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立马止酒
正文

立马,是立在马年的第一缕曙光之前,对前夜那场款款斟酌的一席盛筵的幡然醒悟。

止酒,则是凡人唱喏佛家三戒净律时的誓言,也是俗人三戒(戒烟、戒酒、戒色)难蒇时的开脱。

止酒不同于戒酒。戒酒又不同于戒烟,戒烟者可以每天戒掉几次或几十次,或者一生可以戒过数次而复吸。戒酒也不同于戒色,戒色者可以日后再说,反正不会有正常人闻知,更大可不必如戒烟般要告知近者督之。

对于酒,我所知甚少,只是约略记得,酒是由夏朝的一个丑女令大禹的爱女仪狄始创。《战国策?魏第二》中就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的祥记,这或许只是我过去感悟美酒与美色多与美女有关时的记忆,未必会准。但现在多数人的所信,酒是由东周时一个管理粮秣的小官杜康发明,怕也多是信了三国时曹操的那篇《短歌行》里的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看我那本发了黄的木刻版《本草纲目》有载:“酒自黄帝始,非仪狄矣”。再细查史书上还有“炎黄对饮”的传记。倘如李时珍所说,酒真的是黄帝的泽传,这酒就是只能止而不能戒的。

有古籍《酒源》上说:“天的酒星,酒之作也,其(指酒)与天地并存矣!”若真的如是,酒又成了与天地同辉的精灵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抑或没有了酒,就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文化,如果都把酒戒了,以后再怎么来提及“传承”?

其实,酒就是一种用粮食或果菽等其它有机物,经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含有乙醇的饮品。有人说它:“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我则认为它是“水落口中自成形,火落腹中各见性”的一种试剂而已。

《尚书》中《酒浩》一文中已有“殷纣王嗜酒恋色,乱性忘国”的记载。就在殷鉴不远到至今,从南朝后主陈叔宝到南唐后主李煜,再到北宋的徽宗帝直到明清也继有诸君,因耽于酒色而断送了江山。历史上掌政的当权者们,以酒乱政亡国的委实不少。好在近代的高官公仆,奢缅于酒色,乱党乱性的并不是全部。孟子说的:“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在这里就勿需细说其祥了……

记得以前从我喝酒时起,那时是往酒里掺水的假酒泛滥,当时人们喝了这种真正的假酒,都会像吸毒一样的可怖,这种假酒使人头昏脑沉,舌硬腿软,欲南却面北,思立却难直。腹内翻江倒海涌澎湃,唇外口若悬河喷怒涛,肝火盛极胆包天。而现在的酒,又多是往水里(广告费,包装费等)兑酒,这种假的真酒喝完后更会让人像赌博一样的可怕。这样的真酒,同样常常令人神昏智迷心旌荡,仙气皆无情趣散。目欲睁而复闭,语将出却词杳,伤心损目劳脾胃,言行怅惘忘形骸。

想想我这些年的喝酒也多是如此的可怕,浅斟慢酌在半斤八两不醉,交萦互染于盘盏杯碗狼藉。总是在懵懂中谑而不虐的追求着醉与不醉之间的朦胧,在惆怅中颓嫉着倜伥。喝酒是这般的无聊,在这般无聊之中还要保证,不为在酒酣耳热之时去得到谁的承诺而微醉,也不会去趁谁脸如冬枣时混融进一点相托而酩酊。这酒喝的虽没侵霍点滴的税民之恤,却也多费了食材而积得了患础。

以前所读佛教在《八师经》里对酒的析述:“酒为毒气,主成绪恶。王道毁,仁泽灭,臣慢上,忠敬朽。父失礼,母失慈,子凶逆,孝道败。夫失信,妇奢淫。九族净,财产耗,亡国危身,无不由酒”。我虽然不询于佛经对酒是百祸之源的危言耸听,但我之酒后亦是同样的可怖,值得反思。如在酒桌上的皴微轻晕中,在攲侧杌陧的怡然忘形后,酒话渐多伦次渐少。扯辨渐多哲理渐少。酒既消磨了时光,又自贱了身心……

真的令我决心立马止酒的动因,还是因为想起了北宋醉翁诗人欧阳修的“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诗意:醉酒忘形入花丛,焉不失态?)这句含蓄藴藉,耐人寻味的诗意。

“光阴须得酒消磨”,“明朝酒醒知何处”(均出自苏轼)。不只是为了“酒”的传承,也是为了梦想中的清明,这酒只能是止而万万不能戒的。待到真的有一天,老虎不在恶人,苍蝇不再伤人,这酒还是要喝的,且要狂欢狂饮醉方休。

甲午年元日 于石竹斋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