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清明祭母亲 |
正文 | 母亲其实说的是我的岳母,自从与妻子结婚,我就把岳母当做亲生母亲,让母亲为我分忧解愁,使母亲享受我的幸福和快乐。可四年前的初秋季节,原本健健康康的母亲因心梗发作撒手人寰,从此留给我们永远的痛。四年里,在不尽的怀念中,我一直有个愿望,总想为母亲写点什么,记录她勤劳节俭奉献的一生,也作为儿女们的永远怀念。多少次挥笔又停,多少次欲书又止,其实在我的心中母亲没有离开我们,不忍心用文字品评她的一生。又一年清明来了,是祭奠故人的日子,我终于鼓足勇气,用深情认真地书写母亲,以此作为我们对母亲最好的祭奠。 母亲名叫李德琴,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她的父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地处东北偏僻小村的家更为贫穷,吃不上穿不上是常事。虽然母亲是老大,也曾是父母掌上明珠,尽管也得到百般呵护,可生在贫困年代,她的生活境况还是很差的。随着几个弟弟妹妹相继到来,母亲的长大,她必须分担起家庭的重担,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干农活,承受着贫苦人家孩子的一切心酸,这些从没听母亲抱怨过,每每儿女们提及这些,母亲淡然一笑,言说那个时候都这样。不仅这些,听说姥爷过世早,是母亲与姥姥共同扛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坚强地立足在亲友和村人之间,把年幼的弟弟妹妹抚养成人。母亲没有文化,没念过一天书,是姥姥的偏向,也更是母亲的宽容,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姥姥、姥爷只供舅舅们念书,认为女儿念书没用,因此把母亲困在家庭中艰苦劳作,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没念书是母亲一生的遗憾,也让母亲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有一件事深深伤透了母亲的心,母亲随父亲进城后,本来可以找一份清闲的工作,可因为母亲没有文化,只能进工厂干卖苦力的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岳父在机关工作忙,都是母亲一个人一边应酬繁重的工作,一边料理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的家。每每提起这些母亲都心酸难过。可以说母亲在娘家功不可没,是一个甘愿付出,无私奉献,孝顺有佳的好女儿。 母亲的婚姻应该说是父母包办的,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母亲在父母的包办下,几斗粮的聘礼早早嫁了人,为姥姥家换取了一些财物补贴了家用。不过岳父家也不是富裕人家,和大多数人家一样过着吃穿没有保证的苦日子,那时奶奶过世早,只有爷爷辛辛苦苦把岳父拉扯大,还专心供岳父读书,上了大学。母亲可以说是卸下娘家的一副重担,又挑起了婆家的生活重担。岳父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远离家乡的抚顺煤矿工作,母亲在农村老家顶门过日子,屋里外边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有母亲打理。刚结婚的那几年,生活还算轻松,家里人口少,生活费用小。凭母亲的精明,爷爷的勤奋,岳父在外地省吃俭用,家里的生活还好。随着一儿三女的到来,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岳父远在外地一点照顾不上家,爷爷年龄也大了,孩子们要吃穿,要读书,一笔不小的生活费用几乎要给母亲压垮,但母亲绝对是坚强的,硬是凭着精明、勤奋、坚强苦苦地支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 母亲的精明强干是出了名的,在农村那阵子,别看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可她是不甘落于人后的,生产队的活计从不耽误,出工出力的她都卖力地去做。农村话形容干活忙是扔下笤埽就是碾子,母亲就是这样。没完没了的家务活,加之照顾四个未成年的儿女,几乎是一年到头的忙。尽管这样家里的生活还是紧张,可她有一双巧手,裁缝活做的好,三亲六故、屯里人遇有这些活计都愿求母亲帮忙,当然这样帮忙母亲坚持不收报酬的,可求帮忙的人觉得母亲一人拉扯孩子,操持家不容易,都坚持给母亲一些报酬,以贴补家用,有多的,有少的,不给的是多数。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家里的生活压力。母亲还很会精打细算,认真地调理生活,在吃的方面,经常粗粮细做,确保孩子老人喜欢吃不厌烦;在穿的方面,大的改小的,旧的翻新的,过时的改成时髦的,这样做也减少了家里的不少开销。通过她的辛勤努力,虽岳父在外地工作帮不了多大忙,可家里的日子还是过的红红火火,亲友、南北二屯人几分敬佩,几多羡慕。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岳父终于调回了家乡,母亲带着一家人随着进了城。可这时的生活并不轻松。岳父在机关工作整天忙忙碌碌,母亲虽有了一份工作,但工作又忙又累,四个儿女相继读着初中高中,学习费用生活费用都不少,靠着岳父母的百八十元的工资过日子也是紧紧巴巴的,母亲还是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尤其在供儿女读书方面舍得投入,宁可省吃俭用,还要把家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母亲乐于助人孝顺老人是有目共睹的。