,俗名“西水沟”。它地处闻名遐尔的水涛沟西侧,与水涛沟相媲美,又别具特色。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之地。谷内古藤缠绕古树,形成似伞、似尾、似洞、似桥、似网、似宫等形态各异的藤景奇观。猕猴桃、山葡萄、山樱桃、山核桃、野山楂、山梨、山杏等山珍野果,随处可见。此外,这里还是天然的中草药植物园,仅载入《本草纲目》的名贵药材就有党参、绵黄芩、五苓子、蜱藓、菖蒲、茯苓等百余种。许多天然造化的奇石千姿百态,酷似各种动物。因此,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历史名人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题留石刻,至今清晰可辩的还有唐玄宗、令狐楚、文彦博、贺知章、张煊等的手迹。由于谷内是典型的温带雨林气候,被游人称为“天然氧吧”,是消夏避暑的最佳去处。 毓德堂,是集中体现绵山大道思想,供奉“天地君亲师尊位”庄严神圣的殿堂。始建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建。意在告诫世人遵循天、地、君、亲、师、诸道敬天敬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仁爱兄长、尊敬长辈,用介之推的“忠孝仁信、礼义廉耻、慈俭温良、谨让谦和”16字箴言教化天下。绵山毓德堂是中国最早弘扬大道思想的殿堂。殿内庄严肃穆,皇家气派。珍藏着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至理名言书法瑰宝。唐太宗李世民曾两次幸临绵山。朝拜介之推、空王佛后,他为介公的忠孝清烈、高风亮节和空王佛解民倒悬、普度众生大道思想所启发,在毓德堂留下了“为人君者,当为庶民父母、百姓应尽己之力,国家和谐,实实在在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墨迹”。“皇上应勤政为民,朝夕闻道,鞠躬尽瘁,千万不敢违背这些祖训”。“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出将入相50年的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明代著名天文学家刘伯温,都是在绵山毓德堂留下了“治国必须厚德”、“人伦道德尊卑有序,纲常有法”的哲理名言。毓德堂上层,正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右侧为祭母文、祭社稷文、玄宗皇帝祭天地文,左侧为神宗奠玉皇大帝文、秦王出师告天地文、太宗皇帝祭介山文。由此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理念,在绵山毓德堂得以传承和延续,显示了绵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和谐社会理念。弘扬大道思想,传承道德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绵山毓德堂一贯遵循的宗旨。 绵山道教音乐,伴随着绵山道教的发展而成长,其内涵极为丰富,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极具地方特征的道乐,又称之“土乐”,另一部分是结合了宫廷风格的道乐,亦称“法乐”。道乐作为宣道、礼神及道士修为的形态,存在于道教科仪之中,其作用为:祈福迎祥,解厄除秽,施食度亡。分为阳事、阴事两大类。过去的道士迫于生计,常与本宫观外其他道士合作,在信众家中建醮,故一些固定俗成的曲目得以流传,如:阳事中的《普庵咒》(四股)、《要帐》(二股)、《水红花》(一般)、《大走马》(三股)、《驻马亭》(四股)、《骂渔郎》曲目,称为“六十套曲”曲中填上经文,为信众解除灾厄,祈祷祥瑞。阴事中国的曲目有:《一盏灯》、《十灭罪》、《十报恩》、《永皈依》、《种种无名》、《一柱道德》、《五音赞》等,目的是超度亡魂、安宅镇土,令亡者早离地狱得道成真。这些曲目大都是口传心授,好多曲目已经失传。唐时,因道祖李聃与皇家均为李姓,特别是李世民在绵山附近的雀鼠谷击败突厥可汗刘武周部将宋金刚,为李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为宣扬君权神授,在绵山兴建了诸多宫观。唐贞观年间,太宗驾幸绵山,修斋建醮,祭拜神灵,使绵山道教的发展大放异彩。而极具宫廷风格的“法乐”,亦成为绵山道乐特色流传至今。