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乌兰巴托的华人子弟学校,华人的拳拳“中国心” |
正文 | 北京——乌兰巴托之行十四 在乌兰巴托期间,被朋友带到了当地的华人子弟学校。 乌兰巴托的华人子弟学校坐落在市区东部偏北的地方,向南望去是城区的楼房建筑,而北边是连绵的棚户区。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幢不大的两层红砖楼房,加上勉强将楼房围起来的院子,连操场都没有。如果单从外观上看,你不会认为它是一所学校。 “学生活动的时候在哪里(进行)?”问题有些不合时宜。 “没有操场就不活动了呗!” 这与深圳几乎各个学校都有塑胶跑道和体育馆形成鲜明对照。 华人子弟学校简陋的教学楼 正对校门有一座带有浓厚中国内地色彩的水泥雕像,两个孩子做着夸张的动作,男孩的手里不知道举着什么东西,女孩右手夹着一本书,右手平举伸向远方,然后一起坐在一条好似钥匙开启的月亮身上。雕塑的基座上写着乌兰巴托少见的汉字:宏扬民族文化,培养栋梁之才。 “是一个华侨捐建的”,朋友解释说。 “别看学校不大,但是建的时候可费劲了!”不知道是蒙古政府故意刁难还是其他原因。“反正学校经过了长时间的申请和迁地,前后费了三年多时间,最后才好不容易完成!” “学校缺好的老师!”朋友有些担心。 虽然国内也派一些教师过来,但师资力量并不好,“如果能有一些好的老师就好了!” 华文学校明显低调的有些压抑,连校名都不敢明目张胆地书写出来,这让我禁不住为华侨的生存环境而唏嘘。 以后的几天,当在韩国人办的乌兰巴托大学(Ulaanbaatar University)(实际上是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然后优秀学生可送到韩国读大学)里,看着到处显著标注的韩文标牌和清洁明亮的教室,心里不禁沉甸甸的。 “你能否给我们宣传、宣传?”华侨朋友突然说。 咦,如果自己愿意留在蒙古,不是职业刚好解决了吗?当汉语导师没问题呀!正兴奋间,朋友叹了口气,“待遇不高,留不住人”。 乌兰巴托的华侨子弟一定要补习汉语,而且“现在也有蒙古人的孩子到学校学习汉语了!”朋友转而有些兴奋。 恰逢学生放学,一出教学楼,学生就跟同学和接自己的家长们用张北——大同口音打着招呼,让身在异国的我仿佛又回到国内某个城市。 “你给我们宣传、宣传,看有没有热心人给投点钱……将环境改善一下”,朋友又给我下任务,“能留得住人!” 我其实很清楚自己半斤八两,哪有那种影响力! 乌兰巴托的华人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即使受到刁难、排挤、驱赶,生存环境恶劣,而当作靠山的母亲国并没有表示多少同情和收留意愿的时候,他们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的根。 “现在环境好了一些”,而且奥运会后有明显变化,“因为蒙古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奥运金牌,但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下得了两面金牌!” “如果中国能派一些更好的中文老师就好了!” 我说“中国现在正在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应该会吧!”但实际上,自己不清楚,也没有把握。国内百废待兴,虽然国力这些年有所增强,又有振兴国学的倡议和几个孔子学院的建设,但具体到蒙古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我们有关部门的财力、精力怕是一下忙不过来。 “官老爷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国内偏僻地区许多学校还没有正规教室,孩子还在空地上课哩!”暗自思衬。 不过,在乌兰巴托看见华人子弟学校,看见大家不忘自己的根,还是让我为当地华人的拳拳之心而感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这样一群“一定要孩子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中国人”,很难不感动! 虽然华人有的已经获取了蒙古国籍,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一颗红亮的“中国心”就行了!暗下决心。 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会帮助这所华人子弟学校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