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风靡全国的金鹿自行车 |
正文 | 风靡全国的金鹿自行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出的大金鹿自行车曾风靡全国。那时谁家若有一辆新金鹿自行车,真比现在有一辆宝马车还风光。 直到现在,家住寿光圣都中学家属院的马波涛老师还骑着一辆。虽然没有了当初鲜亮的外表,但各零部件还好。问他为什么不换新的,他说老自行车还能用,换了浪费,更重要的是老自行车有纪念意义。因为当年他父亲是青岛市的经委副主任,分管工业,金鹿自行车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老工业改造,把原来规模很小的国防牌自行车厂,扩建成了制造金鹿自行车的大厂,从此自行车的产量逐年增加。 金鹿自行车坚固耐用,能代步,也能带东西,最多能带几百斤重的东西,很受人们的青睐。但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 一般人是买不到的,公职人员会按参加工作的顺序,得到一辆,价格在一百四十元左右。 除了指标难得,还要想法借钱,因为那时每月只有三十来元的工资,除了一家人的生活花费,每月剩不下几元钱,周围的人情况大同小异,都不富裕,只好多处借钱,慢慢偿还。物以稀为贵, 买到金鹿自行车的人,对自行车喜爱有加,千方百计地把车保护好。用挂历纸把车架包起来,从外面涂上清漆,以防雨淋日晒,车座上戴上护套,大梁上做上跨包,既可保护车梁,还可盛杂物,走路时碰到路滑有水,就把车扛在肩上,以防遇水生锈,更有甚者,在羊口教学的一位老师,每次回家返校,先把车擦得铮亮,再用绳子把车吊在房顶,以防卤水伤车。 寿光人很早就有种菜的传统,到远处卖菜金鹿自行车就派上了用场。特别在冬天,各地缺少蔬菜,寿光的菜农就把时令鲜菜带到淄博、胜利油田、潍坊等地卖,为的是每斤多买几分钱,贴补家用。一般是傍晚之前,就把用风障种植的韭黄、芹菜、香菜等,装上自行车,由于路远,每次要多带,一般在二百来斤,半夜之后就要启程,天亮到达,一天卖完,当晚返回,那时还是沙子路,不及现在的柏油路好走,其艰辛不言而喻,但为了生计,不得不这样做,此时的金鹿自行车可谓功不可没。 那时结婚风行用自行车带媳妇,新的金鹿自行车就成了香饽饽,没有大面子是借不到的。新的自行车带着新娘走在街上,那风光劲就别提多爽了,堪比现在的奔驰、奥迪。 还有,那时多数老师是没有条件住学校的,不管离家多远,星期六要回家,一是家里有孩子等你回家,二是有农活等你去做,没有自行车回家很不方便。所以自行车是家里最有用、最值钱的大件。家住教师新村的张老师曾告诉我他的亲身经历,他家有五个孩子,每逢星期六孩子们就眼巴巴的盼他回家,那时没有钱买好吃的带回家,只好每次吃白面馒头时,掰下一个角,放到自行车兜里。只要一到家,孩子们便蜂拥而至,要馍馍吃,每人分到一块,孩子们便欣喜若狂。在那天天吃瓜干窝窝头的年代,一般家庭整年都见不到白馒头的面,能吃到白馒头,的确是一种奢望。这自行车的车兜,承载着多少孩子们的希望啊。 曾经风靡全国的金鹿自行车现在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当年的风采,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时隐时现,挥之不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