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翁公水库天外天
正文

翁公水库天外天

在兴宁市北部的深山里,你可能不知道这里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美丽水库,这就是黄陂河上的翁公水库,它也是我家门口的一道亮丽风景,景色秀美,如一颗山中明珠熠熠生辉。

你也许要问,一处如此美丽的风景为何鲜为人知。这大概是因为每一处神秘风景的被发现都要有一个过程吧,假若不是伐木工人进山砍树,也就发现不了九寨沟;若不是打鱼人迷途闯入,也就发现不了世外桃源。翁公水库便是这样的一处世外桃源,或者说是一个尚未被人发现的小九寨,这一是因为,翁公水库坐落在深山环抱里,周围都是高山,深藏不露,人迹罕至;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就是,这水库的大坝不象别的水库大坝那样雄伟壮观,事实上翁公水库的土坝很小很窄,从土坝这头走到那头,也就是几步远的距离,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土坝,你的感觉一定会是,没搞错吧?这就是兴宁第二大水库的大坝!坝上也找不到“翁公水库”几个大字,但我要告诉你这就是翁公水库的大坝,大概是坝面太小,写不下“翁公水库”这几个大字,也确实很难想象仅一百来米长的土坝,还不及普通山塘土坝的长度,水库的蓄水库容却仅次于合水水库。但是,你若站在翁公水库土坝上面,朝碧水微澜的库区望去,你就会猛然开朗,这水库的土坝虽小,但是水库的肚子很大,迎风望去,这水库就象一个大肚瓶,土坝就象个瓶塞,更形象的说,翁公水库大坝就象一只牢牢打进山谷的楔子,紧紧挡住了身后二千多万立方的洪水。事实上翁公水库的大坝也不是这样名不见经传,翁公水库大坝高36米,36米高是个什么概念,我也不知道,说实在话,不佞对水利没有研究,不好妄说,但我知道合水水库的坝高为24米,在翁公水库的下游。这两座水库的土坝虽都不高,却都默默的坚守着自己阻挡洪水的职责。从1959年春翁公水库大坝完工运行起,年年洪灾的黄陂圩从此旱涝无患,今天,水打黄陂的景象,早已成为天方夜谭。当初修建这座水库也是为了防洪,只是近年来,到这里旅游观光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翁公水库的神秘面纱才慢慢被人揭开,开始显山露水。

翁公水库的神秘和美丽,不光是因为它山环水绕,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因为它有很多传说,我是在这水库边长大的,钓于斯游于斯,也听过很多这类传说。第一个传说就是这水库的选址,那是1958年政府决定在宁江支流黄陂河上建造一座中型水库阻挡洪水,据说当时有二个地方可供选址,一个是宝龙村,一个是上翁公村,最终选择了上翁公村,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围都是高山,只有东南角一个小小的缺口,千年不断的流水硬是从山岩上切开一个深谷,河水奔腾而出,水流大,山口小,是个真正的虎跳峡。在这种地方修筑大坝,用我们村里老一辈人的话来说就是“这坝一铁耙土就能作成”。我们那边的人把凡与拦水有关的工程都叫做“作”,作水库,作圳,作陂头。就是形容修建这水库大坝太容易了,把两边山上的红土刨到谷底,大坝就建成了,话虽这么说,也只有人民政府能办到,36米高的大坝仅用了一个冬天就建成了。真应该感谢当时的选择,这水库就建在我的家门口,更应该感谢那些库区移民的付出,不说感恩吧,起码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哪怕是你见了这美丽的水库偶尔想到他们,也是对移民的一种慰藉,这里原是他们的家。我有一二回亲眼目睹过枯水时的库区,那是水库维修的时候,水全放干了,很奇怪,这水库蓄洪几十年后还没有一点淤泥,河水还是按着原来的古河道流淌,村庄还是村庄,我和一帮小朋友便拿着竹篮到干旱的库区去打猪菜,大概是库底的油泥比较的肥沃,猪菜长势很好,一会儿猪菜打够了,一帮小朋友便开始玩打仗,这真是个理想的好战场,仗打起来了,嘴里的机枪嗒嗒响,泥块被当作手榴弹漫天飞舞,这里还真象是电影里的战场,到处都是围龙屋的断壁残垣,放牛的老人指着那些遗迹,跟我们这些孩子们说,这是库区人民祖祖辈辈的家,那是谢屋,那是何屋……,你们知道当时这里有多少人吗,当时的人都挑河水喝,从挑水木桶里洒落的水滴掉到石板路上,路面从来没有干过,一天到晚都是湿渌渌的,可以想见当时有这里有多少人口了,因为修水库他们全都星散移民了,带着锅碗瓢盆远走他乡,留下了青山绿水。