1995年,山西省著名企业家,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善士阎吉英,投巨资修复绵山,修复宫观殿80余座,道教神像2000余尊;介休市道教协会在绵山大罗宫挂牌;并且成立了绵山宗教乐团,搜集整理绵山道教音乐,规范道教道场科仪,博大精深的绵山文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使绵山道教文化得以恢复;2001年5月21日,绵山在中国道教协会的指导下,成功启建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罗天大醮”法会,婉转悠扬、庄重典雅的绵山道乐,得到了国内外道教同仁及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荷兰行等地友人的一致好评,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面对复修后的绵山感慨万千,欣然挥毫,写下了“人间仙境,道教名山”的题词。绵山经团的管理模式被誉为“绵山模式”,中国道协曾发出“向绵山经团学习”的号召。绵山道教音乐,世人称之为“绵山仙乐”。其风格清幽典雅,重声韵而不沿华彩,旋律动感丰富,韵腔修扬,一唱三叹,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绵山道乐有明显的重宫音的调式特点;显示了其庄严肃穆与恬静稳重的特色,倾听绵山道乐,犹如置身于清虚仙境,令人身心清静,气脉调和。绵山道乐的法器有:铛、镲、鱼、铃、铙、钹、鼓、磬;演奏乐器有:笙、萧、管、笛、陶埙、唢呐、云锣、扬琴、古筝、琵琶、中阮、大阮、月琴、三弦、二胡、高胡、中胡、低胡、西洋乐器。绵山道乐曲调丰富,阳韵庄严、明朗、肃穆,阴韵则婉转、悲凄、哀伤,按其用途可分为“法事道乐”和“民间道乐”:法事道乐是指举行道场科仪时所用的道乐,它包括前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间道乐则称之为“牌子”或“耍曲”,类似于民间音乐的“器乐曲牌”,是融合地方民间音乐,用于法事道场开坛前后焚香礼拜或法事道场中高功拜表飞升等场合,这类道乐经松、活泼,很受信众喜欢;绵山宗教乐团不断完善努力进取,创作、改编了大量的具有绵山道乐特色的曲目,如:《混元赞》《送花赞》《大罗献乐》《绵山秋月》《绵山情韵》《介公赞》《飞仙曲》等,受到了道教界及有关专家的赞赏。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绵山之神为介之推。西汉刘向《列仙传》载:“介之推者,姓王 名光,晋人也。隐而无名,悦赵成子,与游。旦有黄雀在门上,晋文公重耳异之,与出居外十余年,劳苦不辞。及返,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后赵皇帝石勒敕建“介神庙”,称其为“威烈天神”,专事兴云布雨,视察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绵山另一位神为尉迟恭。恭隋末从军,以功授朝散大夫。后为突厥所封定扬可汗的偏将,曾留守介州(今介休市)。当时为非常时期,留守即相当于县令。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与突厥所封定杨可汗刘武周部宋金刚,在绵山雀鼠谷、度索原之战,战败归唐。为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间在绵山一带活动颇多,留有“点将台”、“听令巷”、“马跑泉”、“马劈石”等遣迹和传说。晚年笃信道教方术,被奉为“门神”。 绵山之佛为北魏高僧昙鸾,为佛教净土宗先驱。在洛阳受天竺高僧菩提留支真传后,魏主“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元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见《唐高僧传》)“大寺”《汾州府志》、《山西通志》称“大岩寺”。据绵山五龙躔明隆庆“大岩寺岩主明古镜”的记载,大岩寺即抱腹寺(现名云峰寺)。绵山黄土坡原有“昙鸾和尚墓”。(见《净土古刹玄中寺》一书)。鸾公被梁萧王尊称为“菩萨”,在世人心目中早已是佛。绵山的另一位佛为隋唐高僧志超。僧俗姓田,为反抗地痞官府盘剥为民请命而离家出走。唐武德五年,入于介山,创聚禅侣,岩名抱腹……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岩寺”,后终成正果。据传,他是过去世之一佛——空王古佛的应化身,是一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禅林大德”,世称“绵山活佛”。圆寂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其为“空王古佛”,为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一位。 以上神佛,介之推为晋人(一说夏县裴介,一说介休小宋曲,一说沁州铜鞮);尉迟恭为溯州善阳(今溯州)人;昙鸾为雁门(今代县一带)人;志超为榆次源涡人。都是曾经生长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的活生生的神、佛。