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元宵,桔乡的传说 |
正文 |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一元宵节。正月为新年第一个月,古人常称为元月,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确实给人一种祥和美满的昭示。 应该说元宵节盛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周勃、陈平等人平除吕后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这一日正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独特的元宵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让元宵节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偶然。 至于元宵夜吃汤圆的起因,则历史上无证可考,本人推测应该与月圆有关,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化让人们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因此,元宵节吃汤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而且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但是在台州尤其是黄岩一带,元宵节吃山粉糊则一道独特亮丽的地方特色文化,久负盛名,流传千年。 我从小就喜欢问这问那,尤其是自己不懂却又喜欢的事件,要是历史上的传说,更是非弄清楚不可。对于元宵节,童年时我曾问许多同伴:为什么元宵节其他地方吃汤圆?而我们吃山粉糊?为什么其他地方元宵节过一天,我们却过三天?同伴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管他那么多,有吃能玩就好。 最后,我还是从奶奶嘴里问出来的。 奶奶说,她小时候也是听祖先说的,相传唐代时台州府征招台州六县六万民工,前往台州府所在地临海筑建鹿城。待鹿城筑成时,春节已过,已是正月十四了,临海本地人路近,回家较早,但黄岩路途较远,等黃岩籍民工步行近百里到家时已是十四日夜了,面对久别一年多回家的亲人,家人更是悲喜交加,家家抱头相哭。但春节已过十四天了,过年时好吃的东西也没有了,可回家的亲人却是饥肠辘辘啊,于是全家立刻翻箱倒柜找吃的,把能吃的东西都找出来,实在没有,就向邻居借,也有邻居送上门的。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大锅里,用水煮开,煮熟后,又感到给亲人吃的东西太稀了,于是又加入山粉,搅成糊状,一吃,味道竟然非常鲜美,于是举家陪亲人同吃,其乐融融。当时,黄岩民风纯朴,乡邻友爱,有好吃的东西会邻里共享的风俗,于是,这些粉状食品往往也给邻居送上一碗,大家吃了均夸美味,因此,山粉糊由此盛行开来,随着历史演变,咸山粉糊愈做愈精美,直至演变成现代的美味佳肴,竟成绝品。 十四夜虽然让亲人吃了山粉糊,但次日十五又是元宵节,有吃汤圆的传统,有人觉得昨夜山粉糊挺好吃,为什么不在汤圆里加些山粉呢?于是在汤圆煮熟时,又加入山粉搅拌,也成糊状食品,但汤圆本是甜的,山粉糊自然也是甜的了,一吃,较之昨夜咸的山粉糊,竟然也有另一番美味,于是,甜山粉糊也盛传开来,直到今天。 按照传统元宵已过,新年也算已过完,正月十六应该下地劳动干活了。但家人又想,亲人一别一年多,过新年也没回家,应该让他多过一天元宵节吧,或许对亲人没回家赶上过年的一种弥补,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从此,元宵节过三天的风俗在桔乡黄岩开始形成,盛行千年至今不衰。 当然,奶奶讲的也不一定都是史实,但我也打听过多个老人,说的也大致相同,这些老人都不识字,然而,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或许才更可信呢! 从百度查,台州的元宵节本是是正月十五,是因为黄岩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将元宵节改成正月十四的。但我认为,方国珍虽然叱咤风云,威震东南,多次大败元军,但将一个盛行千年的传统元宵节改日且盛行至今,谈何容易?要知道,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的中国,要改变一个流传千年的祖先定下的节日,不是一个人甚至政府能做到的,此种结论未免有些轻浮。 其实台州的民间元宵节在今天也根本不是所谓的正月十四,而还是十五,路桥、椒江等地依旧是正月十五过元宵,也只过一天,吃的是甜山粉糊而已。黄岩那边元宵节也是正月十五,只不过黄岩过元宵节的风俗是过三天,从十四日开始,到十六日结束,十四夜吃咸山粉糊,十五、十六夜吃甜山粉糊而已。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