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检查组”的演变 |
正文 | “检查组”的演变 关于“检查组”的话题,“我生也晚”,不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情形是怎样的。 六十年代初,还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印象中,各种各样的检查组(我们那时称之为“工作队”)几乎没有间断过。因为离城里远,又没有营业餐馆,检查组成员便只有吃“派饭”━━每天轮一家。晚饭之后把一天的生活费━━1斤粮票3角钱━━压在碗底下;如果一日未吃够三餐,每顿饭的伙食标准按4两粮票1角钱计算。主人家看到客人放钱和粮票时,照例要推辞一下,但客人也知道这是出于礼节的谦让,仍照付不误。在常人眼里,检查组大半是下去“找麻烦”的。如果哪家有人出了“麻烦”,生产队派饭时,在和检查组协商之后,也可以把这家绕过去。 七十年代初,城里的厂矿也要不时接待上边下来的检查组。检查组吃住均在招待所。住宿费回单位报销,吃饭有出差补贴。 八十年代初,曾在一个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小单位上班。上边来人时,让食堂炒几个菜,提一瓶酒,在领导办公室内,由主要领导陪一下;但已不再自掏饭钱。也许主要领导已意识到会有私下议论,就自己先放出口风:“无论我们谁来了客人,总有能用家常便饭来对待吧?!” 到了九十年代,检查组已成为上宾,被供奉起来。中午小宴、下午大宴是常规接待,请游览附近名胜古迹属惯例,请洗桑拿传媒已时有所闻,临走时“纪念品”的厚薄将视情况而定。检查组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有查行业不正之风的,有查廉政建设的,有落实来信举报的,有考查干部的,等等。检查组被基层单位领导接下车,层层围住,事毕又送上车。至于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结果,群众已不甚了然,也已漠然。 21世纪已进入第二个10年,再提“检查组”这样的问题,恐怕不能算“杞人忧天”吧?“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言犹在耳呀,邓小平,几乎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这些话从一个老到的政治家之口说出,简直是振聋发聩了!最近,随着中央、地方巡视组工作的深入,老虎、苍蝇纷纷应声落网,━━而可以断言的是,这些巡视组成员决没有做那“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事情。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