这种“真神真佛”集于一山的现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文公宴始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到绵山祭祀介之推,曾是介之推邻居的解张,看到晋文公连续三年祭祀介公,心中十分感动,特地从城中请来一位叫王春发的名厨,为晋文公备下一桌盛宴。此宴气味芬香,别具风味。文公看到满心喜欢,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称道是平生从未尝过的美食。这时狐偃、赵衰等人也连声叫好,众人公议此宴定名为“文公宴”。从此,此宴一举成名,成为晋宴名宴,历经2600余年不衰。 介公宴始于西晋末年,朝纲腐朽,诸侯割据,石勒遂在绵山建寨起义。石勒立志解民倒悬,广招天下英雄豪杰,恰逢名士张宾前来投奔。二人志同道合,一同瞻拜介神,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护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后同入寨中饮酒进食,席宴丰盛,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张宾用餐后极为赞赏,便问石勒何名?石勒哈哈大笑,说:“我兄弟二人刚祈祷完介神,愿介神护佑咱拯救百姓,统一华夏早日成功,就定名为介公宴吧。”从此该宴便成为绵山佳肴。据说,石勒称帝后常常用此宴宴请大臣,成为众臣常食的美味佳肴。 彭祖,即彭铿。据考彭祖年轻时曾在绵山龙脊岭修行多年,期间常食绵黄芪、黄精、党参、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岁,成为中国历代最长寿的人。彭祖倡导美食、养生、药膳,是气功导引第一人,创出了天下名宴彭祖养生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烹饪先师。彭祖养生宴历经4千多年演变、发展、充实,最终成为绵山的著名风味宴席之一,是国内历史悠久、品种较丰富的特色养生宴,也是琼崖宾馆养元斋名厨倾力打造的品牌宴席。此宴重在养生、滋补,在菜肴配制过程中,参阅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饮食正要》、《调鼎集》、《中药大辞典》等大量典籍,并以选料丰富、烹调方法多样、菜肴口味多变、滋补养生功效显著而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 朱家宴源自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朱权字癯仙,号涵虚子。朱元璋封其宁王。洪武年间,朱元璋想到父亲朱世珍在绵山上祷天下祷地,自己才当上皇帝,便派朱权至绵山祭祖。事毕,来到了绵山一家小饭馆。听游人说,有一位田厨师烹饪技术相当了得,特地前往品尝他的手艺。田厨师用当地肉菜制作了一桌山珍美味佳肴。朱权品尝后,大为赞赏,将此宴起名为“朱家宴”,并从此传入宫中叫“朱明王朝宴”。 晋王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李治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晋王。当时他目睹李承乾与李泰激烈争夺王位,于是上绵山祈祷神灵护佑自己,结果登基继位。后感神恩,亲临绵山下诏复修洞真宫。傍晚时在绵山一家饭庄就餐,店家为其备下一桌丰盛宴席。高宗观其色、闻其味,拍手叫绝,一尝,果然香鲜味美,称其“绵山佳肴”。此事传至后世,历代达官贵人上绵山,都要品尝晋王宴。 潞公宴源自北宋名相文彦博。彦博,字宽夫,介休文家庄人。曾出将入相五十年。因平叛有功,宋神宗封其潞国公。元丰年间,宋神宗诰封介之推为洁惠侯,文彦博奉旨至绵山修建封侯亭。竣工后,县令设宴款待,并请文彦博点菜,文彦博不好拒绝,就按照自己的口味点了十几个。之后潞公宴逐渐传开,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宴。 “开元御宴”是闻名三晋的绵山名宴,它始于唐代。相传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上绵山朝拜,县令要在绵山一家饭庄接待,并要求菜肴鲜美,风味独特。店家便按当地口味做了一桌宴席。唐玄宗食后赞其“香鲜味美”,张悦、宋璟也从未品尝过这种山中风味,齐夸“好吃”。店家看皇帝、大臣吃得满意,遂斗胆请求圣上赐名,唐玄宗脱口而出,“就叫开元御宴吧”。之后,凡上绵山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要品吃此宴,此宴逐渐出名,流传至今。 青主宴明末清初大学者、医学家傅山一生喜名山大川,曾数次入绵山修道。尤擅医道和养生。他主张“学仙先学医,医道通仙道。”