在农村挣工分的年代,一年才分一次红,见到点现钱,多数人家平时几乎没有零用钱花,由于父亲挣工资,有细粮供应,时常寄给家里一些钱物,许多人家应急时,往往想到向母亲求借,母亲很通情达理,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宁愿累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慷慨解囊,化解人家的燃眉之急,无论是亲亲友友,还是普通屯人,她都会这样做。据妻子讲,她家的邻居可没少沾光。邻居是出了名的困难户,子女多,劳力少,又不是勤快的人,因此过日子没少挨憋受穷的,与他家只是一般的邻里关系,过年过节的,求借不说,做点好吃好喝的,还往往参份。凭母亲的性格是看不惯这种好吃懒做的人家,可她心眼好,看到别人的困难,比自己困难还难受,因此一次次只好又借又给的,有些怨,但从来没伤过和气,邻居一家人也特别受感动,人前人后都说遇上了好邻居。母亲对邻居的夸奖也不在意,总是说这都是应该做的。母亲对娘家的事特别关心,多年以来把家里的事想的周到,心疼兄弟姐妹,总觉得他们太不容易,靠种地维持生计,因此姥姥的零花钱,几乎全靠母亲一人提供,岳父也支持母亲这样做,过年过节的两人一起回家拜访老人,给老人慰藉。姥姥毕竟年龄大了,对于大女儿的好从来不表白,只是盼望着大女儿回家。其实母亲是特别节俭的人,自己舍不得穿舍不得吃,但给姥姥钱很慷慨,或者家里来人稍过去,或者自己亲自送去。在照顾爷爷方面,更是周到细致,尤其在爷爷临终前病重的几年,母亲为了让岳父安心工作,孩子们安心学习,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精心照顾爷爷,从饮食起居各个方面细心关怀,毫无厌倦,使爷爷晚年享受到了应有的幸福。这一点岳父特别知足,母亲从二十岁走进段家,到爷爷故去几十年里,母亲做了优秀的儿媳,也如同知冷知热的好闺女,这给她的孩子们树立了永远的丰碑。孩子也都如同母亲一样,把孝敬老人感人的行为效仿传承。 母亲的韬略和豪爽我们都佩服。母亲是个敢爱敢恨的人,岳父在外地工作那段时间,也有不可理喻的人,看到一个女人在家顶门过日子,有时会仗势欺人的,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或者有啥做的不周到的地方,就说三道四的,上门指责和背后散步不满,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母亲都据理抗争,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心服口服。听说有一次,托人代取亲属邮寄来烟叶,本来寄来五公斤,对方自作聪明只给了五斤,母亲觉得这事挺窝囊的,又不好直接戳穿,只好忍耐下来。后来听屯人说那家老人也抽着与亲属寄来的同样烟叶,母亲并没有轻信,日后借故到这户人家串门,果然发现情况象别人说的那样,而且鬼鬼祟祟的,见母亲到来忙着把烟收了起来。这是母亲才镇定情绪,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家的不是,并心平气和地说明了乡里乡亲的不该如此处事的道理。虽考虑情面,没执意索回那家贪占的烟叶,可使这家人深受触动,总有一种愧疚,以后在处事方面都是毕恭毕敬地尊重母亲及一家人。还有借钱不还的,母亲从不与对方大吵大闹,而是很认真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清道理,让对方主动送还。遇有不明事理故意拖拉有条件不偿还的,母亲真的毫不含糊,直到对方偿还为止。当然母亲绝不是不仁不义的人,对于真正有困难的,没少扶贫济困,主动借钱借物,帮助照顾老人,化解家庭矛盾。听妻子讲,母亲无论在农村屯里,还是在单位工作那段,人缘特好,谁有困难都愿找她帮忙或解开心中郁闷。母亲也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支持,帮助家里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我们结婚后与母亲相处的日子,我也深刻感受了母亲大度豪爽的性格。 母亲的坚强我们难以忘怀。不说母亲幼小的年龄为父母分担着家庭的重担,也不说在岳父在遥远的外地工作期间,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走出艰难,走进幸福。就说她这个人总为别人考虑,一旦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不到支撑不住的时候,从不轻易袒露给家人,还是一样的辛勤劳作,一样料理家务。母亲是因心梗故去的,其实三年前的一次患病,就检查出高血压、心脏病,打那以后,一直吃药维持,自己把身体维持的特别好。家人都体谅母亲,坚持不让她在做什么家务,可她总表白,自己身体没问题,还是抢着做家务活,买菜做饭洗衣等等,一样不少。尤其在我们外地几个子女节假日都回家的时候,母亲显得更加坚强,忙里忙外的,总是让我们看到她健康的一面,后来我们分析,其实也不尽然,只是怕我们惦记。听岳父说,在故去前的那天夜里,母亲翻来覆去的睡不稳觉,岳父似乎觉得不对劲,多次关切问询是不是身体不适,母亲一次次安慰岳父不要担心,自己没事的。结果第二天早晨就出了事,母亲因心梗病复发,由于发病太仓促突然没来及到医院救治,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想起这些,我们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总是心痛不已。是母亲的坚强,奠定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是母亲的坚强,带给我们不尽的欢乐,我们永远怀念最伟大最值得尊敬的母亲。母亲天高地厚的恩情,永远是我们这些儿女们奋进的力量。 文字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字只是给了我们慰藉,我们诚挚地寄语天堂的母亲,向母亲表达我们不尽的思念,通过这种特殊方式,给天堂中的母亲送去幸福,带去祝愿,敬爱的母亲永远安息吧!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