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感觉潮州 |
正文 | 其实潮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第一次到潮州是与几个同事出差公干,沿深汕高速一路直奔,自驾车的感觉真是舒服极了,然后在城建不错的汕头街道穿城而过,然后就走上了“歪歪扭扭”的潮汕公路。因为是傍晚的缘故,进城后只见窄窄的街道,破旧的房子,昏暗的街灯(当然不能与纽约比,是与中山比)和看不清面孔,与稀落的汽车、三轮车挤在一起涌动的人群。整个城市就好象搅动在浑浊的泥浆里面,潮湿、粘稠。在一个也不破旧,也不鲜亮的叫老干中心的地方,匆匆完成工作后,匆匆的逃离了这个地方。 感觉嘛,嘴里没说,心里嘀咕着:怎么那么窄的街道,跟珠江三角洲差距太大了! 第二次来极不情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不得不在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坐上破烂的汽车,迷迷糊糊半夜三更抵达潮州。这次是走揭阳,揭阳潮州间路更见的差,一路上摇摇晃晃,颠上倒下,黑咕隆咚的中进入潮州后,方才眼前一亮,感觉比想象的好点——潮州街道也有点新嘛!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同事穿街走巷几次后,我发现:好象是喜欢上了她。 我不知道潮州紧邻着韩江。 星期天与同事散步,沿着小街小巷左拐右拐,走出一道城门后,眼前突然一片清山绿水,潮州原来这么漂亮。 一条如黛的河从远处弯弯飘来,又缓缓飘向远处。河上浮着几叶船,悠闲地上下突突游动,没有了长江和珠江的嘈杂,连回荡在江面的马达声,原来也是这么美好。河对岸的清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韩江边。近旁的草地和鲜花衬着秀气的古城墙,怎么看都是一幅惬意的图画。对我这样一个身处异乡的人来说,不禁会与远方土地上那几座城墙相比——依偎着韩江的潮州城,显然是秀气多了。 披着冬日灿烂的阳光,迎着扑面的“韩”风(时值一月份),我深深地呼了几口气,暖洋洋的。不禁有点恍惚,这是冬天吗? 时间久了,原先不屑的细小街道慢慢在眼中美了起来,平生了些许久违的亲切和人情。走在其间,童年d的时光有又流回自己身上,怎么这么熟悉?昨天仿佛自己才在这里穿来穿去,绕着大人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着捉迷藏。 不知道为什么要呆在上海、广州?被高楼扭曲的天空,凝固了的汽车,满街疙里疙瘩挤得扁扁的人…… 潮州人闲散的自由自在。 生活在进行着。小骑楼下有些年代的老字号胡荣泉,做着几十年或许几百年的生意,人流不多,但总不乏有人光顾,听说远离故土的华侨,一回来总要去买些家乡的糕点解解谗,数年的乡愁瞬间烟消云散。老街太平路上许多家在别处已经少见了的老理发店、老理发师、老理发椅和老理发剃刀,完全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架势,躺在上面刮脸,感觉直想睡觉。 潮州人一脸的朴实,没有大城市人普遍的拒人千里式表情,虽然与外地人有时候存在因为互不了解对方语义而发生的沟通困难,但总比当面让人家当你人间蒸发好很多。街对面卖面和“果”条(就是珠江三角洲的河粉)的小伙子在每天去吃早餐的时候,总是敦厚的微笑。因为第一次去吃告诉他不要味精,结果以后每次去,就再也没有放味精,老婆不知道要放味精,他就急急忙忙喊起来:这个人不要味精。 潮州的老城有许多书店,散落在曲曲弯弯的小街上。书店一般门面不大,二三十平米,码放着许多已经不太干净的“旧书”。可能数量过多的缘故,每个书店光顾的顾客并不多,但店主大都一付悠然自得的样子。不管怎么说,总是给潮州城增加了几分优雅。 眼中的潮州在一天天的变,变的自己慢慢喜欢起来。 看来人不能轻易对事情下结论,不然会误导自己,也会误导别人。潮州也有贴着瓷砖的建筑(听说现在刷涂料才时代,呵呵!),也有不错的广场和城市建筑…… 其实人经常被误导所左右,有人去过香港后看到棚户区,回来讲,香港也就跟我们村差不多,车多而已,大致如此。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