他发现绵山中药材品种达一千多种,其中珍贵药材就有几十种,遂四处采集,令人将药材、野菜、野果、蔬菜、肉类制成一宴,味道清新爽口,风味独特,后人称之为“青主宴”。青主宴主要特色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诸味合而服之,调和阴阳,补精益气。 农家宴相传,此宴出自东汉永兴年间。东汉后期,郭泰联合三万名太学生抨击朝政黑暗与腐败,成为当时名震天下的“清议”。河南尹李膺称郭泰“身有仙骨,寰观气宇”;汝南太守范滂赞其“隐不违亲,贞不绝俗。”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撞击,饱读经典的郭泰从洛阳返回介休从教育人。一日,与郭泰结为莫逆之交李膺、范滂至介休探望老友,郭泰相偕上绵山朝拜游览。为款待老友,郭泰特地在绵山一馆舍备下一桌农家宴,绵山杂食,香气飘逸,乡风山野之趣,令这些见多识广的朝廷大员啧啧称奇。从此,“农家宴”这一佳话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三晋名宴。至今,农家宴更因文化底蕴深厚而名扬天下。 黄酒亦称“老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俗称“国宝”、“液体蛋糕”,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口感、低酒精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饮用黄酒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时尚及健康首选。绵山陈酿黄酒在充分保证黄酒营养价值的基础上,为更好的保证黄酒的口感,加入了木瓜、红枣等高营养价值的绵山纯天然、无污染的原材料,经过长期的陈酿,形成了不同年份的陈酿黄酒。绵山黄酒,是在清咸丰年间介休义安村“咸亨涌”木瓜黄酒的基础上经不断优化升级而酿制的优质黄酒。早在民国十八年(1929)就获得了国际巴拿马赛酒会银质奖章。一个酒品能有如此久远的获奖历史,这在黄酒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另外绵山风景区做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寒食清明节发源地,慈孝之都,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绵山”牌做为绵山陈酿黄酒的商标,在顾客中有很好的美益度及知名度,便于我们的宣传、推广,易于消费者接受、认可。 绵山陈醋,名扬四海。其酿造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晋文公二年,绵山立介公庙,庙主解张设坊造酒,既而酿醋。后传之民间,经历代醋工不断研制,始具特色。明末,介休人王来福,立“美和居”醋坊振兴祖业,选用当地高粱为主料,用小麦豌豆大曲发酵,改“白焙”为“熏焙”,使用“三伏暴晒”、“三九捞冰”的方法,酿制成酸、香、绵、甜,色味俱佳的绵山陈醋。并在康熙年间传入宫中,成为御膳佐料。从此,绵山陈醋名声鹊起,卓然雄踞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如今,绵山陈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精选当地特产高粱、小麦和绵山泉水,酿制出品质优良风味绝佳的新一代绵山老陈醋,成为三晋醋业的盟主。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寒食节前,玄宗皇帝驾幸大明宫,文武百官早朝,山呼礼毕,高力士唱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宰相张九龄奏道:“寒食节自晋文公以降,历久不衰。今圣朝敦化,宜给百官假休,以显盛世皇恩,望陛下三思。”玄宗龙颜甚悦,遂命降旨:“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历史上寒食清明节放假即从此始。寒食节当日,玄宗在大明宫设宴款待百官。时逢灞河边柳树已长新芽,张九龄历年寒食节冷食时素喜柳芽新菜。这天,他将夫人新制柳叶菜献上,玄宗久在深宫,偶吃柳芽,甚觉味美。遂唱诗云:“长安芳树映天津,灞桥翠柳窣地新。今岁盛宴过寒食,明年兴酒作清明。”众臣纷纷唱和,张九龄诗云:“赐宴初逢寒食节,筵开盛世禁苑新。桑榆垂暮已晚景,赤心何路报尧仁。”后来,此宴由宫中传出,成为民间佳肴。绵山开发后,挖掘推出此宴,以享佳宾。 绵山风景名胜区景区文化1、历史记载最早,在中国第一部史书《左传》中就曾4次提到,最早的诗集《诗经》、《楚辞》中也都有记述。《诗经》中记载“逝将出汝,适被牙郊,谁之永号。”真实地描写了介推母子的隐居生活 。介推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成为历代脍之人口的佳话。