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绍 兴 走 笔 |
正文 | 一、 感受文气 时隔1600年前的晋咸和4年(公元329年),一代书圣王羲之26岁任江西抚州临川太守,与江西、与临川结下了不解之縁。 跨越历史时空,江西人去浙拜谒王羲之,浙江人来赣寻王羲之故地,相互交融,情意绵绵。 选择三月三这个日子,我来到仰往已久的绍兴兰亭,此行为书法而去。这天有在兰亭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及系列活动,期间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书法人不去近距离感受,实为一大憾事。 乘火车到绍兴。在绍兴塔山古玩市场、鲁迅故居邻近的小巷子里,有一家由收藏新秀朱峰开的小店,我如约与前一天到达的校友梁敏相会。在小朱店里小憩片刻,观赏他的收藏品,小朱让我挑了两本古旧字帖送我,一本是求古斋影印的《放大魏张黑女墓志》,另一本是《刘殿撰灵飞经》。两天后临别时,他还送了一方出土抄手古砚给我,作为初次相识的礼物,盛情难却,只能记下小朱这份友情。随后,他就陪我们到古玩市场转悠。 绍兴乃文化之邦,自古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自然古玩市场比一般地方丰富,交易也频繁,这对我们来说是满眼喜悦。逛了几家古玩店,粱敏挑选了三个红木文盒,一个温酒壶(此壶为光绪-民国年间景德镇瓷绘画家周鼎绘),5千元。他和广东一个藏友发微信图片,藏友当即说翻倍价转让。绍兴文脉厚实,此类做工精细之文房之物,自然是较多的。但砚台却是比江西贵,因为微州、肇庆有歙砚和端砚,产品应该在当地流传多。我看中的几方砚也就作罢,收藏我还没入门。 看来,不同的市场价位差别大,收藏玩得就是这种差异。当然,这要在高人眼里。对我这个不喑此道的外行来说,只是望眼兴叹。收藏市场有乾坤,怎么去玩转,粱敏先生十多年的执着痴迷,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眼力,藏品也是多如山,靠这智慧赚钱,一是高雅,二是清白。羡慕不已。 小朱是梁敏先生在孔夫子网上淘宝认识的,这次相约,在接站的街口远远地就隐约认出。小朱说梁的气质就是教师、学者。小朱不错,去年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学的是高护专业,女朋友也是同窗美女,在市口腔医院工作。小朱从小就对收藏感兴趣,凭着多年的积累,在古玩市场附近这块宝地租了一片小店,做起了古玩生意。自然有文化、时尚的素养,他可以在网上和全国的藏友们交流,比起一般的店家视野就开阔多了,也弥补了其经验不足的缺陷。从后两天的接触中,也深深感觉到他独特的视野、鲜明的个性、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胆略,这是闯事业干事业的重要基础。我看好他。 小朱也没放弃自己的追求,在准备应考公务员,想有一个安稳的工作,再业余玩收藏。我也赞同,开着玩笑说,鲁迅也是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巨匠。小朱绍兴人,也能秉承文人荟萃地之灵气,成就自己的理想。 二、仰望大师 古玩市场匆匆,赶回兰亭学院,等候从北京乘飞机来的邱振中教授。近一点钟吃过午餐,让邱教授小憩会,下午两点半的学术论坛。 第二十九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兰亭问世1660年学术论坛选择了三月三这一特殊的节日举行,也是书法艺术节的重要内容。邱教授邀请了两位专家学者与他共同开坛论述,别开生面。一位是浙江美术馆副馆长、兰亭书法社副社长斯舜威,他任过诸暨常委宣传部长,在书法批评界以坦率、尖锐闻名;另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哲学博士夏可君,一位有抱负、雄心的年轻学者。论坛的题目是《王羲之的传承与误读》。邱作主旨发言,他说王羲之能成为中国书法的符号,有其必然性、偶然性,其后,分别从道、文、书的层面引导论述。他强调,古人对诗文看得很重,了解《兰亭》要从文这个角度去看。现代的误区是本末倒置,把文看得很淡。把握道的精神、文的内涵,书以文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夏说:书法是哲学化的艺术,技近乎道,书法体现了书写人的意志,书写是时间性的重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书法与生命同步、同等,它综合了中国人的生命思考、历程,书法是人一生的轨迹。斯说:俯仰之际,留下书法最好,书法包涵道的精华,技艺成熟了,人文素养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相互融合与促进。 论坛后,我们陪着邱教授在报告厅外、在晚宴中、在他的工作室喝茶畅聊,谈论、交流的还是有关书法的学术问题。与大师交往,也是多年、多次了,近距离接触他,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是一位聪慧过人的高人,光秃的头,于别人身上,也许是一种秃顶病,在他,则绝对应证了那句俗话“聪明绝顶”。看看他的简历:中央美院教授、博导、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七个问题》等等足以令人折服。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更是一位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智慧、勤奋、执着,与世俗脱离,与社会无争。每次交谈,他对我们提得最多的是读书,读精几本名著;书法创作也要深得传统,从古人法帖中找原素。他对我的书法学习也反复提出要苦临汉简,从汉简之灵动中找规律;临习一定要精微细致,对笔划的把握不放过一丝的细微。