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美库车札记 |
正文 | 大美库车札记 ——自然时空文化时空与心理时空的交响 啄壳 散文创作,也应: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 ————题记 大戈壁 1978年12月,我参军入伍来到库车。放下背包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向亲友同学报告我所在的地理方位: 打开中国版图,聚焦大西北。 “三山夹两盆”是对新疆地形特点的形象概括——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中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闻名遐迩的库车——昔日的龟兹古国,就坐落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中段。当然了,那时璀璨夺目的龟兹文化之光,尚在被岁月的浮土尘封。库车的重新闻名遐迩,是成为国家西气东输气源地之后的事。 徒步急行军拉练,我们新兵蛋子跟随大部队远离库车城区,进入大戈壁。 眼前的景象把人惊呆了:满地碎石与岩沙的混合物,一望无际,直铺天涯。地面寸草不生,静寂无声,让人以为踏上了月球的表面…… 拉练回到营房,星期天我查阅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新疆戈壁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戈壁面积的首位。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的中、晚、更新世时期,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戈壁气候区不断扩大。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砂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这些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下来,开始在山脚下堆积起来。在洪水的作用下,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形成如今的戈壁地貌。 追忆野营拉练时的情形,由于没有参照物,如果离开指北针,我们很容易就遭遇后来彭加木在罗布泊的困境。因此,内心充满陌生、恐惧、迷茫、敬畏、荒凉、偏远以及难以言说的复杂意绪。 收看电视新闻,得知当年留下我们足迹的大戈壁,发现百万吨级大油田,成为国家西气东输气源地,我们几个尚在库车的老战友,驱车直奔,故地重温。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面对大自然广袤的景象,我的陌生、恐惧、迷茫、敬畏、荒凉、偏远以及难以言说的复杂意绪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对大自然原始美、浩瀚美、苍凉美、苍莽美、雄浑美、洪荒美的激赏……大自然在雄性的旋律里,又演奏出充满雌性的乐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在巨大静谧笼罩的死寂下面,竟然孕育着石油、天然气这样蕴含巨大能量与活力的物质资源!这不就是对立统一的哲学之美吗? 如今,中国魅力名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的库车,正在着手建设千万吨级化工基地,大戈壁的漠风风能,大戈壁的太阳能,必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 作为国家西气东输的气源地,库车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基地的地位正在确立…… 领略库车的大美,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视线。 沙尘暴 1979年早春,我们正在操场上进行队列训练。突然,西北方的天空窜起一片黄尘,很快又高速扩散为遮蔽半边天的乌云,乌云转眼间就变为遮天蔽日的黑云,我们刚刚听到解散的口令,一股狂风席卷而来,沙尘呛鼻刺目,连离我们3米的班长也看不到了。当我们冲进宿舍时,窗玻璃已经粉碎,宿舍笼罩在尘土的腥味与黑暗之中。连长下令用床铺下的毡子,把窗户钉了起来。然而,室外大树树枝的断裂声、烟囱的倒塌声、风暴的呼啸声依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次日,头戴风镜参加抢险救灾的老兵们从二区回到连队,一个个形如土猴,他们对野外漫天浮尘天象的描述,让我想起了《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令我纳闷的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怎么把沙尘暴与库车大美联系在了一起? 带着这样的疑问,2012年3月初,我翻开《库车县志》第102页,仔细查阅:“1979年4月10—11日,出现本县历史上罕见大风。最大风力12级,风速超过40米/秒,同时出现强沙暴。春麦死亡3224亩,占播种面积66。8%,刮倒树木、房屋、围墙、电线杆多处,通讯中断,大畜死亡43头,小畜死亡1621只,失踪9人,死亡8人……” 看到以上记载,我顿时恍然大悟:是沙尘暴唤醒了人类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 是的,常识告诉我们,银河系是宇宙的一部分,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人则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著名学者郝长江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是由空气,水,岩石包括土壤构成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在这三个圈交汇处生存的生物构成的生物圈所共同组成,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部分发挥不同的作用,维持着总体平衡。