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永远的情结——我与《乌兰察布日报》的不解缘 |
正文 | 在一次通讯员培训会上,我与《乌兰察布日报》的一位编辑老师相识,她亲切地称我为老通讯员,当时我心里真似吃了蜜一样的甜。 是啊,叶绿不忘根,飞鸟恋天空。回顾自己由一个业余撰稿人成为一个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历程,不能不说我与《乌兰察布日报》有着不解缘,不了情。 未接触《乌兰察布日报》前,我的投稿生涯只见播种不见收获。失败之余,竟一种心灰意冷的心绪袭来。对此,深知内情的朋友为我指点迷津,坚持向《乌兰察布日报》投稿。在抱着试试看心理的支配下,我投出了几份文稿。百无聊赖的一个中午,朋友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看,你的稿子上报了。”接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张1995年的《乌兰察布日报》,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果然,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上,清晰地印着我的“拙作”。于是乎,我疯狂似地欢呼、跳跃……那惊喜、那欣慰,真正非言语所能形容!其实,在心里,我十分感谢《乌兰察布日报》的成全,十分感谢报社编辑老师帮我敲开了从事新闻事业的大门。 之后,笔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二十多年来,《乌兰察布日报》从小报办到大报,都留下了我深深浅浅的足迹。 鉴于我在《乌兰察布日报》常发稿的缘由,1999年我被借调到察右前旗记者站工作,从此,我走上了从事新闻工作的道路。2001年记者站撤销,《察右前旗报》恢复,我又被调入报社工作。所谓的调入,也就是挣着几百元的微薄工资,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懈怠,相反我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对内,办好旗委机关报;对外,搞好新闻外宣工作。2002年,在第四届乌兰察布市新闻稿评选中,我采写的通讯《红卫路有位“活雷锋”》被评为三等奖。2003年“非典”期间,我冒着随时被病毒传染的危险,走进旗医院,采访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写出《凌寒斗霜花更艳》稿件刊发在《乌兰察布日报》,鼓舞了士气,受到了旗政府“弘扬抗非精神,服务工作大局”的表彰。2006年,我与友人联合采写的《察右前旗工业园区成为农民聚宝盆》一稿在《光明日报》刊发,这是我的新闻稿第一次上了国家级报纸。这些努力与成绩,离不开《乌兰察布日报》的扶持培育。 因为搞新闻工作的出色成绩,2007年,我的工作关系正式进入旗报社,企盼已久的心终于得到了归属。同年,在第五届乌兰察布市新闻稿评选中,我撰写的言论《延伸产业链条大有作为》被评为三等奖。2008年、2009年分别被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乌兰察布市第二届十佳新闻通讯员”称号、全市“百名记者下基层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我被组织任命为旗报社社长,主持报社全盘工作。2011年,我采写的通讯《心系乡村谋共富》被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乌兰察布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活动优秀奖”。2013年,我采写的通讯《创新突破发展》被乌兰察布日报社评为“兴泰杯”头条新闻大赛三等奖。同年,我被市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2014年,我拍摄的基层教学能手图片新闻上了《内蒙古日报》头版二条。我采写的《李明玲回家探亲不忘为家乡美容》一稿刊登上了《内蒙古日报》社会新闻版头条。归根结底,所有这些进步,都拜《乌兰察布日报》所赐。如果说没有《乌兰察布日报》这片天地,我真不敢想象我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总之,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我们终是有缘分的。 岁月如梭,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整整22年,这其中大半感情是缘于《乌兰察布日报》的激励,不知不觉中《乌兰察布日报》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首来路,可以说《乌兰察布日报》是我从事新闻的沃土,没有这片园地,没有园地里辛勤工作的园丁们,我是断然不会走上新闻之路的。更进一步地讲,是《乌兰察布日报》改变了我的命运,成就了我的人生。真的,感谢《乌兰察布日报》,你是大地,我是种子。你是天空,我是小鸟。你是树根,我是绿叶。 如今,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对《乌兰察布日报》的依恋、热爱之情与日俱增。每日一份《乌兰察布日报》捧在手里,或看自己不久前投出的文稿是否刊出,编者是如何修改的,自己又该怎样改进?或看哪个旗县市有什么新闻,谁写的?好在哪里……看着看着,我的整个身心就“沉”了下去,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觉无比的快乐和温馨…… 三百六十行,我选择了新闻这一行,是沾了《乌兰察布日报》的光了。为此,我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握紧手中这支笔,继续前行! 哦,《乌兰察布日报》——我心中永远的情结。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