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海防前哨曾留下父亲巡逻的足迹 |
正文 | 海防前哨 曾留下父亲巡逻的足迹 豫歌 俗话说:老还小。年近八旬的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开始有点任性,越来越“不懂事儿”了,就像我们儿时离不开父母一样,父亲对儿女的依恋越来越多,几天不见面就会找个借口让你回去。回到老家其实也没什么事儿,无非是说说话、聊聊天,给父亲汇报汇报工作,他也会不厌其烦的给你讲他当兵的故事。 有一天,下班以后又被父亲召唤回家,车停在门口,我们进到院子里,没看见父母的身影,冷冷清清的,只有满院子父亲种的各种各样的蔬菜散发着生机:大蒜已长出蒜薹、豆角开始冒出嫩芽儿、还有半席绿油油的韭菜,葡萄树上也挂满了密密麻麻像米粒大小的果实。这就是父母用心营造的一个家,它随时张开温暖的臂膀迎接儿女回来。由于大多在外地工作,和儿女见面便成了父母最奢侈的愿望。母亲正在厨房做饭,看到我们回来,眉里眼里都是笑,藏都藏不住。嘴里却嗔怪道:老头子一点事都没有,非让你们回来,去吧,你爸在屋看电视呢。靠墙的长沙发里和衣蜷曲着我的父亲,看上去着实有些孤独和无奈。电视机开着,永远是戏曲频道,声音永远震天响。说是看电视,也只能是看了,他的耳朵几乎听不到声音,买了个助听器也无济于事。父亲说:耳朵不行了,助听器也没用。看到我们到来,父亲像久旱的禾苗盼来了及时雨,一下子来了精神,忽地从沙发上坐了起来,从来不会客气的他,赶快给我们让座,似乎把我们当成了远方的客人。一番家常话之后言归正传,父亲又讲起了他当兵的历史,讲到兴奋之处,父亲情不自禁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像一个作报告的指挥员,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父亲讲他的战友,一个叫杜枫瑞的空军英雄,一人击落两架敌机,最后折戟沙场,既带着惋惜,又有满满的自豪,仿佛自己也架机飞上了蓝天,与白云并肩,与雄鹰齐飞。父亲脸颊泛着红光,双手不停地在空中比划着,他清楚地记得他曾经守卫过的海防前线:沙滩、潮水、海鸥。任潮涨潮落,云卷云舒,刻在心上的记忆不仅没有模糊,反因时间的沉淀而历久弥新。那一刻,父亲的记忆异常清晰,与年龄一点也不相符。父亲说:巡逻时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潮水一来就抹平了……母亲做好饭后也站在一边旁听这些熟烂的故事,中间一再催我们吃饭,叫我们早点回去,父亲却说:急啥?才刚回来,又有车,怕啥呢?惟恐我们回去。 也许是军人出身的缘故吧,父亲异常崇拜毛主席,几十年来家里当门一直挂着的就是毛主席的画像,只不过从头像换成中堂,如今又换成大玻璃匾,毛主席的画像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诗词的衬托下熠熠生辉,这应该也是父亲的一份精神食粮和支柱。 那天我们回去后,给母亲打电话报平安,顺便问父亲吃饭没有,母亲说:你们走后,老头子吃了两大碗! 哦!莫非儿女也是医治父母心病的一副良药。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