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骑牛骑马 |
正文 | 骑牛骑马 王一兆 骑竹牛、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虽然代指儿时的友情,但也表示骑竹马是当时儿童们的游戏。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对骑牛骑马这种儿童游戏也有描述:“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仅此几句话,男女儿童在一块儿活泼嬉戏的情景,已描绘得宛若目前。在敦煌晚唐第9窟东壁门南的供养人行列中有生动的表现,其中一贵妇人的右下侧画一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童子,一条竹竿放在胯下。左手扶竹马,竹马弯弯;右手执一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之鞭。童子抬头向上,作仰望状。童子在一群礼佛的贵族妇女行列中、在严肃的礼佛行列中,窜来窜去,充满了活泼可爱的纯真和快乐。同时也表现了儿童摹仿成人,以竹代马、奔跑嬉戏的活动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骑牛、骑马这种游戏古之有之。 所谓牛、马,并不是真正意思上的牛和马,而是具有替代性质的骑竹牛、竹马。竹牛、竹马简单易玩,以竹、以木、以秫皆无不可,即是以一根竹子当牛、当马,夹在两腿间,孩子们把竹竿放在胯下,一手握住竹竿,另一只手拿着柳条儿在后面装作拍马屁股的样子,在院子里来回奔跑嬉闹。孩子们模仿着士兵的样子捉对厮杀,在游戏当中锻炼了身体。 小时候,我们乡间小孩最喜欢玩这种骑牛、骑马的游戏。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伟、小五子等邻居的小孩在一起玩时。我用一根竹竿当马,放在两腿中间,后头着地,前面用手把牢,指挥着它奔跑或停止。小伟用一根树枝当马,小五子实在找不到竹子和树枝了,我就叫他拿着家里的扫帚做马,等他们都用两腿夹住了“牛”和“马”后,我们一起从我家天井里出发,一边高喊着:“冲啊——,杀啊——”,一边向小巷内奔去,那竹子、树枝、扫帚划擦地面发出的“嗵、嗵、嗵——,嘚、嘚、嘚——”的声音,还有把地面灰尘拖动得沸沸扬扬的情形,还真有点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跑。尽管路过的大人们看到尘土飞扬而大骂,但我们仍然跑遍了村子一绺所有的小巷,直溜得头上冒烟,身上流汗,气喘吁吁。后来实在是没得劲溜了,我们就坐在张家祠堂门口的青石条脚踏板上歇了一下气。又继续骑。当溜到大街拐角边,突然听到小五子哭声,我和小伟转过来一看,小五子的扫帚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住了,整个人跌倒在地,我们立即把他拉起来,只见他手上磨去了一大块皮,鲜血流流的,小五子哭着回家了,我和小伟继续骑着竹马、木牛向前跑去......。 骑牛、 骑马,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十分看重,据敦煌遗书卷子中关于骑竹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的文字记载:“婴孩渐长作童儿,两颊桃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儿。”也许正是因为骑竹马不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体格,更预示小孩长大后走富贵路,所以大人们总抚着小孩去骑竹马。 有一天,大概是星期天,爸爸看到我玩骑马时,对我说:“你这骑的是什么啊?”我告诉他是大马。爸爸摇了摇头说:“这是竹竿,哪里是马啊!我来给你做一匹马”。 只见爸爸从厨房里拿出菜刀和一根竹篾,把竹篾劈成一根一根的篾条,削得光溜溜的,要我点着洋油灯,他把那些篾条放在灯上烘烤后,左一弯、右一弯,我很是好奇,问爸爸这是干什么?爸爸吹灭了灯,站起来掸了掸手,回家拿来鞋绳子对蹲在一旁的我说:“马上就知道了”。然后他又埋头用鞋绳扎起那弯弯的篾条。不大会儿,一个马头的篾条架子扎好了,我高兴得拍着手跳起来,“爸爸真巧,爸爸真巧”。这一叫,引来了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妈妈说:“是巧,等会儿我用家里的旧布把它裹起来,就真像是马了”。晚饭前,妈妈果真为我裹好了马头。爸爸在马头上安上缰绳,还为马装上尾巴,我像是过年得到了新衣裳一样的高兴,右手高扬马鞭,左手拉住马头缰绳, 胯下骑着“马” ,拖着带竹叶的长长尾巴,到大街小巷新鲜那些小孩去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