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镇的厚实与本真 |
正文 | 古镇的厚实与本真 濉溪县沈圩学校 王成志 古镇临涣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临涣的远古先民就依河而居,形成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夏商时期,临涣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集镇。西周时期,临涣一度作为宿男国的国都,国王是宿平王。由此临涣是淮北市置县时间最长的城镇。如果说西安、洛阳以帝都之尊完美演绎了华夏文明的丰满与华贵,那么临涣古城就以古县之蕴尽情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深沉与淡雅;如果说周庄、宏村以建筑之奇用心舞出了江南水乡的温润与多姿,那么临涣古城就以街巷之特倾力催开淮北水乡的厚实与本真。临涣有着“不翻典籍读国史,不出中原看水乡”的美誉。从夏商时期到明清朝代,临涣曾作为铚邑、宿国、铚县、临涣县、临涣郡、北谯州等建制的治所而存在和发展着。临涣底蕴厚实,其间两位宰相(蹇叔和徐防)、两个成语(兴高采烈和鹤立鸡群)、两首名曲(广陵散和梅花三弄)、两个世界之最(世界第一部植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和世界上戴逵首创“干漆夹雕塑法”)、两篇名文(《古文观止》中的《蹇叔哭师》与嵇康的《与山居源绝交书》)是其历史宝库中最为闪亮的部分。 临涣古城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足迹,在这里随手都可以捡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这里有蹇叔墓、徐防墓、张晋亨墓、李沃孜墓群、城西元代墓群等历史名人或大族的墓葬;这里有宋代窑址、观星台遗址、点将台等远古遗存;这里有横街、南阁街、山西会馆、福建会馆等历史街区或古商建筑。所有这些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古城临涣独特的人文景观。 临涣古城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延续时间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完好时期的临涣古城呈东西略长的正方形,东西长约1490米,南北宽约1394米,周长约5818米,上宽约5--8米,高约7--15米,城基部宽约30--50米,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各一座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垣皆无。春秋时临涣作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为防范楚国,修筑了土城。历史上临涣的宗教文化呈现多元化,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留下了香山庙、城隍庙、天主教堂、慈云庵等丰厚的宗教文化遗存。这为宗教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文昌宫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亦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相传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阁,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现有一座四合院,有殿房五间,东西厢房3间,面房及过道5间,计16间房屋,分为纪念室、陈列室和展览室等。房屋青砖小瓦,坡顶结构,古色古香。淮海战役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工作了许多个昼夜,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淮北市第一个党支部在临涣文昌宫成立,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等在此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后即被确定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的西端有革命烈士陵园,淮海战役中牺牲的三个副团级解放军干部郑鲁等同志就埋在这里。临涣东面的小李庄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在临涣的又一处住址。临涣北面的朱小楼,有淮北地区最早的革命先驱朱务平故居。 神州大地一般的乡里,过去年代里出过一两位乡显名宦的并不鲜见,但像临涣这样,在一个小小的集镇地域上,诞生过一批中国古代典籍曾有明确记载的历代军政宰辅、志士名流,广泛涉及哲学、文学、经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现象,却十分厚重罕见。蹇叔(秦相,战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徐防(东汉中期,在朝位居三公之列,后封为龙乡侯)、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首,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嵇含(西晋文学家,嵇康侄孙)、嵇绍(西晋明贤,嵇康之子)、戴逵(东晋琴家、艺术家)、戴颙(戴逵之子,子承父业)等个个名彪青史,闪耀于临涣绚烂的历史长廊。这种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强烈文化色彩的名人资源,是临涣发展旅游、营销城镇、传播自身信息的宝贵独有资产。 在临涣的历史上,有许多军政大家和文艺巨匠曾工作或活动在这里。