我深受教益,只是恨自己不能坚守,时时为世俗所诱,急功近利,不精确临习教授建议的汉简书法。 下榻兰亭书法学院的专家楼,漫步在颇具江南庭园风格的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参观别致的学生教室,赞叹邱教授当年的慧眼,选择了人杰地灵的兰亭风景区对面,作为首次开设书法学本科专业的专门高校院址,让学生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学习书法,体验书法,感悟书法,体现出大学酱缸、染缸之特点,真是良苦用心呀。 感受此地的一草一木,自己也感同身受,时时处处体会自己已经融入这所大学。学院创办于2004年,邱教授亲任院长,已有300余书法专业学生。目前正在规划书法产业拓展区,新建书法精品展览、实训创作、装裱陈列等场馆,新建书法硕士专业,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 次日,我和粱敏进城,观看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近距离欣赏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大展。新余书协十余人早晨到达,前来观展,下午,市政协廖兰芳主席也从杭州专程来观展,我陪同了一下,她匆匆观看后又返回杭州了。 早饭后,与小华、新余书协同仁告别,在新余籍学生小符的陪同下,前去学院对面的兰亭景区游览。 这是多年的期盼,书法人不去是一生的遗憾,拜帖、拜师是必须的。 柔和的阳光洒下,同样是古人之笔下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昨天的兰亭,已经举办了一场隆重雅致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式,中国书协的各路大碗都云集于此,重温古人雅集之盛会,期待继往开来之盛事。今天我来,也只是步其后尘,重拾已往之事,仍有一种亲近感。在王右军祠、在鹅亭、在曲觞流水、在御碑亭,重温《兰亭序》八柱各种版本,了解其传说故事,触景生情,思绪把我带到了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晋代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事后,临曲水畅饮,感怀赋诗,王为众文人诗文集序,用茧纸、鼠须笔挥毫写下了324字的墨迹手稿,后人赞其书法飘逸超群,称“天下第一行书”,王也被人尊为“书圣”。 一个半小时的游览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好在王也熟知,《兰亭序》也是常临,只差这一次的专门拜谒圣地,亲睹实景。 三、古镇韵味 离开兰亭,小符和他的同窗山西女朋友陪我进城,与收藏者小朱相会。小朱夫妇专门陪同我参观了鲁迅故居、纪念馆等,实地重温了中学课本里鲁迅笔下的生活场景,如三昧书屋、百草园等。虽然现在中学课本大量地减少了鲁迅作品的份量,但也不能轻易抹去鲁迅在国人中文学巨匠的地位。故居吸引了大量游客,许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感受的,是为明证。 为了答谢他们的盛情,我在鲁迅故居旁边的一家绍兴酒店请客。点了回香豆、臭豆腐、酱鸭、熏鱼等当地佳肴,坐在酒店临街的小桌,小沟渠、乌蓬船就在身后经过,和小朱喝两杯黄酒,别有一番滋味。 热情的小朱一再邀请我再游绍兴县境内的安昌古镇。这一邀又中了我偏好访名胜古迹的雅好,便欣然应充。打的去,半小时车程,来到了距市区十多公里的中国历史十大名镇之一、CCTV中国魅力名镇、浙东著名的水乡古镇安昌。 安昌历史悠久,唐乾宁三年越王钱穋奉唐王之命平董昌之乱,故名其乡名。这里数百年来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在绍兴有“金柯桥,银安昌”之说。漫步在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商铺作坊依次排开,台门民居、石板弄堂、石桥横跨两岸,乌蓬船穿梭在水面,古镇人家的生活习俗好像没有被现代生活打乱,仍然是古朴自然的景致。这也许是此镇开发较晚的原因吧。有时,原始落后,也是一种保护。那些人迹罕至尚无人烟的原生态地区,已经成了一方难得的净土,成为远离尘嚣的洁地,现代人向往的圣地。我们当倍加珍惜和保护它。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老式茶馆、箍桶铺、腊肠、扯白糖、仁昌酱油、笋干菜等,皆为特色;观赏社戏、腰鼓、灯谜、水乡婚礼、寿宴的民俗味,江南风俗一应俱全,令人留恋往返。 越国风情,令人神往。古镇吸引天下人,自有它的特色与韵味。央视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古镇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韵味,还专门对古镇进行过专题报道。古镇最迷人的是充满年味的腊月,听小朱介绍,经历千年不变至今仍然鲜活于民间、热闹于街坊的,是它一年一度的“腊月风情节”。期间,游人云集此地,逛老街、欣赏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乃至祝福;观看并品尝搡年糕、裹粽子、灌腊肠、扯白糖的风味。可惜春节早过,夏天即至,古街上只依稀看到几家店门河廊上仍挂着一串串腊肠,舌尖上的诱惑,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摄影、购买。绍兴传统手工艺扯白糖技艺保留最完整的是安昌,陈记扯白糖铺前,一位年73岁老者正在边扯边切白糖,手中的绝活,把玩的娴熟极致,让人赞叹不已,吸引着众游客的围观,难怪吸引了央视的垂青,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专程拍摄此地风情,还专门采访了老艺人。买一点,尝一口,鲜甜柔韧,唇齿留香。