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天上的那颗星
正文

上世纪,徐汇区武康路的113号一处风格简朴的花园式住宅落成后,就被永不怠慢的星光撒润半个多世纪,屋宅的主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于1923年来上海居住多次,搬迁多回,最后一次即1955年9月搬到这里,一住就是半个世纪,直到2005年101岁时,老人在这里辞世。上中小学时的我,就读过先生的一些文章,为先生的作品所感染,为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便产生了要拜见先生、赐教于我的奢望。终于有了良机,“文革”中期,我在华南工作时,几次探家,绕行到上海,趁便欲拜先生,盼求给我文学路上指点下写作方面的问题。很遗憾,先生的房宅不是被铁将军守着,就是门铃不灵,只好隔着院墙的铁栅呆呆向里面望着。但很幸运,在大上海,终于见到巴金老人的房屋了。尽管是动乱年月,院内仍十分整洁,墨绿的草地上,玉兰树亭亭玉立,梧桐树潇潇洒洒,犹如先生的一生净洁、坦荡;深绿的雪松像似先生永久的正直与淳朴;院墙上爬满了爬山虎,把墙面占得密不透风,绿油油的。这种植物不就彰显着巴金老人一生的刚毅韧性与活力吗!

先生的宅院少了人气,几只家雀在树冠中、花圃内、屋脊上嘁嘁喳喳地说着它们懂的话,飞来飞去。梧桐的叶子,在微风中发出轻轻的沙沙声,似乎告诉房屋的主人发生了什么,也许是平安如常。我的心绪陷入一片无奈与茫然。等了多时,就是不见先生或家人的踪影。在宅前,人行道上走来的一位老者望着我的等待,终于小声告诉我:家里没人,这些日子,大门都锁着。后来,我听上海的朋友说,那几年,先生因冠有“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反动文人”等“头衔”,失去了自由。

“文革”后期,获得自由的巴金老人,凭着良知与正义,对国对民的挚爱与忠心,重新回到自己的房宅,拿起笔,剖析自己那颗受伤的心。先生“闭门思过”,负起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又写出了近40万字的巨著《随想录》。在这部“讲真话的大书”里,作家巴金以严苛的眼光自我反省,审视历史,表现了一代正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痛苦的反思。然而,天下之大,在盛名之下,无情地剖析自己,做出忏悔者却少若晨星。

眼下,先生辞世十一年了,他的为人处世,爱国情怀,孜孜不倦的工作与卧薪尝胆的献身精神,会让世代爱心与良知觉醒的人们学习效法;巴金老人对党对庶民的无限挚爱,对己无情剖析的忠民忠国的鲜活人格,会让世世代代的人们无上崇拜敬佩;从他留下的千余万文字余香里,也让千千万万的学子从中饱尝到滋养与收获。

人民为了实现先生的心愿,在祖国首都破天荒地建起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祖国为了世世代代敬仰崇敬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将我国发现的一颗行星,命名为巴金星。于是,这颗星辰便与太空中的众多行星一起,永远将光辉照亮着行人的前程。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6: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