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偷”的文化心理 |
正文 | “偷”是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汉字之一,其最基本的意思有:①盗窃,秘密窃取别人的东西或者是有此种行为的人,比如偷盗、偷东西、小偷;②悄悄地干事,不为他人知道,比如偷情、偷窥、偷看;③抽出、挤出时间,比如忙里偷闲;④苟且,比如偷安、偷生等。 以上这些解释都是比较正规的、书面的解释,其所表现的都是非常正统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语境,“偷”才真正体现出其更深层次的韵味。 从正式的解释来看,“偷”除了“忙里偷闲”这一语境略显中性外,其余的比如“盗窃”、 “悄悄地”、“苟且”等语境中均为贬义,正统的语境告诉我们,“偷”其实是一种有背于正常规范的行为或者是对此种不良行为的称呼。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这种意味不断减弱,更多带有明显调侃的意味,比如“偷情”、“偷窥”,传统的语境中,这是绝对不能宽恕的事情,是品德败坏的标志,然而在今天,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电视、电影、网络等主流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大肆渲染这些花边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已就跟着效仿来演绎自己的故事,相当多的人对此已经没有羞耻之心,反而是津津乐道。尤其是在城市这个“陌生人”社会,谁都不认识谁,爱谁谁,爱怎么样怎么样,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利益奔波,大家都没有时间说三道四,大家都不愿意管与自己无关的事,于是对“偷情”、“偷窥”这一类的事情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为社会基础变了,思想基础变了,民族心理也变了。这就好比以前熟人见面打招呼总问“你吃了没有”,而现在熟人见面则问“你离了没有”一样的道理,以前这样问叫骂人,现在这样问是时尚。 在当下的生活语境中,“偷”是一件让人无比愉悦的事情,当然此“偷”非小偷的“偷”,而是“悄悄地干事”的“偷”,这偷偷得高兴、偷得快乐、偷得合情合理,偷得身心欢愉,也难怪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凡是偷的都是好玩的”,这更多的是调侃,但也是大众的文化心理。工作太紧张了就“忙里偷闲”,夫妻生活不和谐了就“出轨偷情”,生活压力太大活不下去了就找个理由“苟且偷生”,小孩子看见好吃的大人不让吃就“偷吃”,城市住房门对门但谁也不认识谁难免好奇于是就有了“偷窥”…… 有“偷”就有“被偷”,在这里区分的意义不大,在大众语境中,“偷”与“被偷”其实没有明确的界定,或许“偷”就是“被偷”, “被偷”就是“偷”,对于“偷情”而言,都是各取所需而已,到最后不知道谁偷了谁。 由此,我想到了时下最流行的语言“潜规则”,“潜”其实和偷一样,也是“悄悄地干事”的意思,表面是这样,实际是是那样,而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点破,这是中国人的含蓄所在,更是汉语言的精妙所在,大家都更喜欢“那样”,也就是各取所需而已,不存在“潜”与“被潜”,也不存在“偷”与“被偷”。 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关于“偷”的文化心理。只是无论如何,除工作太紧张“忙里偷闲”外,尽量少与“偷”沾边,因为偷情会破坏家庭,偷盗会违法犯罪,偷懒会一事无成,偷生会失去尊严。当然,闲暇之余,开心网上偷偷菜,那也是可以的,怡怡情嘛。 2013年6月20日于遵义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