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随笔:清明下的隐痛 |
正文 | 不忘木棉花 (一) 陈秋妮 曾记否 高中桃花路的 那株木棉树 二月早春 每天的步履匆匆 也不忘 仰头微笑 偶拾落花 点缀杯中的白开水 红彤彤的 花儿呀 不忘曾经的激情 不忘已逝的青春 不忘去年的所失所得 (二) 清晨,拉开一帘窗户 四月,日子 不忘木棉花 姗姗来迟的木棉啊 身披灰衣 寂静地守候 路过的学子 顶尖零星地 打着小喇叭 迎接红五月 不忘阴,不忘晴 曾经 一直的等待 一次次不见 你的笑容 心已冷了 你一路的攒积 枝头的花骨儿 不忘我的苦等苦候 为我 笑了 于2013?04?25?晚?贺院 随笔: 清明下的隐痛 陈秋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默吟着,这经杜牧诗化的雨水,不知淋湿了多少人的心情;在这杜牧笔下的清明,又何尝不如绵绵细雨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以及对逝去生命的一种思考。 一天晚上,因无睡意,我拿起手机打开空间,碰巧看到老师新发表的一篇日志。我一看题目,《随笔?清明感怀之:一夜暴风雨》,便想:“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清明来了,老师免不了要抒发下自己的情感。在这漆黑冷寂的夜晚里,默念着他对已故父亲的怀念,当看到老师真实地描写他在暴风雨夜下,他为父亲守灵的那一幕。那个场面,惊心动魄,浮现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就如演员拿着剧本将那一幕幕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我站在一边观看。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恐惧、害怕。心在急速地加跳,我紧紧地躲在被窝里,不敢再看再想了。 夜越来越深,静悄悄的。睡意已尽,心隐隐的作痛,想起了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普普通通的一名农夫,接近耄耋之年,头发还没全白,看上去很健朗,却突然间离我们而去。 那是除夕之夜,窗外烟花绚丽,热闹非凡,都在除旧迎新,守候新春的到来。而我的外公,还未等到春节黎明的到来,便在医院永远地走了。 听妈妈说,外公去世那天晚上是舅舅守夜的,而外公最后对舅舅说:“他想家了,想外婆,想回去……”外公就这样,在这特殊的一天,遗憾的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直至等到初三,才把外公送回家,而那一刻,外婆早已泪流满面,痛苦不堪。 对于外公的逝世,我恰好第一次不在家过年,而“儿行千里母担忧”,因此我的家人没有告诉我这个噩耗,未能参加外公的葬礼,对于我,不仅是遗憾,更是不孝的。而妈妈只是对我说:“你在异地,不想让你伤心难过,过早地承担这些痛。”而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回复我:“人生中,有些痛,是不容回避的,也是无法回避的。也许,我真的不应该通过我的笔触与文字,让你们过早地看到人生中,不认面对的‘一幕’……其实,正因为‘死’,才教会我们懂得应该怎样‘活’,这就是生活里的辩证法。”通过这些言语,我学会接受生离死别的惨痛,从中学会了“活”。 清明以至,又到祭奠已故亲人的时候,自己的心底在隐隐作痛。而从中,自己也明白了许多关于生命的哲理。生命,就如同夜里一朵小小的烛光,会燃烧,照耀,最终慢慢地熄灭。或许,也会被一阵风吹过,导致熄灭。它的的逝去,是意想不到的,正如史铁生在《地坛》里写道:生命,从我们一降到人间,上天也已安排我们什么时候回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是脆弱的,亲人总会有一天离我们而去。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好好爱他们,珍惜彼此间的生命。这样,直到有一天,他们走了,但带走的只是躯体,而爱会留住溶在血液里与我们同在,似乎不曾离开过,缓缓地在心河里流淌。 清明来了,心底却在隐隐作痛,不知在天国的那边,那已逝去的生命能否复活…… 于2013.04.02.夜.贺院 联系地址、姓名: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12文秘班:陈秋妮 联系方式: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