这里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名人有关的重大事件,诸如陈胜吴广攻克铚城、铚令朱震为友弃官、曹操铚城驻兵屯粮、孙策周瑜铚城作战、张飞怒杀秦宜禄、元颢涣水岸边称帝、李渊担任北谯州(治所临涣)刺史县、孟浩然临涣拜会裴明府、县令张若愚杀身成仁、捻军临涣大捷等。古城境内还有河泉文化,主要有两大河流、四大泉,即浍河与泡河,珍珠泉、饮马泉、龙须泉、回龙泉等。浍河在古代被称为“涣水”,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梁收复了被魏占的故地,因此地南临涣水,所以被更名为“临涣”,设临涣郡,临涣之名由此而得。三国时期北魏政治家、文学家陈琳,在他的《为曹洪与魏武帝书》中曾说过:“游濉临涣者,学藻缋自采,盖涣水纹成五色,两岸多出人才,水势曲折深,堪为画本,易名为缋”。 清代庠生朱大成在《浍滨述古》中写道:“千年传胜地,五色丽春波。浍藻犹如此,文章意若何。嵇山斜照冷,藕墅碧云多。学采谁人事,迎风发浩歌?”古时临涣有泡浍两条河流穿境而 过,占尽了水利交通之便。豫皖苏浙四省的船只都可由浍河和泡河进入临涣,与周边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便捷和频繁,以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古代名城。临涣凭借浍河所赋予的灵感,创造了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每一寸土地上仿佛都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 茶文化是临涣古朴简洁、别具一格的民俗现象。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进入唐代,临涣地区水路运输便利,对外交流频繁,商业交往发达。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临涣古城出现了茶馆。宋、元朝代,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在临涣古城已很普遍。据《宿州清代志》记载,早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水就常作为礼物,被商人带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日趋发达,成为临涣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茶馆对择水、选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讲究。据《通志载记》,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就以独有的水源优势而远近闻名。茶馆的经营规模、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数目就已达十几家,并衍生至今,临涣人的饮茶习惯也自此沿袭下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存的临涣老茶馆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青砖粉墙、重梁飞椽、小样黛瓦。大梁内下侧置一拱梁,与大梁的走向并行,穿过墙壁,伸出墙外。内侧用一圆柱形立柱撑住主梁。伸出墙外的部分,下有马腿作为撑柱,撑柱的上端连接拱梁,下端插入墙体。为稳固起见,有的在马腿下边伸入墙体的平面放一木板作为支点,叫做稳梁板,外侧拱梁子上面为出厦和挡风板。临涣茶馆的门面简陋陈朴,有旧式的三开或多开门页,褐色、厚重的木板门,古旧的铜门环,精细的透窗雕棂,刚劲的黄旧横梁。室内经年烟熏火燎,黑乎乎的。房舍内的地面凹凸不平,乡土气很浓。茶馆里一般都摆设着几张八仙桌或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着数条长凳。由于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残缺不全。主人还在门面的两边或对面的空地处,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时使用。茶馆里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这样不会搞混。早些时候,使用的茶壶都是紫砂的,壶的一边带一个把,壶嘴是小狮子造型。烧水用的水壶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而成,偶尔也有一些圆形的锡壶。和全国其他地方的茶馆一样,临涣茶馆具有一般茶馆的共性,也蕴涵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除此之外,临涣的传统庙会、烟袋习俗、婚丧嫁娶习俗、耕种收藏习俗交融在一起,呈现出多姿多彩、趣味横生的地方民俗风情。 古镇临涣有着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曾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不但有戏剧、花鼓舞、竹马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更有剪纸、泥塑、刺绣、布艺、陶瓷、藤编、糖人、书画、皮影、雕刻、建筑等各类民俗艺术样式。特别是戏剧泥人堪称一绝,同时也填补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临涣曾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历史文化名镇”,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被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城临涣,以苍劲有力的大手笔,不断地把她最辉煌、最美丽的一幕幕彩绘在历史的画卷中,使其在风拂月吻下,发出最绚丽夺目的光彩。浸润着临涣古老精神和蕴藏着文化丰富底蕴的古迹旧址和风土民情,把临涣人的淳朴品性和好客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其特有的厚实与本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