其中一个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它部分相应的变化,因为该系统达到平衡的趋向是绝对的…… 文明发展到近代特别是现代以来,由于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摆置不当,人类总喜欢将人放在第一位,把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作为生活奋斗的目标,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形成了全球性的贪得无厌的生活经济伦理观,迅猛蔓延并膨胀着对自然的征服欲,人类正扮演着掠夺狂的角色。 人类在宇宙中以老子天下第一的身份,站在地球生态系统这个宝塔的顶端,暴君般君临自然,乱砍滥伐,过度垦荒,对自然界的万物作威作福,肆虐着暴殄天物的暴行。藏羚羊、中华鲟、白鳍豚……在颤抖着呼救。全球气变暖,南极臭氧大空洞的出现,频繁的酸雨,大量物种的灭绝和频发的沙尘暴以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警示人类:谋求发展的同时,切记保护环境! 良药苦口,沙尘暴以席卷几千公里的时空尺度,以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刻骨铭心的警示课。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库车县委、政府在加大发展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库车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其说是人类自觉的结果,不如说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而谋求新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应对策略。 从唤醒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疗效的角度看,沙尘暴,的确是一副苦口的良药;沙尘暴——的确不失为一种大美! 行文至此,偶然看到《科技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沙尘暴的另一面》的文章,作者赵英淑在文中指出,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但在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家眼中,沙尘暴也是自然物质循环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甚至具有积极的降低气温、净化空气与缓解酸雨的环保作用:每年亚洲沙尘暴携带大量沙尘沉降到太平洋,沙尘暴携带的沙尘中包含丰富的铁离子,已研究证明,铁是许多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沙尘暴为太平洋海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大大提高海洋生物的生产力。海洋中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藻类光合作用提高,则对二氧化碳吸收转化增多,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因而有降低气温作用。还有研究表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能将沙尘传送到中南美雨林地区,并为中南美雨林生长提供营养成分,提高中南美雨林对二氧化碳吸收转化能力,有降低气温的作用。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这些物质溶于雨雪形成酸雨。我国南北方的工业酸性污染物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酸雨却主要出现于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这是因为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来自沙漠的沙尘和当地土壤都偏碱性,其中的硅酸盐和碳酸盐富含钙等碱性阳离子,能够中和大气中的绝大部分酸性污染物,避免酸雨形成。沙尘暴净化空气也是同样的原理。黄沙弥漫的沙尘天气过后,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因为沙尘里的气溶胶和碱性粒子含量较高,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可以黏附、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酸碱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过滤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对于沙尘暴,正如上述所说,如果是由于农业开垦、矿产开发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是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则需减少人类活动,保护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如果是自然沙漠发生的自然现象,人类没有必要去治理,让它在自然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是人类需要研究其活动规律和对社会的影响,据此采取措施,减少和减轻对人类的危害。 我忽然就想到贾平凹的经典作品《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领略库车的大美,需要生态伦理的视界。 废墟 这里的废墟,指的是地处库车城北的苏巴什故城遗址。 首次与苏巴什故城遗址相遇,是在1983年夏天。我们到《大唐西域记》中留有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和尚脚印的子母河流域,进行 军事地形学课目的训练。训练休息时,我曾在苏巴什故城遗址的废墟 上久久驻足。