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足迹(五十二) |
正文 | 第五十二章 邢忠老师与他一同进师范,一同回到一个镇,而且同在教育这条线上工作。作为同窗好友,平时来往甚密。邢忠也只有一个女儿,郑干事比邢忠略大点,邢忠的女儿总“伯伯伯伯”地叫个不停。郑干事也在很多场合许下诺言:“你邢忠的孩子就如同是我老郑的,不论你女儿会不会读书,工作的事,我全包了!” 你看,郑干事的话说得多好听,说得邢忠心花怒放,总觉得老郑够意思,有老郑这个同学,是前生的造化! 一晃邢忠的女儿就要中专毕业了,为了能找个比较稳定而又体面的职业,邢忠便去找老同学老郑商量。 谁知道话还没有说出来,这个老同学却先叫起苦来了。说什么自己的能力有限,侄女的事我帮不了忙、现在办事局面大,事情难办,等等等等,要邢忠另想办法。 其实,在当时教育部门安个中专毕业生,也并非违反多大的原则,当年也不接受过与邢忠女儿相类似的学生吗? 那么,郑干事又为何不接受老同学的女儿呢?是他郑干事正直无私吗? 其实不然,这里头藏掖着一个妇孺皆知的经济利益。为此事,邢忠断然与这位老同学断绝了交往 张伟的张俊南下打工后,每月都给家里寄回500元人民币,一直寄了两年,这给张伟解决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老三也重新回到了学校。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地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了,为优化教学之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进行合理布局。在市政府、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全市中小学格局大调整展开了。学校大格局调整方案是:合并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村办小学,拆消片初中,每镇只办一所初中,镇下的每个片办一所中心完小,偏远村落可保留初小,这年,正值一九九五年春季开学。 曾店中学迁至镇里,曾店片是镇上的一个大片,全片七所小学,暂时保留了两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其余的五所都合并到一起,用原曾店中学留下的校舍,组成了片中心完小,起名仍为曾店小学。 校长由原管片的大校长文治福担任,全权负责新学校的组建工作。曾店小学第一届校领导班子,由五人组成,校长文治福负责全面工作,两名副校长,一名分管政教、工会、财务等工作,另一名协调管理剩下的两所小学和偏远的几个教学点,一名教导主任和一名会计。 新的校委会成员,多数产生于合并来的原各学校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会计由原中学留下的一人担任。由于张伟业务比较熟悉,在全镇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文校长委以他抓教学工作。 学校合并后,原学校的一应教学设施包括图书、实验仪器、办公桌椅、档案柜等等,也要一同搬往新校。新学校的开学工作千头万绪,春节还未过完,校领导班子就走马上任,大家各司其职,走访教师、动员学生入学、搬迁财产、安排课程以及购买教学资料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由于大家齐心协力,保证了春季开学的如期进行。 新学校开设二十二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四十至五十人之间,全校的在籍生人数在一千人上下。教师除少数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外,大多数都随学生来到了新校,加上中学留下的五六名教职工,新学校的职工总数达到四十余人。 全校学生在校吃一餐午饭,四年级以上离校较远的的学生在校食宿,因此,学校少不了有学生食堂和宿舍,炊事员和宿舍管理员一般由本校教师的家属来承担。文校长的夫人则没进入学校的食堂和宿舍,而是以一年向学校缴纳两千元积累,承包了学校的小卖店。在文校长的再三要求下,张伟的妻子凤英也进了食堂。 联村办校是一个新生事物,得到了各村干群的鼎力支持。学校有什么要求,村支书、村长在馆子里聚一聚,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因此,当时学校的资金挺丰厚,半年以后,由各村出钱,便动工修建教学楼。 学校人多事杂,很多事情都不是期初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可藏。时间一长,矛盾便显现出来。首先是校领导班子,客观上讲,这些来自各村小的班子成员,没有在这样规模学校工作的经历,更谈不上有管理这样学校的经验和能力。但是更多的是由这些人的思想素质所致。 校长文治福,本来就是村小的一位语文课教师,在村小任教时,业绩般般,在镇里名不见经传,后来以微弱的优势,转成了公办教师,靠着其兄长与镇委书记的关系,当上了管片的大校长。