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与张爱玲:无来无去了一生 |
正文 | 与其说我在“解读”张爱玲,不如说“感受”或许更贴切。 倘若你了解,你会发现她一点也不神秘。这份体验来自于我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那种若即若离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平日是不需要我去打扰什么的,甚至一份看起来普通的搭讪都显得牵强而刻意。而他们会和我联系,在他们想联系我的时候。 我从开始的不习惯,到渐渐享受起了这样的存在——如果非要用什么词语定义,或许“本真”、“自然”、“质朴”、“单纯”等等恰恰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了。 他们骨子里透着一份难得的纯真,于是便会愈发对自己忠诚——不论他们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他们都如实呈现,向来不屑伪装——尽管他们一旦伪装,便是超级无敌的高手——故而不了解的人,会把这一份纯真所表现出来的“阴晴不定”定义为“不可理喻”;他们骨子里透着一份难得的信任,通常他们嗅觉极其灵敏,如果嗅出丝毫不对劲,便会礼貌地避而远之,倘若他们一旦认定你的坦诚,便会给予你一份独特的信任,乃至在你面前毫不遮掩地流露;他们骨子里更有一种难得的灵性,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不是头脑,恰恰是直觉,既然直觉能让他们生存,那么某些异于常人的才能便也不难理解了。 他们如一着,就好像你我头顶上的这片蓝天,因为如一,所以蕴藏着雨雪雷电的变幻;他们清澈着,就好比你我熟视无睹的水,因为清澈,所以放入任何一种佐料便瞬间溶解,乃至于满口竟是佐料的滋味儿;他们湛然着,就好似一面悬在墙壁的镜子,因为湛然,所以人们照完之后,通常评头论足一番,也总要捎带上这面镜子。 我深深地知道,现实中,这种人即便能遇见,也委实不容易搭上话儿;即便搭上了,也委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后恐怕还是会笑了——会心地笑,一如展开的书卷这般。 这便是书籍的妙处了——它们如实展现着作者的心路,通过文字的精妙组合,演绎出一番又一番的情境,让人回味咂摸。即便不苟言笑如弘一法师,在书中你也丝毫不会感觉到任何拘谨和不安了。 另,由于这几天一直在品味张爱玲,竟意外收到了“微笑凡人老张”的留言,便去了空间,收藏了十二篇洋洋洒洒的《有缘识得张爱玲》。我一气读完,甚是喜悦。文章作者系张爱玲遗嘱委托人林先生,他见证了张爱玲逝世前的岁月,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诚实与坦然,以及他对于张爱玲先生那一份朴素如家人般的情感,所以,通透世故的张爱玲能将身后事委托于他,也实在是明智之举。 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那样一个小片段,说是林先生本人和张爱玲通电话,张爱玲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意思,约略是和他聊天很开心。那个林先生当时就很莽撞地问了句:“为什么?”然后张爱玲先生便挂了电话。 我不禁心生羡慕起来,想着,如果我是他,也许会说:“能听到你这么说,我感到很意外,也很开心。”——突然,我笑了。 是了,这就是张爱玲,这就是林先生,这就是我。 一抹斜阳洒进了屋来,投射在那本泛黄的张先生的散文集上——封面,一位穿着旗袍抬着头的女子傲然着,瞬间仪态万千,栩栩如生了起来。 我会心一笑——张爱玲,一如她的骨灰洒向了大海那般,她或许哪儿也没有去。 “相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的惟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张爱玲《连环套》 了一 2013.01.18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