翁公水库的第二个传说就是,这水库的设计师是苏联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苏联曾派出各方面的专家支援中国的各项建设,其中就有水利专家,这水库就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成选址和设计的。也不知道是洋专家还是土师傅的问题,总之是这水库建成后才发现出了小问题,这小就是这水库坝底的泄洪孔太小,只留有一个直径仅一米的泄洪孔(钢筋混凝土圆涵),这一无意中造成的先天缺憾,相应的制约了水库的应急泄洪能力,后来不得不在大坝的腰部再钻一个孔引流,所以今天你看到翁公水库大坝有一根长长的大象鼻子,不要大惊小怪。当时的排洪道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到的水泥排洪道,据说当时的排洪道另有安排,所以暂时挖了一个相当简陋的排洪道,但是水库的库容大,有足够的库容,再大的洪水也能相安无事,这水库就这样安全运行了近二十年,直到1975年连月大雨出现了一次险情,要应急排洪,才把原来的泥土排洪道改建为水泥电动排洪道。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这水库的建设者,听我们村的老前辈说,虽然这水库工地就在自己家门口,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参加过这水库的建设,他们那时虽然年轻力壮,但也只是围观群众,不是这水库的建设者。我问他们,哪这水库是谁出大力流大汗修建的呢。老人们说不知道啊,那些民工都讲学佬话,一句也听不懂,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原来是,1958年兴梅还属汕头专区管辖,修水库的民工多来自汕头。还有一件事,是我妈说给我听的:那时节村民也不只是围观,一个个都到库区去抢宝。库区移民搬走了,那地下有不少宝藏。这宝也就是大粪。我说,这哪是宝,这就是屎吗。我妈说,你懂啥,粪是农家宝。政府便安排村里的青壮劳力抢在水淹前,把库区移民留下的一缸缸大粪抢回来做农肥,这是政治任务。那时正值58年大闹钢铁,那是一个歌颂大烟囱的时代,“工矿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景象”。人们还在求温饱,还没有什么环保意识,把库区的大粪挖走也不是出于环保,所以这只是个意外,无意中让翁公水库的水质更加干净了,当时连粪缸底的泥都铲走了。我妈说完,感叹说,时间过得真快啊,那时她也参加了抢宝行动,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过了几十年。

一处水库孕育一处风景,我每次回家路过翁公水库,都会被翁公水库嫩绿的景色所陶醉。翁公水库的山是青的,水是蓝的。我想每一处自然风光都有它的魂,翁公水库的魂就是宁静湛蓝,这里的湖光山色有一种让人心灵震撼的宁静美。这里虽然离济广高速黄陂出口很近,但隔着山,山外的声音这里一点也听不到,那些想暂离尘嚣的人们,不妨来这里感受一下一方静土。翁公水库的水面非常宁静,整个水面就象仙女摊开的手掌,水面柔波瀅瀅,水域又被多条山岗分隔成不同的水区,象分开的五指,一眼看不到全貌,所以一眼感觉这水库的面积不大,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中型水库,其集雨面积远达江西赣南,兴宁市两座坝高最大的水库也都在这一区域里(翁公水库上游的班基坪水库坝高40米),集雨区内全是高山密林,整个流域都为密密麻麻的森林所覆盖,仅有少数几个小村落分散其间,人烟稀少,所以库区的水才这么蓝,每一滴水都是从山泉而来,汇集到这里,蓝水茫茫,让人感受到一种团结的力量。翁公水库的水,一年四季都是宝石蓝的景色,四周高山倒影其间,蓝天之下,时有翠鸟扇着翅膀停在半空,象是对着水面照镜子臭美,老人说翠鸟是吉祥鸟,翠鸟照镜幸福有余(有鱼)。天鸟投影成双对,碧水无波又一天,如果你想找个地方暂歇疲惫的身心,那就踩下脚下的油门到这里来吧,美景不仅可以养心,更可以养颜,美景能让你心情愉悦,眉头舒展,这里是你心灵的复乐园,一个放飞身心的好去处:

奸小辈出多斗争,

何处远离车马喧。

唯有翁公闲钓水,

不问世事天外天。

翁公水库的风景至目前仍是原生态的,周围小山的山体下半部半没入水中,只露出千姿百态的山脊和山峦,水岸是天然的红花绿木,茂密的丛林、湖心岛,都是还没有人踏足的地方,环湖半岛和鲩公岘瀑布群等也都尚未开发,流水潺潺而少人识。只有沿水岸南边有一条3米半宽的公路,可略领风景,路的一边是青山绿林,一边是碧水茫茫,一路上,过了一湾又一湾,绕山而行,山上的草木低垂下来,或明或暗,柳暗花明,这也是山间村道,可从黄陂通往罗岗,过了避湾桥就是罗岗辖区了,但要进入罗岗圩镇现在还须绕道澄清村才能到达。历史上这里有一条直通罗岗的千年古道,从这里通往江西留车等地,别看这里周围都是高山,就在高高的白鹤仙师山脚下却藏着一个低矮的缺口,地名寒禾径,与罗岗一径相通,缺口的东面是黄陂上翁村,西面为罗岗官庄村,据说曾经有过一个设想,把这天然缺口当作翁公水库的排洪口,让黄陂河的洪水改走罗岗,这里也确实有一些被人深挖过的痕迹,或者是后来放弃了吧,但都无从查考,古道正是穿越这低矮的缺口,东连梅州,西通龙川,北上贑南。小时候我跟着大人去走亲戚,在路边见过一些青麻石打造的路碑,一边指着江西,另一边的字我不认识,大人告诉我那是老写的嘉应州,嘉应州就是梅州,这些古老的路碑现在也许还在,但古道早已荒废走不通了。虽然现在仍有不少梅县老乡到黄陂圩来买卖东西,也有不少龙川江西的老表们来赴罗岗圩采办货物,罗岗和黄陂之间就隔着这个荒废的山口,两难往来。只有在那荒草乱棘丛中还依稀可见当年古道上供人休息的古茶亭,这茶亭高大的石拱门,是用大块的赤麻石打就的,有点气派,可以想见当年这古道的热闹光景了,现在这些都变成了风景。瞻顾遗迹,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脚步。或许有一天这古道复苏,变成一条东连梅县,西接龙川的康庄大道,也未可知。

作者:何人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