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读书种子不可绝
正文

读书种子不可绝

我国古代先贤历来倡导“读书种子”不可绝。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之“书种文种”条,引唐代裴度“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语后,说:“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周密该条又云:“练兼善尝对书太息曰:吾老矣,非求闻者,姑下后世读书种子耳。”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云:“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任翔龙《沁园春(赠谈命许丈)》词:“君休说是谈非。是则是干支带得来。也要他有个读书种子。”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也有“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联语。以上所说的“读书种子”,均不是指读书的人,而是说弘扬延续酷爱读书的书香风习。

明清时提到的“读书种子”方孝孺,气节壮烈,令人敬佩。《明史?方孝孺传》载姚广孝恳求朱棣(明成祖)语:“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孺被朱棣杀死以后,国中不止一人感叹道:“方孝孺死后,读书种子绝矣!”钱谦益在《列朝诗传》里说:“功甫殁,先辈读书种子绝矣。”清末民初,章太炎听说叶德辉被革命党人抓去,赶忙发电报为其求情:“湖南不可杀叶某,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陈独秀等人也曾致电孙中山为刘师培求情,希望能饶恕,“延读书种子之传”。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素以读书为荣,无论是历朝官员,还是乡间百姓,大都崇尚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名作《四时读书乐》中写道,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锄”,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字里行间,洋溢着读书学习的怡然满足。宋代尤袤对读书的体会别具一格:“饿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逆境读书,平添坚忍不拔意志再踏坎坷之路;顺境读书,抛却沾沾自喜之心重温平常意念。”可见读书确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古人把读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苦读、二是痴读、三是闲读。锲而不舍、皓首穷经于书籍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为苦读,苦读,保志定性;无论穷达,时运顺逆,心无旁骛,读书为业,“头悬梁、锥刺骨”,若虫钻进书堆里,是为痴读,痴读,业有专攻;打开书柜,顺手拈来,随便翻检,一目十行,温故知新,加深理解,是为闲读,闲读,兴趣高雅。

在充满浮躁心理、商业气息浓厚的当今社会里,很多人开始对读书淡漠了。有资料显示,现在我国国民读书率不足5%,就是说,在100个人当中,只有5人在读书。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

一个读书风气不浓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凝聚力松散的民族。读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读书种子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读书风气是一个国家的旗帜,这面旗帜高扬不起来,那么,这个国家的前途是暗淡的。人间同理,书籍是人类智慧文明最主要的载体,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

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加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都来培养与播撒“读书种子”吧,让我们的业余时间充满书香之气,而不是玩耍之风、懒散之态,养成爱读书良好习惯,做一个知礼抱德、守法自重、热爱读书的终身学习型高素质公民。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