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清明夜话
正文

大千世界,花开茶靡,世上万物,相辅相克。许多人,许多事,许多未了的心愿、未尽的情愫、未解的杯葛、未完的异梦必将随着清明的霏霏细雨,沐春风一度,消弭于无形,飘散在阡陌依旧袅袅的幻化烟云深处。回首人生过往,当踏青在清明祭扫的叩拜祭祀中,随一杯土落下,皆回归了曾养育于自己的土地,宗嗣,化万千柔肠,润物于有形。

摊开农历志书记载,清明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重要的八节之一,有阳历四月五日前十日后十日均属清明之说。何谓清明?皆因万物生长此时,清洁而明净,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追溯求源,沿着历史盘根错节的脉络,盘点长烟落日的尽头,追寻清明何时成为了人们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众说纷纭,百口不一,史学家无从考证一时也很难厘清,寻找一个确切的年代和强有力的历史证据,引经据典的留给后人一个盖棺的定论。

传说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逃亡在外,生活艰苦,一天重耳饿晕了过去,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让他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不肯出山做官。

正当晋文公无计可施时,身边的谋臣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自己会从无火的一方走出来。晋文公心想介子推孝顺母亲,无奈之下只好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只待大火完全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大哭稽首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临走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亲帅群臣,素服徒步登上介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十分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完毕,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寻寻觅觅,守得尘世不离愁,锁清秋,一朵清莲残花去,梦中旧景,醒来破惨风,一声笑,再别离,人鬼殊途,又岂能朝朝暮暮?

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荷花灯、孔明灯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三月清明日,蜿蜒的山道上男女扫墓的人络绎不绝,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迤逦而行。逝者的坟茔前,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扫墓祭奠完毕,触痛肺腑的哭罢,没有急于归家的念头,或寻找茂密葱茏的树下,或选择田园稍许平坦之处,将随身携带的食物一字摊开,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扫墓的时间,最好是在节前或节后10天农历的单日子进行。清明当天,一般是僧人扫墓,表达自己不能为祖先传宗接代的歉意。扫墓时擎一把油纸伞,霏霏清明雨,本是多愁,却是前世恩怨,今生难了。悲喜红尘来,又从红尘去,夜深树林荒草烟,犹见一帘白纱,似残月朦胧,又婉若雾色尘烟。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专卖寿衣和花圈及冥钱的小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包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万千追思,几许心事五六言,泪眼涟涟,相思与谁倾,何不烛火一了百了。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故有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包括那位坐拥美人归的唐玄宗最喜爱斗鸡。此时此刻,可叹那些利欲熏心的人就像两只怒发冲冠的斗鸡,功名利禄明争暗斗,荣华富贵攀比炫耀,偏偏就那一个情字也不依不饶。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福建、江苏的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踩高跷、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此情此景,一纸欢颜,笔墨万千,文字后面那作茧自缚的人儿何曾想到个中的滋味。

每逢清明时节,放风筝、荷花灯、孔明灯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由此演变的孔明灯,荷花灯皆寓意于此。清明的夜晚,看看天空或顺江河而下的一盏盏花灯,人影踵踵,鬼魂犹在,琴声幽咽风里来。花灯湖畔飘,追忆天堂,又有谁不殷殷祈盼好运到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是中国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人们伤情悲恸的特殊气氛。真可谓:青泪朱颜,悲叹吁,生前草堂素白衣,悲恨离愁,相求菩提犹转世。

低头沉思在清明前没有一颗星星的子夜,无论逗留在江边河畔,或行步陌上羊肠小道,都能感受浓浓的潮润雾气。缕缕青烟,素妆泪烛,遥望烟云中曾经渐隐归去的每一位亲人的英灵,感叹清明节祭拜的追思气氛,一颗心,是如此的沉重。人自洁来又洁去,少点自私,多点清明,多些仁爱,少些欲念,在清明时节,惟愿每个人在蒙蒙细雨下都能深悟领会清明的涵义,做个清白达明的谦谦君子。

祈盼风调雨顺,山水清明;惟愿仁和爱人,人也清明。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