作风漂浮、贪念钱财、爱玩、嗜赌,是他致命的弱点。合校后担任了校长,之所以把他高中的同学王生武请来担任常务副校长,请张伟来管教学,其目的是让这两个人来承担学校内的一应的教育教学工作,自己当甩手掌柜。因此,除了周一和周例会,其余的多数时间,都是嘴衔香烟,手提黑包,与各村的领导联络感情——打麻将。 副校长王生武有他的独特的个性,生来就会溜须拍马,夸夸其谈,学校的正经事他不认真去做,却专干一些与他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他一门心思的围着校长转,想方设法的博得校长的欢心。比如每天早晨校长夫人的门店一开,便立即赶过去帮忙搬这搬那,晚上要关店门了,也不忘去帮忙拾掇一番;校长出门或者回家,便急忙帮其将摩托推出或者推进,如果发现车子少气了也赶紧帮其加气……一副奴才相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经常对学校的人或事,不认场合,以个人的喜恶进行评头论足,人为地挑起是非。 再说会计叶森,是一条出了名的“变色龙”。他本是原东风小学的校长,可是,一校之长不忠于职守,不带领学校老师潜心教学,却专干一些不务正业之事。他在校的时候,经常醉酒,忘了上课;他会烹饪,十里八乡有办红白喜事的,他总想方设法去服务,且一去就是几天,从中捞取外快,在本大队的干群和学校师生中影响极坏。 眼看在学校呆不下去了,他只好去巴结时任曾店中学校长的老乡邵世金。在邵校长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的从大队小学调到了公社初中。因为胜任不了教学工作,只能安排他搞后勤。 为了能在中学长久地生存,他练就了一套巴结领导的“绝技”。邵世金的乳名叫“落星”,为了与校长拉近距离,张口一个“落星哥”,闭口一个“落星哥”的叫个不停;凡校长家中有事,不论事情的大小,哪怕是再忙,他也不遗余力;偶尔还施一点小恩小惠……获得了邵校长的信任,叶森便从一般的后勤人员提升为后勤主任。然而,他却把学校其余的领导和老师不放在眼里。 后来换了新校长,他却把他的恩人——前任校长邵世金,抛到了九霄云外,又巴结起新任校长来。当时叶森已有了孙女,就跟着孙女一个劲地将新校长叫着“校长爷爷”,继续玩弄他的巴结之本事…… 有一次,老校长邵世金有急事,想请他去帮帮忙,一连请了他三次,他竟理也没理!邵世金的肺都气炸了,他当着全校老师的面,狠狠地骂道:“老子在位时,叶森他百般巴结,如今不在位上了,他却……要不是老子,他叶森还做梦想来中学!叶森真是他妈的不是人,是一条典型的‘变色龙’!” 中学搬迁后,扔下了这条不学无术的变色龙!如今,曾店小学又启用了他,他岂不重新玩起他那“绝技”?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许瑜副校长分管其余两所完小和初小,学校除了有重要活动参加外,校内的工作一般很少参与。 学校的其他事情多做,少做,或者不做,均无关紧要,但是,教学工作可不能不做,因为学校不可能放假,学生不可能没老师上课呀!作为教导主任的张伟,也只有勇挑这副担子了。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在村小的那种热情和干劲,或者说是作风和方法,带到了这里。为了避免失误,他事无巨细,必要亲自过问;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自我加压,除了完成千余人学校的教导主任工作,还带一个班的语文课……你看他,无论冬夏,还是雨雪,每天第一个进办公室的是他,老师们早下了办公,可他的办公室的灯总还亮着,他还在灯下聚精会神地备课、批改作业、整理评估学校的教学、教研情况、制定整改方案……。 经过一年多多艰苦努力,曾店小学的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面,受到了镇教育组的肯定,张伟的辛劳没有白费。 然而,“墙内的开花,墙内未必芳香”,在学校内部,张伟的辛劳换来的却是一身的骚气。副校长王生武、会计叶森和中学搬迁后留下的另一位一向爱挑刺女教师,他们一唱一和,狼狈为奸,传是道非,制造谣言,唯恐学校不乱。他们利用与文校长及其老婆的特殊关系,不断地在校长和校长夫人的耳朵边对张伟说长论短,说什么张伟对你们不亲近,没感情,除了有事来找,平时很少来窜门;张伟工作那样努力,不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工作,这是喧宾夺主,是另有图谋,其目的是要取缔校长之位;张伟与某某女教师关系暧昧…… 起初,文治福还有些不相信,但说的次数多了,并且说得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的,而且不止一个人,加上其老婆不断地吹枕头风,他也就信以为真了。这些子虚乌有的诬陷便成了事实,这些“事实”便不断地传开了! 张伟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与校长交过心,也曾经在班子会上谈论过此事,尽管人家当面敷衍,先入为主的印象却难以抹平!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