1993年到西安出差时,我特地登到大雁塔的最高层,玄奘载入史册的伟业曾激起我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 2010年5月,陪友人到苏巴什故城遗址实地考察,苏巴什故城遗址的废墟,再次激活我对龟兹文化刨根问底的浓厚兴趣。我反复思索,苏巴什故城遗址的残垣断壁,苏巴什故城遗址的黄土废墟,究竟蕴含着什么信息…… 据库车县志记载,苏巴什故城叫“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波涛滚滚的库车河穿城而过。据说,这条河就是《西游记》里“子母河”的下游。苏巴什故城始建于东汉(公元1世纪),隋唐(公元6至8世纪)盛极一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西行至此,见寺庙僧侣云集,香火甚盛,便在这里滞留两月余讲经弘法。遗址从发掘情况看,早期文化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石器、骨器、陶片。另外,还发现少量铜器和汉五铢钱。从晚期文化层中,曾出土排列整齐的一组大陶缸,共33只。还出土了铺地用的莲纹花砖、蓝纹砖、筒砖,其纹饰、形状与唐代长安大明宫的铺地砖略同。此外,还出土有乾元通宝、开元通玉、中字钱和大历元宝等古钱币。 著名学者季羡林指出,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 历史学家何新,在《重塑中国远古文化》一文中谈到:“……从时间上来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出现在距今一万年前,而埃及文明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西亚文明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畜牧业,游牧文化,大规模的畜牧养殖,这些东西都比中国早。中国最早的仰韶文明,包括青海甘肃的那些文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年代是距今6000年左右,时间上恰好形成一个距离。所以,在中国的早期西部文明里,确实有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子,有它们的传播痕迹。另外,中国还有一个谜,就是中国的青铜文明是突然出现的……青铜器是一种很特殊的铜器、青铜很坚硬,而红铜不能做任何工具,它很软。一般在西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有红铜,然后才有了青铜。红铜可以在自然形态得到,纯铜有时在铜矿地区就能发现,它们质地很柔软,很光滑,发出光芒,但没有实用价值,而要把它熔化,再配上一些其它金属,锡和铅,使它变成一种可以使用、有硬度的工具。这需要发明,这不是在自然形态下能够达到的。而这个发明,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但在中国文明当中,青铜文明是突然出现的,就是在商代河南的殷虚,挖掘出了非常进步、非常发达的青铜文化,大量的铸造器,大量的工具。但是在它之前考古学家挖掘了很多遗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红铜。这很奇怪,这是青铜文化上的一个断裂。这种现象解释之一,就是有人把青铜文明的发明带到了中国。我们如果向西伯利亚草原、向西亚去,就会看到完整的青铜系列,从红铜到各种各样的发掘遗址,按照它们的年代先后,有些地方用红铜做各种各样的装饰物,然后可以看到人类发明了青铜,从粗糙的原始的青铜,到比较辉煌的一个演化的过程,而中国却没有。所以看起来,中国的文明也有一个传播过程,同外界有很长、很长的时间的交流……” 可见,作为丝绸之路中路重镇的龟兹古国——库车,不仅仅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确凿记载的佛教传播的重要驿站,而且,也是以青铜器为标志的科技传播的重要驿站…… 众所周知,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河的三条主要支流,佛教是由印度经丝绸之路中路重镇的龟兹古国——库车传播到中原内地的,因此,苏巴什故城遗址,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河源头的水文站,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河支流上游的里程碑。因此,苏巴什故城遗址废墟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及其历史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可以说,没有以儒、道、佛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参照系,就没有五四时期以民主、科学为标志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转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巴什故城遗址废墟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及其历史意义,就会更加凸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巴什故城遗址废墟,是否又放射着贾平凹“丑石”意义上的大美之光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发现,苏巴什故城遗址废墟,凸现的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大美…… 领略库车的大美,需要文明发生学、文化传播学的视野。 我格外欣赏国画的留白。因此,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的胡杨树的大美,奇诡的天山大峡谷的大美,历经沧桑的克孜尔尕哈烽燧的大美以及在日本引起轰动的颇具维吾尔风情的龟兹乐舞的大美,就留给尊敬的读者去想象吧…… 在库车长期工作生活,我用33年时光,领略了库车的大美,从而体悟到:领略大美,需要意识在大尺度时空里深层曝光、深层显影…… 领略库车的大美,提升了我的审美境界,引发了我新一轮的深层次思考: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