2、抱腹岩的山势奇特为天下"绝无仅有"。它高60米,宽180米,深50米。可以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其中。惊险壮观的岩下飞空挂铃,更为一绝。3、《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形成于唐代开元二十年,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它生动地记述了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筹划创建抱腹寺的情况2,并有许多唐 、宋名人题记。内容与书法价值极高。特别是碑与寺相距200余米,可谓千古之谜,中国没有第二例。4、“贺知章登山道”,是从岩沟直插岩上的一条险道。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当年登绵山是先由寺僧用布把他拽到50米以上的“棋盘洞”附近,再由棋盘洞攀100米云梯到云峰寺下;然后沿120和60级石阶到铁索岭下手抓70余米的铁索登上铁索岭,并一股作气爬上摩斯塔的。全长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既是一处奇险的自然景观,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可谓天下奇观。5、蜂房泉是一处高100余米,宽30余米的抱腹岩。岩的下部大小数十个石乳常年滴水,落入石池时发出叮咚的乐声。历代文人把它称做"悬泉"。像这样挂在岩壁上的泉,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6、大罗宫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筑,总面积达平方米,堪与布达拉宫媲美,为天下第一道宫。宫内300平方米中国百位名家题写的《道德经》木刻,以及300平方米的布画都是中国一绝。7、天桥栈道全长300余米,全部建在山的顶部,边上装有仿汉白玉栏杆,远远看去犹如白鹤凌空展翅。人从桥上过,泉在脚下涌,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情此景,即使游遍中国名山大川也难寻难觅。8、二十公里的水涛沟、苍岩、曲径、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 ,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山水画卷。其中的五龙飞瀑落差80余米,游人可从瀑下通过;水帘洞府瀑流从洞前飞流直下,洞内可容纳三四十人。这样的风光,在北方地区实属罕见。9、绵山之神为介之推,距今2600多年,为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绵山之佛为空王佛,俗名田志超,原是一名唐代高僧,是汉人成佛的第一位。此外初唐大将尉迟公,北魏净土宗先驱昙鸾也都是绵山 特有的神佛。他们全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这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绵山这神从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到山神、土地,绵山之佛从灯明、妙光、燃灯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神、佛之多之全,也为中国之最。10、绵山宗教乐团由150人组成,多次为台湾宗教人士表演,尤其是北京白云观举办方丈升座典礼,河北鹿台开光典礼 ,辽宁普庵观开观典礼,乐团表演颇受好评。中国道教协会长闵智亭对绵山宗教乐团给予高度评价。 绵山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中国民间故宫,华夏第一民居——王家大院,近在咫尺,任您组合,名山、名城、名院一游皆得。山西省境内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把山西许多著名旅游景点串连一线,游名山(绵山)观名城(平遥古城)看名院(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名树(洪洞大槐树)寻根祀祖尽在弹指一挥间。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心碎][闪电]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感恩逝去者,更感恩活着的亲人!友人!身边人![爱心][爱心][爱心]中国感恩节~清明节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