走进仁昌酱油作坊参观,百年老店内,酱缸飘香,扑面而来。“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道出了仁昌酱油的悠久。这里还传承着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让人感受酱油这调味品的古色古香。正值春笋采挖收尾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洗切加工晒制笋干菜,满街的笋干菜香味,感觉这生活的原始闲适,晒下的不仅仅是笋干菜,也是一年的悠然生活,它可以每天都走上百姓的餐桌,一点点一丝丝,就足矣满足平常人淡泊日子的舌尖。 走进安昌,真如置身于“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风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让我在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之三缸( 酒缸、染缸、酱缸 )文化的薰陶中,感同身受到了越地风情的无穷魅力。 四、安昌师爷 安昌古镇一行,沉浸在其绵绵古韵中,预料之外的还有就是对绍兴师爷的好奇,最让我兴致勃然、想探究一二。 做过秘书工作6年多的我,对类似秘书职务的绍兴师爷情有独衷,也怀几分仰望。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绍兴人以其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成群结对地形成了庞大的地域性“绍兴师爷帮”。 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 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从小镇走出去的师爷不下万人,在古镇河道两旁星罗棋布的师爷故居,就可以窥见一斑。清末师爷娄心田的故居,如今做成了师爷馆,向今人展示安昌师爷其往逝的盛况。在明清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上万师爷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仁厚忠恕,尽心尽言,勤事慎事,鞠躬尽瘁,维持着正常的秩序,其兴也斯,其衰也矣。历史对他们往往褒少贬多,这是晚清幕风流变所致。事物的辩证规律就是物极必反。晚清时期,师爷们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已形成帮派,到了极致,为社会所不容了,当然最终归宿就是退出政治舞台。 绍兴师爷的崛起,是当时统治阶层急于网罗特殊人才与绍兴人士从事师爷职业的整体素质互为补充的结果。绍兴师爷在清朝政治舞台上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措施,为汉族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事、进入各级衙门创造了条件。饱读诗书,但科举不第的绍兴人邬思道,先以游幕为生,后被河南巡抚田文镜“罗而致之幕下”,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期重,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第二次是在晚清的几十年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为适新应变,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方实权派,为扩充势力,招兵买马,网罗谋士,为绍兴师爷大量进入政治舞台,创造了良机。绍兴著名师爷马家鼎为张之洞幕下,程埙为左宗棠幕下,娄春藩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陈夔龙幕下,一生备受礼遇。 绍兴向为文化之邦,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效忠幕主,为各级官吏所瞩目与重视。 清末,慈禧高唱“变法”,推行“新政”,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清朝政府整顿官僚政制,裁减各级官吏。同时,由于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100多万名新式学堂学生,以及各地上万留洋学生,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迫使大量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绍兴师爷逐渐衰微没落。 物极必反,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绍兴师爷也没能逃得出这个铁律。事物之盛时,当思考其衰败之始。防患于未然,是后人应该牢记的真理。 作者简介 刘献忠(1965—),男,新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新余市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高校、党政机关工作。工作之余爱好各类文体的写作,出版专著《仰往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部,先后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等50余篇,发表诗歌、散文、新闻等作品500余篇。 联系电话:0790-, 邮 编: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