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带年味的中英街
正文

中英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指它的名字,我在小时候上小学就知道它,那是从少年报上得知的。香港回归前,我又大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个地方的历史渊源。

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

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说陌生,是我虽然去过几次香港,但一直没有机会来这里看看著名的“中英街”。据说,这里以街中心为界,双方都有警察巡逻执勤,不准越界购物。 按规定,其带出的商品均需凭统一发票、经海关查验后放行,所有购进商品不准倒卖,违者按走私论处。不准带出各类电器、手表、藤席、布匹、(包括窗帘布)、大型玩具、贵重药品(包括高蛋白药品、人参类),严禁购买黄色、淫秽书刊等。

今年过年我们要去福建。途径深圳,刚好有一天空闲的时间,我们决定去一趟中英街,以了我多年来的愿望。

现在去中英街,已经非常方便了。只要你带上身份证,到当地边防部门去排队办一张“特许通行证”即可,费用只需十元钱。我们很快找当地导游组团进去,三个人多花了十元钱,省去了排队时间。

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九,明天就是大年了。进来街上,一座界碑竖立在眼前:中英街界碑。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它们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历史物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1989年6月29日,这块界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英街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

街道路面比较清洁,来往人员较多,大概是要过年的缘故,大家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店铺门面大都挂着灯笼之类,有点过年的气氛。而来这里的游客不多,可能是都忙着过年回家去了。据说也有中英街已经逐步被边缘化的原因。1980年至1997年,游客进关排长龙。然而从1998至今,进关游客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之后,内地市场的货品丰富了许多,中英街市场的优势不比从前,但有不少商品的价格仍比其他地方便宜。

我们来到香港一侧的商店,电器价格不菲,大多数游客看得多,买的少。一家卖皮包的港商在高声吆喝他的货品,向来往游客兜售。我拿起相机准备拍照,一位香港女居民连忙制止我:不要拍照。我心里清楚:现在少数香港人在故意挑大陆内地人的刺,完全是嫉妒心、自卑心在作怪!

我们边走边逛,发现香港一侧的房屋又矮又旧,房上的电线之类乱七八糟扭在一起;而深圳一侧则是漂亮的店铺,高大而结实。看来,港方暂时没有经济实力、或者没有精力来整顿这些公用设施。

前方一颗大榕树出现在眼前!这棵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进行采风和文艺创作的题材。这棵榕树与第四号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同时也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和屈辱历史。

据导游介绍,从香港进入中英街比较困难,因为香港居民来此须社区证明和有人担保。深圳这边却宽松的多,我们看到的港人大多数是中英街的居民。

我们走进一家药品商店,那里的药品品种多,且价格比较便宜,于是我们买了一点跌打损伤的药,都是新加坡生产的。出关时,携带的物品也没有人检查。看来,深圳方面还是解放思想的。

中英街一日游归来,我的心踏实了许多。用“沧桑巨变”来形容有点过了,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较恰如其分。现在,香港回归了,已经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一份子,但“一国两制”还存在,作为“一街两制”的中英街还存在。我相信,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两地的融合程度也会不断加大,美好的中英街必定更加繁荣!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