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隔着手机屏的我们,越社交越孤独 |
正文 | 越社交,越孤单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照射进房间,你睁开朦胧的双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给正在熟睡的你的另一伴一个甜蜜的轻吻,还是迫不及待的拿起了你枕边的手机? 当夜晚熄灯,入睡前让你依依不舍的是跟你亲切的互道了晚安的爱人,还是握在手心多久却依然冰冷的手机?你总说太忙,对家人没有时间陪伴。可当你试着回想,不论闲暇或是忙碌时,你又总可以供手机大把的时间。 我们总是嘴上说着反感身边的手机控,却又欣然在低头族里占据着一隅;我们也总感叹这趋同的无可奈何,却又总给自己找着各种借口。我们总说家人朋友都在这网络的世界,似乎除了加入,我们已无处可去。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组来自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 拍摄的名为《 remove 》的系列摄影作品。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电子设备等。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仿佛都丢掉了灵魂,各自孤单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一张照片的人物场景,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最日常的场景:客厅里家人的相处,或外出朋友的聚会,或情侣间的约会。只是原本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明明是跟身边人相处,却又各自沉浸在各自的手机世界里)在P掉手机后的画面,却是这般的触目惊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世界上最孤独的事,不是在我想念你的时候,你却不知道。而是我就在你身边,你的视线却离不开手机。 只是,当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方便我们的生活交流时,也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如蜻蜓点水般的空泛。手机里的号码已越来越多,微信好友也越加越多,各种群里聊得火热朝天,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也一条不落。但却在我们真遇到事情,想要找人说话时,拿起手机翻了几遍通讯录却不知道能打给谁。 而翻着通讯录,才发现原来更多人的都只是点赞之交,有的甚至不曾见过面;也才惊觉原来有那么些曾经重要的人,已是许久不见也不曾联系,唯一的关联也只是几天前的某条状态下有一个习惯性点下的赞。 多少人,我们曾亲密无间;多少的失联,我们还欠一句再见。永别是这般的平淡,好像故事还没有结局,也好像我们从来不曾相识。 只是为什么在社交网络越来越丰富的现在,我们反而越来越容易感到孤独? 的确,社交网络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我们对“ 存在感 ” 的需求。例如,一条朋友圈有很多人点赞会从心理上给人带来被认同感,增强存在感。但事实上,在社交网络上时常互动的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生活中却没多少交集。彼此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心灵和情感的沟通,精神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使人容易因此感到孤独。 唯有深入到情感和内心世界、思想与精神境界的交往,才能让人真正不孤独。然而随着社交网络越丰富,这种深层次的交往可能反而越难以实现。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花在太多人身上,那么每个人身上的都会少一些了,那么如此浅交,又如何让自己不孤独呢?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在2017毕业季演讲中就曾重点谈论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社交软件会增加人的孤独感。在敲敲键盘,点点手机的时代,我们的正常生活就好像被互联网掏空。大家会有一种越社交越孤独的情绪,最终都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么贴切而又可怕的预言。如果想要打破这预言,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吧。现在开始,放下我们的手机。 不要在虚拟的社交里找寻感情的慰藉,要和现实中的家人朋友敞开心扉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不再让网络替代品割据我们原本美好的生活,不再让网络把我们现实中的关系变得弱化和疏远。 让你我每天捧在掌心的五寸手机里的虚幻世界,其实并没我们想象的精彩。而滑动手指悄然流逝的分分秒秒,才是我们最该珍惜的美好现在。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